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行》第169章


气象。
就是刚刚过来的台北县码头,也有了商贸的气息,虽然商船还不多,但已经有不少海商派人过来,购地建造库房。快要过年了,运送流民的船只已经少了,偶尔有过来的船只,也引导他们到台中、台南、高雄去停靠。
从码头到台北府城的直道,可说是这时代的高速路,刘朗等众人在军士的护卫下,乘坐马车一路疾行。一个多时辰后,马车来到一座雄伟的巨城面前,刘朗示意停车,片刻后,大家都下车观看。
“好一座雄城!就算当年的汴梁、洛阳也不过如此吧?”虞允文不由赞叹。
“想不到台北府这么短时间,就筑成了如此雄城,这也是用水泥筑成的?太神奇了!”张达和方恩全也不住感叹。
刘朗四处打量片刻,点头道:“不错,这座城池全部用钢筋水泥浇筑而成,其坚固程度,远远超过当年的东京汴梁。但是坚固的堡垒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不然,再坚固的堡垒,也会从内部被打破!”
“侯爷圣明!大宋之所以失天下,就是因为朝政腐败,民心尽失,如今虽然南渡江南得以残喘,但依然似风雨飘摇,岌岌可危!”众人连忙躬身称是。
“从这一座新城开始,预示着新时代,即将来临了!诸位同仁,随本侯进城!”刘朗大手一挥,率先向城门走去。
进城就是一条宽阔平坦的水泥道路,直通内城,刘朗带领众官员,饶有兴趣地一路不行,一路视察。街上行人不少,但大多都是妇人,来购买日用品或年货的。如今整个台湾就是一个大工地,男人们都去上工,赚钱粮了。街道两侧的铺面,大多都还在做内部整修,但也有先来的商家,已经开张营业了。目前商品还不丰富,基本都是一些日用品,或者年货。
刘朗望着那些挑拣商品的百姓,忙对水泽乡问道:“善之兄,商品价格与对岸相比,相差大不大?”
“回侯爷,头一批过来的商户,基本都是与徐家、东方家以及侯爷本家亲近的商人,他们都积极响应侯爷指示,并没有涨价!”水泽乡躬身回答。
“嗯,府衙专门给各县下发一个文件,要求各县成立一个巡察队,不定期检查市场物价,保证市场良性发展,若有囤积居奇、哄抬物价者,不管是谁,一律严办!彬父兄,回头宣抚司制定一个章程,规定好商品浮动范围,和处罚条例。”刘朗沉吟一会,郑重地说道。
“属下谨遵侯爷吩咐!”虞允文和水泽乡连忙答应下来。
众人谈论一阵,就在刘朗的带领下,走进内城。内城原先一些破败的建筑,全部拆除,改建成住宅或商铺。住宅内城的人,非富即贵,大多是宣抚司官员,或者刘朗的主要部下,以及与刘朗关系亲近的人,如东方家,搬迁到台北后,就在侯府不远置办了房产。
刘朗带众人到宣抚司衙门,略查看一番,就吩咐大家各自回到分配给他们的宅子去休息,三天后再正式开衙当差。大家都是初来乍到,心绪还没定下来,各自的宅子也还要收拾,就给大家放三天假,熟悉一下情况也好。
等侍卫指引众人离去之后,刘朗也在亲卫的拥护下,返回了镇海侯府。
“爹爹回来了!”
刘朗进了府门,就看见大郎刘鸿带着弟弟妹妹,正在前院玩耍,后面跟着几个小厮照应着。小家伙们一看见他回来了,立即围了上来。
刘朗在造人方面,也是成绩斐然。原本刘朗就有三个儿子三个女儿,前不久,韩玉真也给他生了一个女儿,而后进门的冼灵珠,和前不久回府的杨英,又已身怀六甲了。盼望宝宝已久的雪儿,也终于达成所愿,进入了准妈妈的行列。只是,其他几个女人,虽然他也没少耕耘,但还是没见动静。
“你们怎么在这?你们娘呢?”刘朗笑着摸摸孩子们的脑袋,问道。
“母亲和几位姨娘都在收拾房间,孩儿不敢再旁边打扰,就带弟弟妹妹出来玩玩。”大郎刘鸿答道。
“嗯,你们去玩吧,不要出府,注意安全!”刘朗打发几个小家伙,顺道往后院走去。
一进后院门,就见丫环小厮们忙忙碌碌,洒扫的,搬东西的,不亦乐乎。刘朗先去老夫人住处问候一番,才赶到徐慧屋里。
“夫君,回来啦?”徐慧上前帮着刘朗除去外套,并倒了一杯热茶。
“慧儿,这台北新建,物资贫乏,你们要受不少苦了!”
