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明》第172章


如借故削去代王、岷王的护卫、官属,齐、谷王先后被废为庶人。或者将要塞地区的藩王迁入内地,如宁王朱权迁往南昌等等措施。
永乐时,前车之鉴,规定宗亲不得为官。文武百官对于亲王,只具官称名而不称臣。亲王封国后到了一定年龄,必须出到封国,以后非奉诏不得进京。
藩王在封地也有许多限制:如二王不得相见,不得擅离封地。即使出城省墓,也要申请,得到允许后才能成行。如无故出城游玩,地方官要及时上奏,有关官员全部从重杖罪,文官直至罢官,武官降级调边疆。
藩王除了生辰外,不得会有司饮酒,王府发放一应事务,地方官要立即奏闻,必待钦准,方许奉行,否则治以重罪。王府官亦改用高年不第举人、落职知县等担任,成了位置闲散之地。
此外对宗室的的约束还有:不得预四民之业,仕宦永绝,农商莫通。不得到京师,如有出城越关到京师的,即奏请先革为庶人,然hòu发往凤阳高墙圈禁,同行之人,发往极边的卫所永yuǎn充军。
宗室不得擅离境外,有居住乡村者,虽百里之外,十日必三次到府画卯,如果一期不到,即拘墩锁,下审理所,定罪议罚。
从郡王至仪宾以下,不得与文武官员往来交结及岁时宴会。请名、请婚也很严格,未经请准,只能呼乳名,不得婚嫁,以致走京游棍以请名、请婚为由乘机勒索宗室钱财,导致许多宗室壮年以后都未能请到名zì、成婚。
正统十四年,韩藩襄陵王欲入京师,后又愿率子婿从征入侵的蒙古人,但没有得到批准。甚至崇祯二年清兵进逼京师,唐王倡议勤王,竟被废为庶人。
明末之时,藩王势力经过多次、多方面的削夺之后,已绝对不能与皇权对抗,皇族内部武力夺位的可能性在正德以后已经消失。
那些好饮醇酒、近妇人的藩王,因其对朝廷没有威胁而被称为“贤王”,受到奖励。宗室成了不农不仕、啖民脂膏、被软禁于封地内的典型寄生阶层。
到了明末之时,藩王的名声早已经臭了大街。历史上李自成、张献忠等草莽英豪,对待俘虏的官员或者还留他们一命。而一旦俘虏任何朝廷藩王宗室,都要严酷的将他们处斩,由此观之,明末之时百姓对于藩王的痛恨。
而整个汾州县城,就有庆成、永和两家郡王。庆成、永和两家郡王都是永乐年间朔封,二人都是初代晋王朱棡的儿子,算是嫡亲的兄弟。
从明初到明末二百多年时间,两家藩王的人丁急剧增多。仅仅庆成王一脉,人丁就早已经超过万人,哪怕是成年的男丁,也超过了两千人。
这两家藩王,虽然不是最尊贵的亲王,但是几百年土地兼并下来,名下的良田加起来也超过五十万亩。像这种恶名昭彰的藩王,对于刘宣这种割据一方的豪雄来说,无yí是最dà的肥羊。(未完待续……)
=〃
d…load…s〃
第七十五章藩王二
???
冬季的山西寒风入骨,尤其是小冰河时期,腊月的气温跟在零下二十度以上。
尽管太阳还没有露头,刘宣已经早早的起床,他漫步在笔直宽阔的汾州街道上,随身跟着一队亲兵,当然更少不了随身的文书,哼哈二将赵瑨、郭文斌二人。
刘宣在汾州城转了一圈,看了看辉煌高大的王府,与贫困无依的百姓。对身边的赵瑨说道:“这汾州城本是山西著名的藩王之城。城中的藩王就有两家、宗室上万人,可以说汾州三百年的财富尽入庆成、永和二王府中。这里的百姓虽然受藩王盘剥,苦了几百年,但是城中的藩王可是相当豪富。昨日我令你查抄庆成王府的府库,清点王府的粮秣人口,你办的如何了。”
赵瑨随身拿出一本账册递给刘宣,自己却早已经将各种数据牢记于心。他接过刘宣的话音说道:“回禀将军,因为时间赶得很急。咱们这几天只查抄了庆成王一家王府,共得到了白银十一万两,金器三百多件,银器两千件,粮草四万石,布帛上千匹。”
刘宣大致算了一下,庆成王府家中的土地多达三十万亩,还不包括吕梁山一部分山林矿产。再加上每年的盐引生意,王府每年的收入应该超过二十万两白银,而几百年下来,庆成王府不应该只有这么一点儿财富。
他翻了翻账册,对身边的赵瑨说道:“良璧。好好查一查,看看这王府中有没有隐瞒遗漏。”
赵瑨得笑容有些发苦的说道:“将军有所不知,庆成王府虽然富庶。府中的人口也实在太多。每年的消耗也实在很大,并不能存下多少银子,这些年年景不好,甚至好需要掏出老本来补贴家用。”
刘宣看到赵瑨脸上的苦笑,疑惑的问道:“小小一座王府,到底能有多少主子?”
