《秀才的逆袭》第311章


运河之东,任思齐回首望向扬州,看着城池上空燃起的滚滚烟尘,仿佛能听见城中百姓们痛苦的哭喊,这一刻他陷入深深的自责,也许自己应该用更加激烈的手段,逼迫百姓们统统撤出!
“侯爷,您已经做的很好!”沈廷扬声音嘶哑的劝解着,“这么大的城池,这么多的百姓,咱们的能力很有限。”
这些天来,最劳累的就属沈廷扬了,为了督促百姓撤离,他几乎数日没有睡上一个好觉,看着城中遗留的百姓被清兵残杀,他比任思齐更加的难过。
“我一定会回来的,我一定会杀光所有的满人和汉奸,为死去的将士和乡亲们报仇!”看着烟尘淼淼的扬州城,任思齐在心里郑重发下自己的誓言!
前方的路会更加的艰难,任思齐知道自己没有时间悲伤,现在要做的就是躲过清兵派出的追兵,把百姓和将士们安然带回崇明岛。
第四百零四章 依计行事
护军统领图赖和贝勒阿山是在瓜洲渡附近渡过的运河,因为害怕岱山水军的攻击,他们渡河的地点远离扬州达三十多里。三千八旗加上两万多绿营兵,渡过运河也足足花费了半天时间。
过河之后,二人立刻督促着军队往北方向攻击。运河东边的广大地域一直未受到清军的袭扰,村镇棋布,人烟稠密,扬州地区历来是天下有数的繁华之所,虽然在长江之北,却也不像中原一带那样受到义军流寇的反复袭扰破败不堪,不管是李自成的大顺军也好,还是张献忠所部,都没有袭扰过扬州地区,几百年的太平岁月,使得这里的富足可见一斑。
虽然这一段时间以来,闻听清军在攻打扬州城,可是对于乡下的普通百姓们来说,事情和他们关系不是太大。大明也好,大清也罢,不论是谁坐了天下都需要百姓们种田纳粮,管那么多作甚。日落而息、日出而作,这是千百年来百姓们的生活,不会因为朝廷的更替而有所变化。
然而当两万多清兵渡过运河之后,百姓们立刻见识到了清兵的残忍。没能捞到入扬州抢掠一番,这让大多数清兵心中很是不满,现在渡过了运河,见识到了繁华的村镇,他们又哪里控制的住?
冲入繁华的集市,闯入店铺,闯入百姓家中,不管是八旗兵也好绿营兵也罢,都在肆意的享受着抢掠***屠杀带来的快感。
运河之东的无数乡村如同陷入了人间地狱。
“咱们不能这样了,咱们身上可是有豫亲王给的任务呢!”
两日的时间,屠戮了十多个村庄,大军仅仅行走了二十多里,阿山有些不安的对图赖道。
“嗯,是得打起精神了,吩咐下去,让所有儿郎们收拢起来,继续东进,派出探马查探从扬州撤出的军民的动静!”图赖懒洋洋的把手从怀中白嫩少女身上移开,恋恋不舍的吩咐道。
废了半天的功夫,清兵们才算重新集结,主要是绿营兵们撒的太开,分布在方圆二十来里的地方集结不易。直到砍掉了几十颗脑袋,才让这两万余绿营兵认真了起来。
探马也回来报告,从扬州撤退的军民排出了长达二十多里的队列沿着盐河东下,走的最远的已经到了泰州,最近的也离开扬州十多里。
据报,跟随军队沿着运河而行的百姓足有十多万人,另外还有无数的百姓自行散去,在四下乡野里能随处见到这些逃出扬州的百姓。
闻听探子的报告,图赖和阿山相视一笑,如同看到猎物的狐狸一般。
岱山军沿着盐河排出那么长的队列,几乎处处都是破绽,至于那些散于四野的百姓,图赖二人根本没有兴趣。
“咱们往哪个方向攻击呢?是衔尾攻击还是怎样?”阿山问道。
“王爷交给咱们的任务是留下扬州城里的那支明军,咱们要是衔尾攻击的话,他们很容易就逃跑,若是他们抛弃百姓乘船逃走的话,咱们根本拿他们没有办法,所以咱们不打队尾,要打就打他们的头部,直接截断他们的退路!”围着一张扬州附近的地形图,图赖研究了半天,指着泰州以东的位置道。
“咱们快速行军的话,三日的功夫就能赶到这里,对撤退明军的先头部队展开进攻,只要击溃他们先头部队,截断这条运河,就能把他们困在这块区域。”图赖一拳狠狠的砸在地图上。
“好,就这么办!”阿山欣然同意道。
