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枭雄》第365章


?br />
外滩大道里各国商人和华商们是一边谈论着战争一边笑呵呵的做生意!
联军方面不能完全的封锁长江航道,那么也就等于无法断绝上海和南京、镇江、江阴等方向的水路联系,基本上每天都有诸多搭载了信件的船只往来南京和上海之间。中华军方面甚至还偷偷摸摸的用民用船只装载了诸多武器,物资等在联军舰队的眼皮子底下运输。
当然了。这些动作都不能公开表面化,海军方面自身的武装船只是肯定不能用了。租用民用船只,或者海军自身的运输船改头换面,去掉编号之类的标志,然后伪装成民间船只行驶。
在这种情况下,南京和上海方面的通讯依旧保持的比较通畅,除了传统用快马进行传递外,航运传递也是在继续进行。
因此当联军增援舰队刚抵达呢,第二天晚上身在南京的林哲就已经是获知了相关消息。
只是虽然知道了相关消息,但是林哲并没有做出什么反应。除了吩咐统帅部那边及时把相关消息传递上来外,也就没有其他特殊的指示了。
毕竟南京距离上海几百公里呢,就算是林哲想要遥控指挥也不可能,再者,针对联军方面的诸多战略计划实际上早就已经制定好了了,接下来的具体战事都是交由前线将领自行指挥。
从定都南京后,林哲已经是很少直接插手军事指挥上的事务了,他只是负责一个整体上的统筹而已,比如制定整体的战略。帝国发展的整体规划这些。
林哲要做就是,告诉军方将领们,什么时候打仗,打谁!至于怎么打那是将领们的事。要不然的话,要这些高级将领有何用?
所以得知联军的增援舰队抵达后,林哲表现的相当平静。也没有当场作出什么批示要军方怎么打之类!
近段时间他还是比较忙的,尤其是内阁那边的政务相当多!
尽管目前中华帝国是也军事行动为优先目标。但中华军自余姚县勇营时代开始已经建军多年,这么多年下来已经有了自身的一套完善成熟的运转体系。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该怎么样做都有着一套规矩。
因此一些详细军务林哲平日里是用不着插手的。
相对于来,政务方面由于帝国成立的时间尚短,而且还处于完善构架当中,每天都有诸多问题冒出来然后等待解决。
比如法律法规这些,中华帝国成立之初基本是沿用大清律,然后再用新制定的相关法律进行代替,而要制定全新体系的法律其实难度相当多,司法部的人每天忙碌着制定法律,而林哲也是三天两头就得审批一一大堆的法律法规相关文件。
由于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太大,基本上是今后整个帝国能够稳定运行的根基,所以林哲也是非常上心,基本上都会亲自一一看过并作出批示,至于那些实在太厚,动辄几百页的文件,林哲也基本上浏览一个大概,等秘书处审阅过后他也会重新简单翻一遍。
由于沿用的大清律陈旧落后,完全无法满足这个时代里近代国家的需求,但是效仿西方国家制定的各种新法律也只是出台了一部分,以至于还有着相当多的法律漏洞和空缺。
对于这种情况,目前中华帝国采取的是折衷办法,那就是采用各种各样的行政条例来代替。
比如对于目前帝国工商业发展非常重要的工商法由于尚未正式颁发,只有零星的公司法、税务法之类的,所以目前处理工商事务的时候,目前大部分都是用工商部自行颁布的一些行政条例来管理。
而有意思的是,司法部在制定相关法律的时候,也会极大的参考之前各行政部门颁布的一些条例,并把其中一些重要的,必要的条例加入到新编写的法律当中,然后成为正式法律条例。
而按照司法部那边的人预计,要想完成所有范围内的相关法律文件编写工作,至少也需要五年以上的时间。
此外值得重一提的就是,诸多法律法规中并没有‘宪法’。(未完待续。。)
第三百二十四章 战争中的发展
目前中华帝国是传统的帝制政权,笼统来说皇帝本身就代表着宪法。≧,
而传统帝制国家非常重要的一点就:君权天授,朕即国家。
也就是说君权是不需要通过宪法来确认的,谁要是敢在这个时候说什么君权需要宪法来确认,一大票的传统儒家出身的官员,尤其是江道泉这些顽固保守派就敢直接把司法部给整个拆了。
