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朝不过如此》第54章


锱@父谏虾艉吧⒖成鄙⒓佑蜕性幼徘致哉呙堑腍elp!Don’tkillme!等求救声震天,仿佛向上苍汇报着这次抗英的战果。
不过这场雨也下得蹊跷,咋就那么及时呢?按照英国人的宗教信仰在他们出战前估计没少握着十字架祷告耶稣、祈求保佑,应该多少也能得到点上天庇佑吧。可惜他们忘了这里是中国,而且在中国干的是坏事,他们这样的恶人在中国是要遭天打雷劈的。
按照咱们中华大地的神佛理论,掌管上苍的玉皇大帝是连法力无边的西天如来佛也要给三分薄面的存在。估计本来咱玉皇大帝是要让雷公电母好好惩罚一下这帮英国侵略者的,可是耶稣受了英国人的祷告,一点事请也不干总说不过去吧,只好出面来求求情。
上天虽有好生之德,可以不打雷劈死这帮入侵者,但也不能让我们中华老百姓挨枪子儿啊,所以弄了场暴雨为我三元里英雄们助威,大胜这场群众抗英之战。
当然,以上只是我比较封建迷信的想法而已。
后来敌人的增援部队赶到,被围困的英军才得以逃回四方炮台。我们三元里村民打铁趁热,继续围攻四方炮台,英军被围得实在没办法,只好向清政府求救。
此时的清政府,作为大将军的奕山理所当然收到了英军的求援信。
真是风水轮流转,几天前自己与英军一战,被彻底打败举了白旗投了降,这对军人来说是何等的屈辱。如今自己投降还没几天,英军的生死却掌握到了自己的手上。
如果我是奕山,我肯定当时就笑得合不拢嘴,这帮侵略者被百姓干死了最好,nozuonodie听说过吧,谁叫你们得了便宜还卖乖?得了《广州合约》这么大的便宜还想着去干小偷小摸的勾当,我看不起你们,被群众抓住打死了活该!
如果奕山是一个有民族尊严的人,估计还会派兵去与三元里百姓们一起凑热闹顺便捅那堆洋人几刀,然后告诉侵略者,我们中华民族不是一个随意被别人践踏的民族。
可惜我不是奕山,奕山更不是这样的人,他没有尊严,他被英国侵略者打昏了脑袋,他绝对是一个欺软怕硬的杰出代表,所以他马上派人去援救被三元里百姓围困在四方炮台的英军,并成功帮助入侵者解围,让那堆差点儿给三元里的百姓们活活弄死的英军跑了出来,撤出了虎门。
我“呸”服奕山这种“以德报怨”的高风亮节,这种包庇外国侵略者在中国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行为估计他们也不是第一次干了,所以干得那么自然,那么理所当然。
这事儿到哪里说了都是一笑话,不,是两个笑话。
笑话一:英军能打赢清朝政府军却败给了清朝的农民。
笑话二:英军为了能活命还得求手下败将来实施救援。
英国侵华军队在当时是多么威风啊,在中国打赢了那么多场仗,豪夺了那么多的利益,怎么愿意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笑话呢?他们搁不下这个面子,以后怎么怎么混?还怎么在其他列强面前抬起头来?所以英军给了自己一个下台阶。
查理在英军撤退安全后向百姓发出了一个带有恐吓性质的帖子,意思大概就是说:“你们三元里村民这种做法是不对的,要杀头的,不过我们英国人大人不计小人过,这次就算了,以后不要这样就行了。”
这样的台阶我们能给你下吗?要不是我们三元里村民给清政府一个面子,早就弄死你们这帮混蛋了。
就在查理的帖子发出不久,当地百姓马上就在商馆门前回了贴。
这个回帖有点正式,名叫《申谕英夷告示》:“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大概意思就是完全不留面子地臭骂了英国侵略者的罪行一番,随后警告他们,你们这帮混蛋如果敢再来我们这放肆,我们不用报警,自己就动手把你们帮畜生全干掉。
☆、第72章 清泄气Round3 英国签单
到此时,第一次**战争的第二回合全部打完,英国人才发现中国最难对付的不是清政府,而是团结在一起的热血百姓,所谓众怒难犯,查理只好早早把之前第一回合的成果往英国总部方面进行了汇报,也希望功成身退,快点回英国老家养老,不再招惹中国这些百姓了。
