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和他的顾问》第8章


在宜春开了一个会,就是有名的袁州会议。这次会议是毛泽东说服周以粟,并在周以粟的支持下召开的,主要是决定不回去打长沙,也不马上去打南昌,而先去打孤立无援被我长期围困的吉安。这是在战略转变中又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把热衷于攻打长沙的红三军团“循循善诱”地引导到江西来,这对尔后三次反“围剿”的胜利有决定性的作用。这是具有战略远见的决策。
吉安是座孤城,曾被我江西地方武装长期围困,守敌是邓英部3个团(不足),士气低落,军无斗志,真可谓是惊弓之鸟、瓮中之鳖。吉安又是江西省一个较大的城市,周围都是红区,只有少数几个孤立的县城被极少数的靖卫团占领。打下吉安,可以使广大红区连成一片,更好地发展土地革命,扩大革命根据地,更进一步“经营江西”。打吉安,江西干部是拥护的,比较容易说服干部和群众。
10月初,总部离开宜春城由西向东沿大路前进,走到离吉安不远的一个十字路口时,从北面来了一个人,他就是当时江西省委(当时叫江西省行动委员会)书记李文林。毛泽东又问他:中央有什么指示?他说:“中央还是要我们去打南昌。”毛泽东很平静地说,我们准备去打吉安。接着又用手指着前面正在走着的部队说,你看,队伍已经向吉安开去了!李文林面对这实际情况,只说了一句话:“那也只好这样。”毛泽东就在路边坐下,向李文林说明打长沙的经过和回师打吉安的意义和作用,又问了中央还有什么决定和指示没有。
红军开向吉安,在兵力还没有完全集中时,有人就急着要打。10月3日午夜,即阴历八月十三日凌晨,攻城部队攻入吉安城内,邓英部敌军全部坐船由赣江北航,向南昌逃跑了。原定担任用火力封锁江面的部队,没有遵照总部的命令部署,沿江没有布置炮兵和机枪,竟让3个团的反动军队在我们手中溜掉了。
打开吉安后,周围的泰和、安福、吉水等几个县城的靖卫团都逃了,我们一一加以占领,周围红区连成一片。各地赤卫军、赤卫队纷纷赶来,红20军(军长刘铁超、政委曾炳春)和红22军(军长陈毅),也奉命调到吉安附近,于是吉安周围数十里到处都是红旗飘扬,好不热闹。大批红区武装和群众拥进城来,抓逃到吉安的土豪劣绅。在城外开了一个非常热闹的庆祝大会,群众踊跃报名参军。打下吉安后参谋处作了个粗略统计,这时一、三军团,20军、22军和总直属部队合计已超过5万人。
○八、毛泽东说:郭化若知道我在想什么
打长沙以后,毛泽东对攻打长沙不克做了分析,认为原因有三,其中之一就是“敌之工事欧式的重层配备,铁丝网、壕沟等计八九层”,而“我们只有肉搏没有重炮破坏敌之工事”。因而毛泽东感到没有足够的炮兵和工兵,要攻打防御坚固的城市是极困难的,他开始考虑怎样发展红军的炮兵和工兵。
9月24日,我一方面军总部到了安源,毛泽东要郭化若带机关的一些同志深入矿工中做工作,抓紧筹款和扩大队伍。安源是刘少奇同志长期工作过的地方,工人的觉悟很高,对红军的行动很支持,报名参军的很多,有的工人对郭化若说:“我们会爆破,可以搞到很多油条炸药。”
郭化若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参加过北伐战争,自然懂得爆破在作战中的重要性,于是想到了组建工兵问题。晚上,他向毛泽东汇报了这一情况和自己的想法。
毛泽东眼睛一亮说:“对。化若同志算是知道我在想什么,我一直在想,打长沙要是有爆破组开路,情况就不一样了。我们应当组织一些矿工人伍,组建一个工兵队。”
朱德接着说:“要得。要建立一个能够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能炸碉堡、能挖防空洞的工兵队。”
毛泽东便要郭化若抓紧落实。