林哲尽管知道现在不制定宪法的话会有一些后患,但是他也是个普通人,而且还是一个当上了皇帝的普通人,自然也不希望自己的权力被限制起来,至于说以后会有什么问题,等以后再说吧。
如果自己打下江山当上皇帝,还主动去搞什么君主立宪制,把自己玩成傀儡皇帝,这种人要么是起家的时候本来就没有多大权力,最后是被迫当虚君,要么就是纯粹脑子进水了。
不管什么时代,权力对于一个统治者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尽管某些情况下统治者会被迫放弃一些权力从而保证统治的继续,但是在一切完好的情况下,谁也不会主动放弃权力。
历数世上诸多国家从君主制国家转变为君主立宪,乃至民‘主制度的时候,都是因为外部的逼迫,不管是革命起义还是说国家陷入全面经济、政治上的困局还是说外部的侵略等等,这些都是属于外部的压力,而不是说皇权自身愿意主动放弃权力。
林哲只是个普通人而已,所以在能够保住权力的情况下,他总是会尽可能的保住权力。所以宪法之类的就得等以后再说了。
新生的中华帝国里没有宪法,但是其他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是会尽可能完善的。刑法,民商法。经济法之类都要尽可能的完善。
相对于军务以及制定法律法规,现在帝国实际上把更多的经历放在了恢复民生上来。
帝国初立,占据的浙江、江苏、安徽、福建、广东以及少量赣北地区等,上述地区大多都是遭到过战争的伤害,浙江以及苏松太地区要好一些,有着早年余胜军的保护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战争破坏。
但是其他地区就不是什么好了,尤其是安徽地区中的皖南,持续多年的战争让该地是十室九空,民众大量死伤。田地被抛荒。
为了让这些地区尽快的恢复生气,帝国方面可是花费了不少力气帮助民众重新恢复生产,不奢望短时间内让他们不愁温饱甚至迈入小康,但是至少被让他们饿死啊!
而得益于帝国的大力扶持,同时军方也是战斗力强悍,这打下来的地方就没让太平军或者清军反攻成功过,不管是苏北还是皖南地区,自从被中华军拿下后就一直被牢牢守住。
军方把太平军或者清军挡在了外头,也就代表着后方的民众可以不担心受到战争的伤害。可以进行恢复性生产,不用担心刚播种下去自家的房子就被烧了,更不用担心好不容易等到秋收时分,但是敌军打过来就把自家的田地给抢收了或者干脆一把火烧了。
在十九世纪的下半个世纪。整个中国地区基本气候稳定,不会说大小天灾连接不断,所以只要政局稳定。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的话,那么普通民众的基本生存还是可以得到保障的。
在这个时期里。人口大规模减少的时候也就只有太平天国和清军进行战争的时候了。
1857年和1858年,帝国内。尤其是文官体系里,其核心工作都是恢复民生。
这恢复民生也不仅仅是为了不让民众饿死,同样也是因为民生恢复后帝国才能够收到更多的税收,而有了更多的税收才能够扩军打仗,把战争继续下去击退英法联军,统一中国。
因此这个时期里,中华帝国是呈现出了一种比较奇怪的景象,明明中华帝国在外同时和太平军、清军以及英法联军进行着战争,但是内部却是掀起了一番工农商业,尤其是农业生产的**!
距离南京只有数十里的当涂县,虽然县城还是以前的那个县城,但是县城的东部十公里外的马鞍山地区却已经是大变样。
马鞍山下靠近江边的地区,一栋栋带有明显近代气息的砖瓦厂房拔地而起,诸多厂房正在冒着在后世人无法接受的浓浓黑烟,靠近了就能够听见隆隆的机器声。
这片建设在马鞍山下的巨大厂房就是江南矿务公司的钢铁厂,而在这片厂区外,还有诸多铁矿的矿区。
围绕着矿区以及钢铁厂,建立了一个初步的钢铁工业区,汇集了部分其他产业,其中大部分都是消费产业。
此时,安徽巡抚郭龙云正在太平府知府毕宣溪等人的陪同下参观江南钢铁厂,尽管郭龙云已经来过马鞍山数次,这江南钢铁厂的筹建以及建成他都?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