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四年》第893章


官制改革已经进行多时,陈文得到了监国的身份,便在第一时间下达了进一步完成官制改革的政令。
“总理两京一十三省军政事,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加九锡,太师兼太子太师,假黄钺,监国齐王有令:”
“自即日起,齐王府下属审官、度支、营造、宣教、陆军和海军六司升格为部,总长改称尚书、次长改称侍郎。另设礼部,以前礼部尚书钱谦益充之,全权负责礼部事宜,不得侵夺其他各部职权。”
“提点刑狱司名称不变,首席提刑官品级与各部尚书等同。参谋、监军、军法、军训、军需、军工、军情、监察各司不变,各司总长享侍郎品级、待遇。另,设立理藩院、大理寺等各司衙门,各司其职。”
“授,礼部尚书钱谦益,建极殿大学士,内阁首辅;审官部尚书孙钰,东阁大学士,内阁次辅;度支部尚书王江,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营造部尚书顾守礼,谨身殿大学士;宣教部尚书周敬亭……”
“……遵天子诏令,以监国齐王总理两京一十三省军政事,位在内阁之上。”
中央官制彻底改革完毕,陈文建立起了一套表面上看上去与明式内阁及六部九卿制没什么太大差别的官制体系,但这却也将会是陈文日后展开进一步改革的底子。当然,现在却也无需着急,等到北伐结束,他最不缺的也将会是时间,有生之年,总能将官制调整到最有利于未来的模样。
政令下达,原本已经打着齐王府下属各司名义的内阁及各部衙门纷纷出炉,名正言顺的成为了中央朝廷,拥有了管理天下的权利。
首辅大臣选择由钱谦益担任,一来是还了钱谦益这些年大力支持的情分,但更重要的还是借此来缓解与儒家士人阶级之间的矛盾。起码,在解决满清之前,陈文不打算在横生枝节,为此他甚至连税赋改革计划都不可避免的拖后了,一个名义上的首辅大臣官位也没什么舍不得的。
钱谦益对此也很是清楚,他负责的礼部的职权早已被宣教司侵夺了不少,不过以耄耋之龄为一首辅,更将会是一新朝开国首辅,自也是于愿足矣。
经过了几年的打拼和准备,福建明军深入台湾,永历朝廷财政崩溃,西南各路明军分崩离析,东南士绅也被制服,哪怕是暂时性的,但是对于陈文而言也已经足够了。
从收复南京至今,陈文便是为了北伐在做准备,首要的便是稳定南方,现在布局彻底完成,并且达到了应有的成效,南方已经不存在于北伐期间能够对其构成威胁的势力,北伐也自然而然提到议事日程之上。
第一百一十九章 成军
关于北伐,陈文准备多年,如今算是有了一个稳定的后方。X一如当年的朱元璋那般,陈文积蓄多年,如今兵强马壮,实力冠绝中国大地,此间有了监国的名分,比之陈文原本计划中的那般收获还要巨大。
完成了中央官制的调整,这些新晋的阁老、尚书们的第一个联席会议便是关于北伐的,陈文已经等待了多时,等待着彻底消灭满清的那一天已经太长时间了。
“如今已是八月下旬,天气开始转凉,无需担忧瘟疫、蚊虫等问题,正是起兵北伐的好时候。有道是三军未动粮草先行,粮草、武备准备如何?后续跟进储备如何?”