哪知英国方面看了查理发回的《穿鼻草约》后非常不满意,认为这条约获取的利益太少了,不批。人心不足啊。英国方面决定召回查理,改派曾在印度任职的璞鼎查为侵华全权代表,准备扩大侵华战争。
这次英国给了新任职的侵华指挥官两个任务:
第一:给我把中国往死里打,没把我们的要求都无条件答应我们就一直打。
第二:要求清政府要把**贸易定位为合法贸易,要给予大力支持。
1841年,璞鼎查得令后率领了战船26艘,士兵3500人从香港北上,8月破厦门;9月侵定海;10月攻镇海占宁波,一路上英军虽然遇到军民的多次共同抵抗,但侵略工作依然有条不紊地开展。
这时道光皇帝额头上的勇字再次泛光,他派出另外一个皇侄奕经为大将军对英开战。可惜道光这批侄子的质量貌似都不怎么好,奕山和英国的第二回合开战遭遇惨败,第三回合派奕经去打估计也只有被打的份。
别骂我老是涨敌人志气灭自个儿威风,是我们自己人不争气好不好。虽然这次道光给奕经从几个省份的军队里抽调了近2万名士兵来打仗,20000人打3500人看起来貌似赢面很大,但有一句话不是说什么来着?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你瞧瞧奕经这次出战带的随员有谁?
杨熙、联芳、阿彦达等等,这些人都是历史上有记载的非常出色的playboy,不学无术的杰出代表人物,他们本来要带兵到浙江与英军开战的,可是部队到了苏州就不走了。
为啥不走?你想想苏州什么地方,烟花之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他们这几个公子哥都在苏州玩上了,不想打仗了,直到朝廷那些正直的大臣实在看不过眼,写检举信告他们带兵不打仗,玩忽职守了,他们才迫不得已离开苏州上前线。
悲哀啊,国之悲哀,大将军奕经估计也是跟他们在苏州流连忘返了几个月,那这样就不叫猪一样的队友的,而是猪一样的队伍了。这样的队伍,能打胜仗吗?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1842年3月,奕经为了急于表现,在完全没有摸清英军的部署情况下就鲁莽地兵分三路向英军已经侵占的宁波、镇海和定海出兵进攻,妄想一次收复失地,以最快的速度向朝廷报捷,然后拿点赏赐继续玩。
实在太嫩了,战争不是你想要什么结果就能有什么结果的玩意,如果战果可以想当然,那要三十六计来干嘛?还要诸葛亮、刘伯温来做甚?
奕经这种和一群猪为伍的人也不会有什么奇迹出现在他的身上,结果理所当然以政府军再次惨败收场。
此时的英军乘机攻陷慈溪,奕经和花花公子们又溃退回到了杭州(还真会选撤退地方),再也不敢和英军正面冲突了。
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与英国打了三仗,败了三仗。道光皇帝用人不当而遭如此连败,什么脾气都没有了,无心也无力再战,额头上的勇字也不再发亮。
开个价吧,英国人,我不想再打了。
道光是这样想的,但英国人还没打够啊,他们现在已经杀红了眼,而且认为按照目前的形势,道光虽没力气打仗但还有力气讨价还价,不足以“强迫清政府签订一个令人满意的条约”。所以他们决定按照原计划进行,攻打中国的心腹要地——长江流域。
4个月后,英军成功侵入长江,道光已经完全丧失了抵抗的信心,马上派人向英军提出和谈。
1842年8月,和谈结束,更加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被迫签订。至此,两年多的第一次**战争也惨淡落下帷幕。
☆、第73章 一场仗我们所失去的。。。。。
我们当时的中国到底从《南京条约》里失去了什么?我们先从账面上来算算:
1、割让香港。香港从此进入了一个所谓的西方民主社会,但请不要忘记,这些所谓的民主的背后,是强盗和霸权。
2、五口通商。原来清朝搞的是闭关政策,只有广州一个城市实行对外贸易,**战争后,包括广州在内,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五个城市都可以与外商进行直接贸易?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