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枭雄》第386章


除了给枪管拉膛线的问题他们就无法在现有的手工作坊解决外,还有火帽击发机构的问题。
在这里得略微科普下近代步枪的发展。近代步枪从火绳枪再到燧发枪,再到十九世纪初期普及的击发枪,再到现在,也就是十九世纪中期后后装步枪使用的击针步枪。上述步枪的分类是特制击发方式,而不是指有无膛线或者前后装。
其中火绳枪不了,基本在主流陆军中已经被淘汰,现在也就是只有一些三流军队,比如清军中的绿营、太平军。嗯,包括中华军中的协防军还保留有这些武器。不过一般也都是以前生产的,如今就算是在中国国内,也没有谁生产火绳枪了。
燧发枪的话,这玩意过去百年来都是主流步枪,实际上一支到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等列强军队还保留有部分燧发枪。
然后就是击发枪了。所谓的击发枪,也就是采用雷‘酸汞制作的火帽击发的步枪,这种步枪自从本世纪初期被发明后,迅速开始普及,不管是前装滑膛步枪还是。前装线膛步枪,都是大规模应用这种击发模式。
比如中华军中的以褐贝斯步枪改装而来的1851年型林德步枪,自行设计生产的口径米尼步枪1856年型林德步枪,都是采用这种击发模式。
然后再过来就是击针模式,击针乃是从传统的击发模式发展而来的,最先应用的乃是德国人的德莱赛步枪,而中华军中的1858年型林德步枪也是采用击针模式,由此可以看出,一般只有后装线膛步枪才用击针模式,哪怕是到了以后的金属子弹时代,依旧还是采用击针模式。
而上述的击发、击针两种模式都有着一个很重要的技术难,那就是火帽,而火帽是需要用到雷酸汞。
别看雷酸汞这东西对于后世人来是非常简单的东西,但是对于当代的化学水平而言,乃是名副其实的高科技产品,林德机器厂当初为了能够自产火帽,可是花费了大代价引进技术设备之余,同时还聘请了大量洋人工程师的,而即便如此,实际上也努力了足足两三年时间才造出来,一直到1856年的时候,中华军才算是完全用上自产的火帽,而之前都是严重依赖进口的。
倒是击针模式的发展就是因为火帽技术已经成熟,而后就是水到渠成,不太花费力气。
膛线、火帽,这两技术难足以难倒国内的那些手工作坊了,不管是清廷的天津机器局还是湘军那边的湖南机器局,又或者是镇胡军在南昌、太平军在湖北武昌的手工造枪作坊,都是无法解决上述两个难题的。
在自造不成,外购又买不到的时候,他们就是退而求次,这击发线膛步枪搞不出来,不代表他们连燧发枪也搞不出来的。
所以这两年清廷、湘军、太平军、镇胡军都是一股脑的大规模自造燧发枪,各自的产量都是非常可观!
至于更落后的火绳枪,虽然已经是没有那方势力大规模生产了。
自己只能用燧发枪,但是林成庭却是非常清楚,东边的中华军可都是用米尼步枪的!
中华军自从余姚县勇营时代就开始大规模使用米尼步枪了,林成庭和石达开或者曾国藩以及其他国内的军事统帅们就算再信息落后,也都是知道了中华军是大规模使用米尼步枪的,甚至这些人或多或少从各种不同的途径得到了少量的米尼步枪,经过试验后得知了米尼步枪的一些性能。
而越是清楚米尼步枪的性能,再对比自家用的燧发步枪,就越是能够感觉到其中的差距。
现在的林成庭就是深感两者的武器差距,去年他派遣到福建的部队和同样进军福建的中华军第三军交战时,就是损失惨重,最后被迫主动退出了福建。
尽管林成庭知道双方的训练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他却不认为这种差距是具有决定性影响的,真正导致自家部队连续惨败于中华军手中的原因,还是因为武器的差距。
如今听闻中华军已经在苏南大败英法联军,林成庭就是非常担心中华军会大举西进,而中华军一旦大举西进的话,首要目标固然是九江方向的太平军,但是自己后续肯定也是他们的目标,毕竟江西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中华军如果想要继续西进湖广两省的话,就必须先拿下江西,这样中华军才能够整合广东、福建等方向,而不至于中间空出一大块来。
面临着如此危机,林成庭自然也就更加急迫了。
如今他编练了两年多的新军已经扩张到两万人,同时还有将近三万人使用冷兵器的辅助部队,但是谁都知道这些辅助部队只能当地方治安部队使用,真正打仗的时候可靠不住。
而仅仅依靠两万人的新军能挡住中华军的进攻吗?