赵瑨指了指高大的庆成王府说道:“弘治五年,仅仅庆成王朱钟镒已生育子女就达到九十四名。他的儿子们也大多继承了父亲出众的生殖能力。比如他的长子的儿女总量后来也达到了七十人。孙子辈的人数已经达到了一百六十三人,曾孙辈更多达五百一十人。就是说他的直系后代已达七百六十七人。再加上众多的妻妾女眷,整个庆成王府中,正牌的主子老爷就超过一千余人人。”
刘宣听到这里,不由得哑然失笑道:“这庆成王莫非是公猪不成?居然如此能生养。”
赵瑨赞同的点点头说道:“这还不止。到了弘治末年。庆成王家的男丁已经超过千人。哪怕高阶的宗室,见面之后居然互不相识。每次节庆家庭聚餐,即便同胞兄弟们见面,都要先由人介绍一番,否则彼此都不认识。”
听了赵瑨这番话,刘宣不由得大为惊讶,从弘治年间到现在早已经超过百年。这百年的繁衍生息下来,庆成王家的人口只怕是多不胜数了,怪不得偌大的王府。居然比不上巨富的士绅。
郭文兵本就是汾州人,对于本地的情况非常了解。他这时接话道:“听闻到了正德初年,庆成王府已经弄不清楚府中的人口了。庆成王朱奇浈焦虑地向正德皇帝上奏。要求朝廷派出人员查验王府人丁。”
听到这里,刘宣已经对这个情况有些了解。他看了看账册,对赵瑨说道:“良璧,这庆成王府中现在到底还有多少宗室?”
“回禀将军,仅仅庆成王府中现在共有郡王一人,正是第十一代庆成王朱敏氢。另有镇国将军三百二十余人。奉国中尉以上一千五百余人。奉国中尉以下已经很难统计,大约三千余人。”赵瑨为人机敏。几乎有过目不忘之能,眼见刘宣询问,他不暇思索的答道。
“这么说,这个庆成王府之中的男丁已经超过五千人。再加上王府中的太监、丫鬟、仆役、妻妾眷属,整个庆成王府中的人口已经超过三万人了。但是我刚才绕城看了片刻,整个汾州县也不超过五万人。”刘宣疑惑的问道。
“实际上没有那样多,一个奉国中尉,每年的禄米只有两百石。再加上王府、官员的克扣,实际上发放在手中的还不足二成。朝廷的宗室不事生产,所需衣食住行所需要的财产都要由禄米交换。底层的宗室实际上的生活也算不得多好,虽然比百姓强出许多。但是奉国将军以下的宗室,生活质量还比不上乡间的士绅。”
“至于奉国中尉以下的宗室,因为没有禄米供养,生活更是艰难困苦,甚至比不上寻常百姓。每家王府,每年都有底层宗室因为饥寒交迫而死。”
“按照你昨日的统计,这个庆成王府到底有多少人,包括太监、丫鬟等仆人。”刘宣敲了敲账册问道。
“宗室男丁四千八百余人,女眷万余人。另有太监三百余人,丫鬟女仆五千余人,家丁庄客三千余人。”
“这么说一个庆成王府的人丁就超过两万三千人,如果加上永和王府,这汾州城的王府人口肯定超过三万人。这样多的人口,几乎占据整个汾州城总人口的一多半,如果处置的稍微不慎,只怕会弄出很大的乱子。”听着赵瑨的话,刘宣心中暗暗想到。
“良璧,宗室人口如此之多,如果咱们稍微处置不当,只怕就会弄出天大的乱子。现在咱们就要向南用兵,如果后放不稳,只怕就会有很大的隐患,这个局面,你看该如何处置?”刘宣心中忧虑的向赵瑨说道。
“将军,宗室之中并不是铁板一块。底层宗室贫病交加,尤其是没有爵位的宗室,因为朝廷并不允许宗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