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枭雄》第551章


的信德洋行又是合作成立了一家报纸,是为上海商报,而上海商报是一份综合性报纸。
所以那时候开始,商贸公报就是转型了非常纯粹的政治,工商业的报纸,主要刊登一些政治信息和商业信息。
虽然这份报纸和普通人没什么关系,不过却是江南地区中高级官员、商人们必看的一份报纸,因为上头会及时刊登一些政治信息,比如高级官员的履新,中央或者某地方省份出台了什么政策。
整个上海就五份日报,不过同时还有着三十几份周报、月刊,如果平均下来的话,每天整个上海要发行大概八万份报纸,除了在上海本地消化外,其中相当多的一部分会送往上海周边地区,甚至是送到浙江,京师甚至湖北那边去。
每天的定期蒸汽客轮航班上,除了搭载旅客外,还会携带大量信件以及报纸。
这几年不仅仅是上海,其他地方也是涌现了大量的报社,基本上大型城市都会有一家日报以及若干周报,月报之类的。
报业之所以出现井喷的状况,并不是说帝国的经济发展的有多好,而是因为人们发现了一条评论时事的新途径,尤其是当外界传闻皇帝陛下林哲每天都会看报纸的习惯后,就更是想要在报纸上发表自己的文章,以求直达天听。
因此就算是从事报业有着非常高的门槛,但是能够在报纸上发表自己的文章和想法,还是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投身其中。
有些人见报纸竟然不发表自己的文章,反而是发表自己看不上的那些人的文章后,一个个都是不甘落后,一咬牙干脆就拉上三五个好友,又或者干脆是自己一个人来搞,然后弄个报社出来,日报他们申请不了,但是玩玩周报,月报也不错嘛。
由此这两年还催生了一批为报纸撰稿的文人群体,由于大部分的报纸都是面向普通人,为了让更多人看懂自己的文章,传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很多文人开始使用更加简单,直白的语句来写文章,而这种文章也就是白话文。
不过后世那种所谓的现代诗却是没什么人写的,毕竟这个时代的文人还是有些自尊的,让他们把:
这些,
狗屁不通。
随便断
个句加个标
点符号的句子。
认为是诗,
还是有些难度的。
白话文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教育的发展,毕竟学生读书识字的时候,让他们去学习晦涩难懂的四书五经,是远不如学习‘背影’这类文章通熟易懂的。
白话文的出现,就是报业迅速发展的一些必然结果,
不过虽然1860年,全国各地都开始涌现大量的报社,不过现在的报业发展的还比较落后以及不均衡,在一些沿海港口城市以及政治、经济中心,报纸发展的相当迅速,比如上海这边已经有经过正式审批的报社三十四家之多。
京师作为政治中心,也有十来家报社,其他的广州,天津,苏州,武昌等城市也有或多或少的报社。
这些大型城市,报社多,而且发行量也比较大,比如上海各份报纸加起来,每天的发行量接近八万份,其中发行量最大的是上海商报,这份综合日报乃是上海报业巨头。这家上海商报又皇家银行以及信德洋行合作出资筹办。
不过这两大出资方虽然是投资了,但是却不掌管经营权,其管理层由董事会聘请的若干资历和威望都不错的文人以及职业经理人管理。
这种放权模式也是让上海商报拥有其他报纸没有的优势,那就是没有太多来自资本方的管束,而且管理层也有几个洋人,还是早年在上海办英文报纸的几个洋人编辑,因此该报社发展迅速,如今其日发行量已经高达每日两万六千份,它的受众非常广泛,不想苏松商报那样面向普通市民,也不像商贸公报那样面向中产以上阶层,它的读者既然有着帝国高官甚至林哲这个帝国皇帝,也有着那些普通市民。
报业的井喷,也催生了一个很特殊的群体,那就是报童!
仅仅是在上海外滩大道的这个十字街头,就有三四个报童。
那个贩卖商贸公报的报童,面带着笑容拍了拍已经空空的布袋,一边用手紧紧捂住口袋里的那一叠零钱纸币,一边小跑起来,他要趁着今天的商贸公报好卖,再去拿一批回来叫卖。
如果运气好,说不准他今天还能赚上不少!