次日,郭化若同安源煤矿工会取得联系,在扩红参军队伍中,把会爆破技术的工人挑出来,准备成立工兵队。到了中午时分,挑出来140来人,这些工人衣衫褴褛,年龄大的30多岁,小的10多岁,思想基础都不错,都是苦大仇深自愿参军的。郭化若把大家领到一个学校的操场上,讲了一下参加红军的意义和建立工兵队的重要性,话很简短,只几分钟。然后请大家自愿组成班、排,每班10人,三班一排,并推荐出班、排、队长来。大家东一堆、西一堆地议论了一阵,便向郭化若报告了选出的班、排、队长的名单。郭化若说,大家注意,现在集合。矿工们都在原地不知怎么动作。郭化若便连讲带纠正地告诉大家怎样集合及立正、稍息、向右看齐等基本动作要领。集合后宣布了干部名单,郭化若回忆说,班长名字记不清了,只记得当时宣布一个代理队长叫李桂生,是矿上的锅炉工,个子很高,外号李长子。他还反问了一句:“大家同意吗?”全体齐声回答:“同意。”于是,郭化若带工兵队的同志在警卫连食堂吃了饭,令各自回家,次日上午到操场集合,只领李桂生去见了朱德。朱德对郭化若说:“工兵队就编在直属队,暂时由你管。”
26日上午,工兵队一面搞训练,学点集合行军的基本动作,一面购置炊事用具,中午就单独起火了。训练时,班以上干部先练一个小时,再分开训练,这批工人接受能力较快,训练热情也挺高。下午便进行紧张的准备工作,并且搞到了100担炸药,总部领导很满意。
27日晨,工兵队就随总部出发了,10月3日攻打吉安城时,工兵队在架设云梯、爆炸敌碉堡时起了重要作用。
10月7日总部下达了工兵队的正式编制,仍编在军团直属队。当天在吉安后河草坪召开了成立大会,毛泽东、朱德都到会讲了话。正式任命了队长和党代表。红军队伍中正式有了工兵,这个工兵队据说就是现在工程兵第2团第1连的前身。
○九、毛泽东善于把握战争全局,提出正确的战略方针
郭化若认为,毛泽东是世界罕见的伟大统帅,具有用兵如神的指挥艺术,他在一、二、三次反“围剿”作战中,指挥红军以少胜多,粉碎 敌人“围剿”的战例,在世界战争史上堪称奇迹。
1930年10月底,国民党反动报纸上大喊大叫,蒋介石兴兵10万,分8路向中央苏区进行第一次反革命“围剿”,声称3至6个月内消灭红军。从此,红军战争进入反对敌人大规模“围剿”的运动战阶段。
当时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无论从全国看还是从当前战场上看都是敌强我弱。敌军情况是:蒋、冯、阎军阀中原混战刚结束,蒋介石下令武汉行营主任何应钦陆续拼凑了杂牌军约10万人,任命江西省主席兼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担任“围剿”军总司令,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向我江西苏区进行第一次反革命“围剿”。敌人处于外线作战地位,实行战略进攻,其指导方针是“分进合击,长驱直入”,也叫 “并进长追”。
我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是在同立三冒险主义进行激烈曲折的斗争取得胜利后,在毛泽东亲自设计、组织和指挥下进行的第一次运动战的战役。当时我军的兵力,一、三两个军团加总部直属队只有3万3千余人,把由红22军缩编成的第64师(师长粟裕、政委高自立)计算在内,共约4万人左右,其中红12军第35师负有佯攻诱敌任务,还经常分开行动。部队武器装备极差,有的还使用大刀梭镖。我军同进“剿”的敌人比,兵力、兵器都处于劣势。反“围剿”的仗怎么打,真正能够拿出主意来的是毛泽东。他提出“诱敌深入”, 歼敌于根据地内的战略方针,当时大多数人都不能理解。只有在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苏区军民才心服口服:毛泽东高人一筹,善于掌握战争全局,科学地确定战略方针,赢得战争的主动权。
毛泽东在6月间的汀州会议就预见到了新军阀将会大规模向红军进攻,并在保存和发展红军实力方面做了不懈的努力。可是到了10月份,打下吉安后,少数受立三“左”倾冒险主义影响的指战员仍吵着要最火速去打南昌、九江,夺取南昌、南浔路以至湖口,对敌人的进攻麻木不仁。10月17日,总前委抵达峡江,开了全体会议,对时局估计、行动问题、土地问题、资本问题均有决定。在行动问题上,对是否打九江、南昌争论很激烈,毛泽东提出了策略性和灵活性的方案,决定“有计划有配合有步骤的夺取南昌、九江”,“先在袁水与瑞州河之间布置工作,以主力沿袁水?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