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枭雄》第393章


然而林哲却是在没有前人栽树的情况下,独立打造出中华这个庞大帝国来,而且还是如此的年轻,这怎么看都不像是正常情况。
李鸿章在打量着林哲,林哲同样再打量着这个李鸿章,眼前的李鸿章和他想象或者从历史书上看到的照片都不一样。
林哲脑海中的李鸿章应该是穿着一身满清的官袍,然后留着长长的胡子,眼神中露出世人所没有的睿智。
但是眼前的李鸿章呢,却是穿着一身和帝国高官们一样的黑色呢绒中华装,脚下的还是一双擦得闪闪发亮的黑色皮鞋,头上没有辫子,而是干净爽利的短发,就连胡子都是没有留着,光溜溜的下巴让他看起来完全不像是一个久居高位的清末重臣,反而像是自己麾下的那些帝国高官。
两者中的唯一区别大概就是李鸿章的中华装上没有别着一枚牡丹徽章了。
甚至林哲一度怀疑,这李鸿章是不是就是历史上的那个李鸿章?还是被人掉包了?
尽管心中有着一丝疑惑,不过林哲倒是不会真的认为眼前的这个李鸿章不是李鸿章,而是其他人。
只见林哲从办工桌后起来,然后走到前方的沙发,此时给李鸿章引路的秘书处的秘书也是伸手引导李鸿章前往沙发处。
就在李鸿章想要开口来一句‘清臣拜见中华皇帝陛下’的时候,林哲却是先开了口:“李先生坐!”
林哲的声音很平淡,但是平淡中带着不容抗拒的语气,这种语气李鸿章听过,这是一种处于绝对高位上的人才会有的语气,他们的语气兴许听上去和蔼平淡,但是却是带着旁人无法抗拒的威严。
硬生生的吞下了刚到嘴边的话后,李鸿章默不作声的走到了沙发边,然后道了一声:谢陛下赐座后,就是坐了下去!
李鸿章并没有和其他帝国高官们见到林哲的时候一样,从来不敢在林哲面前坐实,坐着的时候都只是屁股沾了沙发边而已,李鸿章却是一屁股坐实了,这副模样让一旁的秘书处官员看见了。忍不住的皱眉。
林哲却是不以为意!
而是接着开口道:“李先生也在南京待了一年了吧,过的可好。下面人没有为难先生吧!”
“有劳陛下关心,鸿章过的尚可!”李鸿章话的时候。也是把原本准备好的一些表面用词给放弃了。
比如,他是准备依旧以大清江苏巡抚自诩的,自称应该是用清臣,对待林哲的话,虽然李鸿章并不认为林哲的帝位是正统的,但是人家好歹是按照古制正式称帝建制的,所以称呼一句中华皇帝也是应该的。
但是现在的李鸿章却是把清臣以及中华皇帝都去掉了,直接自称鸿章,称呼林哲不是中华皇帝。当然了也不可能和中华帝国的臣子们一样直接称呼其为皇上,而是用了一句通用的称呼:陛下。
简单的称呼就可以透露出李鸿章的定位,他没有把自己定位为清臣或者俘虏,而是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普通人。同时他也没有把林哲当成敌国皇帝,更加没有把他当成自己的皇帝,而是把他当成了其他国家的皇帝。
林哲这天天和臣子们打交道,而君臣相处,不外乎就是臣子天天琢磨着上意,而天子就是故作高深。轻易不让臣子们看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来,这来往相交基本就是天天玩心理游戏。
这玩得多了,只是简单通过几句话或者一个表情,林哲就能够大体上猜得出来旁人的想法。当然了这也有可能是旁人故意露出的破绽。
所以只是听了李鸿章这几句话,林哲的心中暗思,看来这个李鸿章被关了一年多。已经是有所改变了,兴许自己可以改变对他的处理方式。
所以这随口问了几句闲话后。林哲就是道:“不知道李先生对我中华军如何看!”
李鸿章听到这话略微一愣,这问题似乎是白痴问题啊。因为是人都知道如今的中华军如日中天,国内根本就找不到对手。
而这样显而易见的问题就算是李鸿章也不会瞎,但是林哲为何还要问?
李鸿章有些猜不透,所以他只能道:“以外臣之见,中华军当属百年强军!”
林哲接着道:“那李先生觉得,以中华军之强,统一九州需要多久?”
