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太平王》第139章


唐仲沉吟良久,一字一顿的说道:“侯爷,今时今日,早就由不得你了,你的背后寄托着多少人的身家性命,又有多少人要将侯爷你作为进身之阶,说句狂悖的话,侯爷是因人成事,何尝又不是因事成人啊。刘伶此战立下了不世之功,侯爷除了厚赏他,还有别的路可走吗?”
杨柯的心中翻江倒海,目前局势发展到此,自己其实只是一个被迫的参与者而已,而刘伶才是幕后最大的操纵者。关键他高明的地方在于,杨柯没得选择,除了按照刘伶所完成的布局,一步步走好每一步棋之外,连抗拒或者说是弃子的可能性都没有了。因为如果中途而废,杨柯就将死无葬身之地。没有人会相信,在这一次的大动荡和大风波之中,杨柯不是主谋,或者说,即便知道杨柯不是主谋,只是被刘伶牵着鼻子走,又能如何。毕竟这么大的动荡和风波,总得有人来平息汹汹民意吧?也总得有人背这个最大的黑锅吧?
“侯爷快看,太子爷也中箭了,要不要救他?”唐彬视力极好,一眼就看到倒在了血泊中的太子,故而急急地追问杨柯。毕竟杨柯才是现场的总指挥,军队当然应该遵循他的命令。
“不必了,传令下去,让文候打开宫门,咱们进皇城,传我的命令,有害民者要依纪严审,不得有误。”
第一九六章 孤家寡人
“我刘伶起于微末,不是不想追求功名利禄,实在是投效无门。氏族门阀把持朝政,有才又能如何?一样被弃之如敝履。可侯爷你的知遇之恩,才让刘伶看到了希望,不止是我,侯爷可以看看,您的追随者和部下,要么是降将,要么是草莽,要么是寒门士子,这一次为什么提着脑袋也要斗垮氏族和藩王,还有那个一直隐藏在幕后的太子,不就是因为没有退路吗?侯爷您可以退隐林泉,逍遥遁世,可我们不行,大家伙跟随者侯爷您一路披荆斩棘走到了今天,就再也回不去了,要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要么死无葬身之地。说句大不敬的话,侯爷您就算真的厌倦了朝堂之争,无心问鼎朝局,一旦太子得势,就能放过您吗?不止是您,只怕您的全族老幼,包括太后,都会沦为鱼肉,任人宰割。侯爷应该还记得当年的贾南风是如何对待太后的,没有侯爷相救,太后早就活活饿死在金镛城中了,殷鉴不远,侯爷做不了这个决定,就只有我们来替侯爷拿这个主意。事已至此,刘伶甘受侯爷责罚,绝无怨言。”刘伶跪在堂前,毫无惧色,神情坦然,目光炯炯的看着杨柯。
杨柯面无表情的看着刘伶,语气少有的冰冷:“所以你就联合了文鸯、裴瓒,还有军中的将领,设下这么个局,还骗茂先公做了这个诱饵,引出了藩王和太子?你想过没有,如果万一我不答应,你们怎么办?”
刘伶深深的吸了口气:“就算侯爷不答应,马隆将军也会独自带着京畿禁军围攻藩王,倒是就算绑,也要绑着您出山。”
“都有谁事先和你共谋此事?”杨柯的问题直指要害。
刘伶也不回避,干脆利落的说道:“所有人,包括唐老夫子,唯一被蒙在鼓里的,只有您和茂先公,当然还有太后。”
杨柯缓缓的站起身来,走到了刘伶身边,伸出手将刘伶搀扶了起来:“事到如今,太子死于乱军之中,藩王起兵造反被杀也是罪有应得,二王的被害也可以推到他们头上,反正死无对证。但朝廷当中总得有一个人出来,也要领受罪责吧?毕竟闯了这么大的祸,半个洛阳城都毁于大火,百姓死伤无数,又搭上了一个储君,几个王爷,不可能不给天下人一个交代,你觉得谁做这个人最合适?”