“夫君,说哪里话?妾身能够守在夫君身边,就非常知足了!妾身知道,咱家搬来台湾是大局需要,相信不久,这里也会像内地一样繁华了!”
“嗯,咱们过来,就是告诉大家对台湾有信心,吸引更多人来开发台湾!不过,为夫告诉你,最多五年,咱们就将返回大陆!”
“妾身等人都听夫君的,夫君走到哪里,咱们就跟到哪里!”
“慧儿的贤德当为天下表率,为夫有你为妻,大幸呀!”
“夫君过奖了,妾身做得还不够。”
“台湾虽然暂时贫穷一点,但很快就会发展起来的,而且这里风景不错,阿里山、日月潭等处最佳。年后,等局面安定一点,你们带着祖母,出去看看吧。”
“嗯,妾身知道了。”
三天后,宣抚司正式在台北开衙办公,刘朗首先召集主要官员商议今后的安排,最后决议:
虞允文以宣抚司判官的身份,兼任台湾路督抚,总揽台湾路民政;张达出任广州宣抚司办事处主管;方恩全出任泉州宣抚司办事处主管;水泽乡以刘朗幕僚的身份兼任台北府知府;武定国总管军需供给、督查军纪、军队思想教育;吴能主管台湾及诸岛驻军训练事宜;朱貌主管福建路、广南东路驻军训练事宜。
在主要政事方面,一个开设学堂,培养后备人才,再一个就开设讲武堂,轮训军队指挥官。其中,最值得一说的,就是在讲武堂旁边建造忠烈堂,所有为国牺牲的烈士,就在在此设置灵位,受国人永世祭拜。
刘朗用强大的武力,建立的根据地,就此发展起来了。但现实,是否如所希望的那样,一帆风顺呢?
第一百七十五章 现实是残酷的
“各位同仁,咱们宣抚司收复台湾以来,已有八个多月了,目前诸事都已经展开。今天的季度会议,大家刚好总结谈论一下经验教训,为今后的工作制定方向。”在宣抚司大堂里,刘朗召集所有主管官员开了一个季度会议,他首先为会议定下基调。
堂下官员都拿出身边的册子,翻阅了一下,秦峰首先起身到堂中,说道:“台湾的基建工程进展顺利,如今的台中和高雄的州城已经筑成,正在继续修筑下面的县城。村庄建设采取官民协作的方式,基本都保证了每户迁移过来的居民,都能及时住上房子。制造局已经在台湾择地,建造了两处水泥厂和炼钢厂,下一步计划在台湾建造火枪和霹雳火生产作坊,扩大武器装备产量。”
“很好,传统器甲的生产也不能忽视,特别是神臂弓和弩箭的产量,一定要保持充足库存!吴能兄,台湾路驻军情况如何?”
“前一段时间,剿匪行动胜利结束,目前各部都已经回到驻地休整训练。台北军士训练营已经招募了三万新兵,张大力统领正在组织加强整编训练。海盗军已经占据吕宋,总管严成方发来问询函,询问是否继续征伐附近岛国?”
“暂停军事行动,对附近岛国是威慑为主,宣抚司三年内休养生息,紧抓内部建设。”
“侯爷圣明!”
“彬父兄,台湾路民政方面有没有什么问题?”
“由于咱们物资储备充足,如今诸事开展基本顺利,到今天为止,已经迁移了四十万流民,分别安置在台中和高雄两州。目前最紧缺的就是耕牛,还有粮食储备也不多了。”
“移民暂以一百万为限,随后改主动移民之策,为自由移民,任凭流民自由迁移。宣抚司组建船队,在两岸之间摆渡,方便百姓来往。粮食问题,组织船队到占城一带收购,并通告商船,鼓励他们回程带粮食到台湾,宣抚司会以优惠价格接收,抵充税款。至于耕牛,本侯已经请人去北方购买,不久就会运来的。”
“还有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由于台湾进出口关税低廉,原本海商经停台湾的意愿非常高,但这损害了沿海诸州市舶司的利益,于是,他们对那些海商,以及从台湾转运的商品,百般阻挠,设置障碍,明显增加了商人的成本,以致来台湾的海商最近少了很多。下官曾经以宣抚司的名义,发函给诸州市舶司交涉,但至今没有什么效果。诸州市舶司与宣抚司没有统属关系,咱们又无权制约,很是麻烦!”
刘朗听?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