孙钰是度支部尚书,管的钱粮一事,见陈文问及,便开口答道:“回禀监国殿下,大军支用三月粮草、草料、银钱等一系列储备已囤积扬州库房,后续支用,南京各库尚够支用半年之数,各省仓储也可筹划抽调,当可足用。”
夏税征收完毕,再加上存粮,确实足够大军支用,就算是战事拖到了永历十四年,今年的秋税也能让大军继续作战到明年夏税征收完毕。
当然,按照陈文的计划和预估,战事不可能迁延太久,满清的核心人口数量太少,库存更是无法与坐拥江浙、湖广的江浙明军相比,这场战事不出意外的话当会在北伐展开后半年之内完结。
“武器、甲胄以及一应我军工司负责生产之军需,已全部装备部队,北伐备用武备也已完成转交,后续生产尚在继续,绝不会耽误到计划中后续使用,也不会拖延到扩大生产的进度。”
军工司总长徐毅说罢,军需司的总长也表示了对于度支部和军工司的认同,并且表示所有转交军需已经完成入库,保证大军用度。
“很好。”
比起当年打一战就要准备上一年半载的那般捉襟见肘,现在的阔绰确实是让各部司衙门轻松太多。但是,搜集的难处没了,大军用度之巨大使得库存、转运等方面的难度直线提升。不同时期面对的难处不同,所幸这些官员都是久经考验的,江浙明军多年来的军需储备和转运工作从来没有拖过太大的后腿,至少从来没有因为储备不善和转运跟不上而拖了后腿。
军需筹备方面,联席会议上交了底,与会众人也都有了足够的底气。接下来,陈文便点了军情司的名。
“根据我司调查,虏师如今主要分作三部,首要的便是分别命名为禁卫军、拱卫军、武卫中军、武卫左军和武卫右军的这五支新军,前四部驻扎京城,武卫右军驻扎天津卫之小站协防大沽口,乃是我军最主要的敌人。”
满清新军,在座之人即便是刚刚加入其间的钱谦益和主管提刑司对于军务不甚清楚的张煌言也都是知道。新军编练三载,前两年只有一支禁卫军,但是靠着这支禁卫军,清廷轻而易举的平息了吴三桂反正,吴三桂的脑袋早已被准格尔部的僧格珲台吉送到了京城,如今就挂在朝阳门的大门上,已经都一年的时间了,早已是风干得半点儿水分也无了。
禁卫军战斗力不俗,其使用的古斯塔夫方阵据说也是欧陆如今作为先进的战法,打起此前曾一度让江浙明军损失远胜历次作战的西班牙方阵来也是如砍瓜切菜一般。不光是在欧洲,此前吴三桂也用首级证明了这等战法的强悍。
另外的四支新军,训练不过一年多的时间,比之禁卫军,其战斗力肯定是有逊色的,不过具体战力如何,现在还很难说,毕竟没有切实可信的战绩作为对比,负责搜集情报的军情司和负责分析情报的参谋司两方面也都不好下断言。
“其次,淮北之地,虏以正白旗出身的内大臣苏克萨哈统两千由汉军、蒙古和高丽八旗组成的八旗军,连同淮北、山东的绿营,组成第一道防线。这些部队,其战斗力水平一般,士气也比较低落,当非我军一合之敌。唯独是鞑子在淮北大肆组织民夫挖掘壕沟,但却并没有丝毫固守的打算。”
“再次,虏廷以前定南王府提督线国安为河南提督,统定南藩余部及河南绿营镇守当地,防备我军在湖广的部队。”
比之作为主力的新军,满清在淮北和河南的军队数量要更少,各部的战斗力也更弱,尤其是那些还算能战的绿营兵全部都摆在了最前线,显然是打算用这些汉奸部队来消耗江浙明军的锐气。
清廷在河南的布防只是以城池作为据点,毕竟河南地处平原地带,一马平川,清军很难据险而守。而淮北那边,虽然也是平原地带,但是按照朱元璋北伐的路线来看的话,清军显然是把那里作为了防御的重心,可是他们把资源都投注在了新军之上,没有足够的钱粮来修筑足以拖延江浙明军锐气的棱堡防御群,只能以绿营兵和沿途的千沟万壑来作为拖延。
“除此之外,虏廷在陕西还有两千驻防八旗,在山西和直隶两省还有不下五万的绿营兵,在朝鲜和辽东还有不低于三万的军队坐镇当地,还有漠南蒙古鞑子应该也会给予他们一定程度上的支持。”
满清入关之后,以着摧枯拉朽般的声势鲸吞了天下大半,这也是南明几度反清**都没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背景之一。无他,实力差距过大,清廷的控制力更强,以着南明的那些松散的藩镇想要翻盘实在是难上加难。
这些年,陈文历经苦战,总算是光复了江南半壁,但是满清依旧占据着北方大地,更是背靠着朝鲜和漠南蒙古各部,实力依旧不可小觑,而这也正是陈文一定要等到稳定南方完毕之后再行北伐的最重要原因。
“按照计划,我军将出动十五到二十万左右的大军北上,孤将亲自作为淮南一路的主帅。届时,中枢及旧有占领区的一应事务就要摆脱给诸君了。”
“吾等定不负监国殿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