他想着,如果赚了一角钱,他就去买上一小袋的米,他的妹妹可是好久都没吃过白米饭了。(未完待续。)
ps:最近这几天有点忙,所以更新少了些还请兄弟们多多体谅,过几天等我空闲下来会恢复正常更新的,到时候再补上一些欠下的章节。
第四百八十八章 所谓治国
这报童小跑着走了,街头上还有几个人一边拿着手上的报纸看,一边赶着去上班,能够在外滩大道这边上班的,不是国家雇员就是那些大企业的雇员,这些不管是在那里工作,都是属于这个时代的精英阶层,大体上和后世华尔街里上班的人差不多。
他们对一些政治时事更为关系,而这也是他们听见报童叫喊昨天的上海行宫皇家晚宴上,林哲发表的演讲里说帝国继续扶持工业发展后,才会拿出钱来买上一份报纸先睹为快。
报纸上的内容关于林哲在昨天的晚宴里的演讲内容都是宫务厅正式对外公布,演讲内容除了高度表扬了上海近年来的发展外,也是重申了今后帝国将会一如既往的加大对工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并再一次重申帝国将会进一步扶持,并取消诸多限制,以促进纺织业的发展。
比如演讲里头就是重点提到了毛纺业!
表示帝国今年内将会推出一系列对畜牧产业的扶持政策,包括税收减免,小额贷款支持等。
为了进一步提高国内的纺织业发展,帝国除了对现有的生丝产业,棉纺产业保持高度关注和投入外,还将引导资本进入毛纺业。
随着帝国彻底控制西北以及蒙古草原地区,给帝国带来的不仅仅是大量的马匹,同时还带来了大量的羊毛。
尽管国内的羊毛在质量上不如澳大利亚,英国等地的羊毛质量,但是也不可能就这么放着不管啊。
要知道,最近几年来,虽然帝国进口棉布,棉纱的数量大大减少,但是呢绒的进口数量却是逐年增加。
这是主要受到了国内很多官员以及上流社会的人都喜欢用呢绒来制造中华装礼服。
目前国内的主要衣服虽然还是以棉布为主,但是中华装礼服以及军官的服装却都是采用呢绒的,而国内的之前并没有大规模的生产呢绒,只能是依赖进口。
而本着能进口少一点就少一点的原则。扶持国内发展毛纺产业也就成为了自然。
只要发展起来,国内的毛纺产业不会缺乏市场的,普通民众可能和呢绒没有多少关系,但是中产阶层以上对呢绒的消费力度却是非常大的。
当林哲在演讲里重点关注纺织业尤其是毛纺业的时候。作为林哲施行工商业政策的先锋军,皇室产业早已经是响应了林哲的号召,去年开始就在天津投资设立了一家呢绒厂,开始生产国内首批机器生产的呢绒。
不过皇室产业的业务重心很多年以前就转移到了重工业上,对轻工业的投资力度是不会太大。现在涉足毛纺产业,主要还是带个头,让国内的其他资本看到,毛纺业也有着巨大盈利前景的。
而皇室产业没有大规模进军毛纺业的打算,那么它们在做什么?
他们在建铁路,建煤矿,铁矿,钢铁厂,水泥厂,然后各种机械制造产业。这些重工业产业都是对技术、对资本要求非常高,近几年虽然国内已经有不少的民营资本涉足其中,也发展出来了若干资产超过千万的超大型民用重工企业,但毕竟是少数,而且有着比较大的局限性。
很多时候,皇室产业投资某一个产业,纯粹就是为了填补国内的空白,而不是说考虑到盈利前景问题。
皇室产业里的很多产业是以赚钱为目的的,比如上海纺织公司。
有些是为了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不考虑盈利前景。至少前期不考虑的,比如铁路建设,钢铁厂建设,船厂等。
有些是为了满足国防需求。比如林德机械公司生产蒸汽机,这玩意纯粹就是亏本货,林德机械公司搞蒸汽机那么多年,虽然也有盈利,但是依旧无法抵消庞大的资金投入。
不过总体上,皇室产业的大部分产业还是赚钱的。不过赚钱的速度慢一些,回本时间长一些而已。
比如铁路,就算是盈利前景最好的宁沪铁路,想要收回一千多万的建设成本,也不是三五年可以办到的。
因此很多时候,是不能用单纯的商业眼光来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