商议好后,二人立刻督促军队开始行军,以和岱山军平行的方向,在运盐河南十里的距离快速往东进军。八旗军严格的军纪在这里显示了出来,说走就走一点也不迟疑。许定国和刘忠也各自带领着所部绿营兵跟在了八旗兵的后面,绿营兵士兵们一个个背着包裹,包裹里是他们抢掠而来的财富。一个个跟在八旗兵的马后跑的气喘吁吁,却一点也不敢抱怨。不听话的绿营兵的尸体就倒在路边,面对八旗大爷的淫威他们胆战心惊。
不过南方地带河流实在太多,往往数里就有一条河流,无一例外的是这些河流大都是南北方向,都是往南注入长江,这对往东行军的清兵们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因为很多时候他们不得不绕道寻找桥梁过河,找不到桥梁的话就得自己搭桥,这使得他们行军的速度不是很快。不过就这样的速度也比携带着大量百姓的岱山军要快许多。
泰州城外,运盐河中,李彦直站在船头,对入泰州没有一点儿兴趣。就在刚才,泰州知州刘万春送来了数百担粮食补给,并邀请入城宴饮。被李彦直拒绝后,闪烁的提出能否跟随岱山军南下。
南京被清军攻下,扬州也已失陷,对刘万春来说不想投降满清的话,就唯有跟随岱山军撤退一途,否则等待他的只有死亡了。
对刘万春的做法,李彦直很是理解,大军都从扬州撤退了,你不能再指望着一个手下只有一群衙役的从五品知州为国守城,他不愿投降满清已算得上忠臣义士了。所以李彦直很爽快的答应了刘万春的请求,于是刘万春兴高采烈的回城去了,他要收拾收拾行李,明日一早再跟随岱山军一起撤退。
再回过头来看向运河南方,李彦直的眼睛里充满了忧虑,一股清军越过运河的消息早已传了过来,运盐河两岸的军民时刻都在战战兢兢,不知道什么时候清军会跳出来对着队列发动进攻。
从传来清军渡过运河的消息已经几天时间了,他们却一直没有发动对岱山军民的进攻,李彦直本能感觉不好,也许作为先锋的自己才是他们攻击的目标。
“报!”一条小船从河岔里划入运河靠近李彦直坐船,一个打扮成百姓模样的哨探大声报告着发现的清军行踪,“清军大队距离此处十里,隐蔽在一个村镇之中!”
“终于来了啊!”李彦直看了看,夕阳西下映出的满天晚霞,冷冷的笑了起来,“传令,依计行事!”
第四百零五章 清军袭营
随着李彦直的命令,船队及岸上行走的百姓全部停了下来,开始准备扎营。在运盐河南侧的一块空阔平地上安营扎寨,无数的军民忙活着,砍伐河边湖泊旁芦苇,扎起一个个简易的营房。
跟随李彦直撤退负责保卫百姓的有两千岱山军步兵,一千水军,另外还有三万多百姓。经历过胶东募兵,岱山军对组织迁移百姓十分有经验,完全是以家庭为单位,每五十户分派一个幕府文吏做首领。而这些百姓本都是扬州新募乡兵的家属,李彦直把这些新兵都集结了起来,共得五千余人,让他们还是按照军队队列行军,不许他们和家人行走宿营一起。
虽然扬州的船只足有一千多艘,可是要迁移这么多的百姓,船只根本不够,李彦直带领的只有不到三百艘江船,船只大部分还要运载各种粮食物质辎重以及百姓携带的物品,真正用于载人的也就百艘,根本装载不下这么多百姓,所以士兵百姓们大多是顺着运盐河两侧河岸步行撤退,这也是行军速度缓慢的原因。
三万多人的营地可谓庞大,占地足有数里方圆。为了增加防御力,李彦直甚至派出士兵砍伐树木扎成木制营墙。
“这支明军纪律很严明啊,你看他们的营地扎的多结实!”一里多外的草丛中,两个清军哨探远远的观看着。
“天都这么暖和了,还扎营房,天啊,这些明军真懂得享受!他们要是把扎营的功夫用于行军,说不定会多走十多里。”
确实,已经快到五月底了,就是晚上也一点不冷,席地睡觉就可,根本没有必要扎营房。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