林成庭自己是没有这个信心!
也许该派人到长沙那边找曾国藩谈一谈了!
如果林成庭是担心着中华军会西进的话,那么现在的北边的清廷就是实实在在的面临着中华军的北上攻势了。
自从八月份结束了苏南和英法联军的战事后,中华军方面并没有停下步伐,而是快速的调整兵力以及物资的补给方向,不但抽调了第六军北上,同时一艘艘满载着炮弹、子弹等各种后勤补的船只通过京杭大运河北上。
为了解决远距离内河航运困难的问题,海军部甚至还专门订购了众多蒸汽拖船,用以拖拽无动力的木制驳船在内河航行。
这种运输模式很像火车,前边一个火车头,然后拖着一排车厢。
如此虽然跑起来的速度比较慢,但是胜在一次性运输的量比较大,而且这些都是内河船只,对内河航道的要求非常低,基本上有两米的水深就非常充分了,如果装载的货物少一些,甚至在一些一米深的河道也能勉强运输,不过搁浅的几率非常大就是了。
同时这种运输模式也是摆脱了对风向、逆行的困扰,唯一比较麻烦的就是沿途煤炭的补给不是很方便。
不过江南矿务公司已经在徐州那边进行初步开采,虽然机器设备还没有,目前依旧是手工挖煤,但是在海军用煤需求急迫的情况下,江南矿务公司为了支持军方的行动,也是顾不上成本大了,这能够开采多少就是多少。
只是开采出来的煤炭质量不怎么好,还必须同上海运输一部分进口的上好煤炭,然后两者掺着用。
然而不管怎么样,用蒸汽拖船拖拽驳船的模式运输,总比以往用风帆船只运输方便快速的多,而这对于前线的军事行动而言具有极大的积极作用。
实际上第六军的北上,就是乘坐这种驳船,虽然速度并不会很快,但是总比用脚走上几百上千公里强得多。
九月二十六号,一路北上,同时还在扬州以及徐州两地分别休整了几天的第六军抵达山东济宁。(未完待续。。)
第三百四十三章 侯客室
第六军抵达济宁后继续北上,然后一路抵达阳谷一带。,
于此同时,原本屯兵于泰安一带的中华军第一军之第一师也是北上济南。
这一次他们是在济南会师,然后最后发动济南战役并攻克该城,彻底粉碎清军在山东的顽抗。
当然了,去济南之前,施清瑄还得先把聊城给拿下来,以确保侧翼的安全,同时掩护运河后勤路线的畅通。
虽然自1855年黄河决口以后,山东段的运河的水量大幅度减少,水深变浅,以至于很难通航大船只,但是中华军内专门设计用来内河航行的蒸汽拖船以及木制驳船本来就是考虑到了山东段运河水浅的情况,所以设计吃水是非常浅的。
而且为了保证顺利运输,往往进入山东段运河之前还会减少搭载量,进一步降低吃水深度。
如此一来,勉强也能够让运输物资的船队通过运河对前线部队持续提供补给。
而攻克济南之前提前占领聊城,就是免的聊城还在清军手中,进而威胁到运输船队的安全。
就当中华军的北上部队准备展开济南战役,以彻底控制山东的时候,苏南大地却是看不见战争的痕迹了。
南京的街道上,已经停工大半年的市政建设又是重新开始了,休整街道以至于到处都是成土飞扬,这让刚从上海赶回南京述职的商贸区区长萧昌中很不习惯。
这在商贸区待久了,再看南京这些传统城市,总有种不真实的感觉!
“现在京师正在修整内城。不过听说很快就能够完工了!”随同萧昌中一起回京师的属下一旁感叹着:“这京师的变化不小啊,和去年相比又是变了好多。不过和我们商贸区的变化比起来,还是速度慢了一些!”
萧昌中却是不以为然。这京师在财政这么紧张的条件下还能够有现在这个变化已经不容易了,这京师又不是商贸区,别说?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