李鸿章略微沉吟了会,然后道:“年内可平中原,两年内平定北方诸省,三年内可平西南,五年可定九州!”
李鸿章这话并不是刻意的恭维,而是实话实,他自己是练过江淮新军的,是和中华军打过的,而李鸿章带地是个自负的人,他自己编练的江淮新军都打不过中华军,那么他也不认为国内还有其他人可以练出一直可以抗衡中华军的军队来。
因为如果真有人练出了可以抵抗中华军的军队来,那岂不是他李鸿章要比其他人无能?
李鸿章可不这么认为!
所以他认为自己都被打败了,那么国内应该没有其他人可以抵挡住中华军的进攻!
某些时候,抬高敌人其实也就是吹嘘自己!
林哲听罢呵呵一笑,紧接着又道:“那么以李先生之见,我中华平定九州后,下一步该如何走?”
李鸿章听罢微微诧然,这会怎么感觉有隆中对策的感觉啊,老子还没打算反正呢!
虽然李鸿章依旧没有打算反正,然后为林哲效力之类的想法,但是既然是坐在林哲面前,而且还是林哲个让自己感到好奇又佩服的人问自己,他也就不介意卖弄一二。
当即就是道:“等神州一统,自然是以恢复民生为本,发展工商为辅……”
李鸿章洋洋洒洒足足了一刻钟,期间还喝了两口茶,其中很多内容都是他第一次出来的,其中主要的就是工商事务。
听着李鸿章大谈特谈发展工商的重要性,不由得让林哲感叹,不愧是历史上搞洋务的领头人,哪怕是换了一环境,他依旧对发展各种的工矿实业有着极大的兴趣。(未完待续。。)
第三百四十九章 官督商办
不得不承认,李鸿章是林哲在这个时代见过的人里头,属于最有意思的几个人之一,他对工商发展,甚至在军事发展上都具有让林哲惊叹的远见以及一些独特思维。⊙,
比如说,他说现在工商实业的发展已经关乎一国根基甚至存亡,然而商人皆利,如若把一国实业全数托付商人,则无异于把帝国建立在沙滩上。
林哲问他如何解决时,他说对一些关乎国家存亡的行业实行官督商办,如航运、如造船、如机械,对一些极其重要之行业甚至是直接采取官办,如煤铁矿务,如钢铁以及其他民资不愿或无力投资的行业。
作为一个后世人,林哲对历史上的洋务运动略有了解,自然知道清末时期的几个特有名词,比如官督商办。
虽然现在李鸿章口中的官督商办和历史上的官督商办有些不同,历史上的官督商办是因为官府在任何的新兴实业上都不信任民族资本,同时清廷在洋务运动早期实际上是严防民族资本的发展的,要不然也不会一直拖到清末新政的时候才大规模推广近代的公司法之类的政策了。
只是官督商办发展到后期却是麻烦多多,最后消亡在历史的长河里。
但是你也不能说人家的官督商办是做错了,因为清末时代的大工程进行所谓的纯商办基本都是不靠谱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清末时期的铁路建设了。
清末时期国人非常排斥把铁路的建设出让给洋人,所以出现了多次纯商办的例子,粤汉铁路。川汉铁路等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不过基本都是不靠谱。不是多年没有下文就是筹资的铁路公司把钱投资股票或者用作其他挥霍一空,最后都不得不让官府出来收拾残局。
就和后世的房地产开发商资金连断裂搞出了一个烂尾楼后。最倒霉的不是买了房的民众,不是开发商,而是当地官员,因为他们最后基本都得给开发商以及民众兜底,这还不算,他们往往还得被民众骂的狗血淋头,一个搞不好官员还得丢掉官帽子。
而现在李鸿章虽然还是说官督商办,但是出发点并不是说防备民族资本的发展,也不是对所有产业都进行官督商办。他只是说对一些关乎国家存亡的重要行业,尤其是和军工有关的行业进行官督商办。
而官办的出发点则是除了这些重要行业外,也对一些民营资本无力投资或者不愿意投资的行业进行官办。
虽然李鸿章说的是官督商办以及官办,但其出发点却是和林哲考虑的差不多,只不过林哲并没有用李鸿章所说的官督商办,他是直接用皇室产业来处理这些事务,但是考虑到皇室产业的特殊性,也勉强算得上是官督商办以及官办的结合体。
尽管林哲心中并没有打算采用李鸿章的这些建议,但是他的这些说法依旧?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