刘伶沉吟半晌,叹了口气:“除了张华张茂先,再没有人能担得了这个责任了。侯爷不要怪我们,当时只有茂先公才能说动太后举办这个祭祀大典,也只有用茂先公做饵才能让藩王相信我是真心投靠太子党。”
“临来之前,夫人恳求我一定要保全我的岳父,一边是你们这些心腹股肱,一边是我夫人,伯伦兄,有什么两全之策可以教我?”杨柯淡淡的说道,眼神开始变得飘忽不定。
刘伶这一次的沉默更长更久,堂中两人都不开口,气氛仿佛凝固了一般,直到午门鼓楼上的鼓声响起,两人不约而同看了看即将放亮的天空,大乱之后的第一场朝会即将开始了,杨柯也要在这一次朝会上重新出现,而且是作为平定叛乱的第一功臣,勤王的英雄去掌握曾经放弃的权利,甚至这一次拿回来的权利会更加超过从前。
刘伶仿佛下定了莫大的决心,压低声音道:“侯爷,如果茂先公不顶这个罪责,又有什么理由让太后退居幕后,交出大权?如果茂先公和太后不承担这个责任,就得继续留在朝堂,他们总有一天,会成为侯爷最大的敌人。。。。。。。。。”
杨柯看着刘伶,淡淡的笑了笑:“伯伦兄算无遗策,高明之至啊,只怕今天朝堂之上,会有很多大臣们已经写好了奏章,要重新定一定朝中的格局了吧?”
刘伶退后一步,恭恭敬敬的行了一个大礼:“下官先为侯爷贺,今日早朝,很多人会劝进,公推侯爷封王,总领军国大政。。。。。。。”
杨柯长长的叹了口气:“留下茂先公一条命吧,你和那些臣子们通通气,让我对夫人也好有个交代。”
“是,谨遵侯爷之命。”刘伶应诺一声,缓缓的退出了大堂,转头大踏步而去。
杨柯一个人静静的立在堂中,看着空中快要落尽的月亮,清辉泄地,悄然无声,刚才的杀伐血腥仿佛被隔绝在这个方寸之地以外,就像从未发生过一般。一个身影悄悄的走了过来,为杨柯披上了外衣:“公子,夜深露重,您别站久了,当心着凉。”
杨柯头也没回,好像喃喃自语似得:“串儿啊,功名利禄,人心所向,为了这些身外之物,什么险都有人敢冒,只是以后,我还能相信他们吗?”
串儿摇摇头:“公子,串儿不懂这些人心险恶,串儿只知道,公子是他们的希望,您的位置坐得越高,他们得到的才能越多,地位才能越巩固。所以他们才联合在一起,逼着公子就范。”
杨柯点点头:“谁说你不懂了,我家的串儿见识高着呢,一句话就道破了天机,他们今天为了利益可以胁迫我,明天为了利益难道就不能牺牲我吗?”
“公子说的是啊,所以公子也要防着这些人了,您的心太善了,踏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再对什么人都推心置腹了。”
“是啊。。。。”杨柯深深的叹了口气:“回不去了,再也回不去了,以后我们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以心换心了,以后,我也会更加孤独了。。。。。。。。。。”
两人都陷入了沉默,杨柯心中很清醒的意识到一个问题,从这一刻开始,再不能单单靠兄弟交心了、生死与共来驱使和驾驭手下了,自己只能走上帝王心术、孤家寡人这条不归路了。
是年,杨柯开始彻底走上了权臣的道路,也彻底断掉了自己所有的退路和归隐的念想,看着院中沉沉的夜色,杨柯深吸了一口气:“串儿,给我准备官服吧,我该上朝去了。。。。。”
第一九七章 暗度陈仓
散朝之后的杨柯并没有志得意满的心情,相反有的是沉甸甸的别扭。群臣劝进给予他的官职是
晋朝是中国封建制度完善巩固时期,对后世的封爵制度有深远影响,实际是封建五等爵的建立时期。同时晋朝还是中国封建宗王制度建立、完善时期。正是在晋朝,中国封建王爵开始有了亲王、郡王分封的区别,晋朝的亲王封爵不多,地位也最显贵,早期晋武帝仅封了杨皇后的亲生儿子司马柬为秦王、司马玮为楚王、皇叔祖司马伦为赵王等,也都是由郡王逐步升任亲王。其他儿子和宗室都是封郡王,亲王的地位虽然高于郡王,但仅体现在封邑上,如亲王封邑最高的秦王封邑八万户,郡王最高的安平王四万户。到中原战乱时,因为鲜卑拓跋部援助有功,加封猗卢为代王,这是第一位非宗室的亲王,他的封邑就比原来亲王五万户以上要宽松,扩大到食二郡,后以代北五县为代王国,由于他是少数民族将领,对他在晋朝的作用史书记载也不多,但像拓跋仪说的,代王封爵直到什翼犍时期,一直是鲜卑拓跋部世袭爵位,奉晋朝为正朔,与另一晋朝亲王燕王结为兄弟。晋朝的亲王燕王慕容廆,他也是少数民族将领,他早期是昌黎、辽东二国公,是领两郡的国公,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