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枭雄》第332章


方航行,从作用来说其实还是不如八十吨的小炮舰兴吴级的。
放眼整个码头,只见江边的码头上拍着密密麻麻的诸多船只,有数百吨乃至千吨的战舰,也有着普遍数百吨的纯风帆,或者蒸汽风帆混着明轮等动力的运输船,而一些几十吨甚至只有几吨的小舢板也有不少。
而在码头的下方大约一公里外,就是可以看见江边的那座小山头已经完全变了模样。
原有的树木之类的全都不见了,进而出现的是一个高大的要塞建筑,哪怕是隔得有些远,但是依稀可以看见临江的那一面有着若隐若现的大口径火炮身影。
待绍兴号在码头挺稳后,林哲并没有让岸边的军政官员们等候太久,而是在随行的属下们准备了好后,就在众人的拥簇中下了船。
当穿着一身军装常服,披着呢绒外套的林哲走下船后,岸边的几个军政要员也是及时的迎了上来,为首的一文一武,武将自然是驻防在江阴的第六军军长施清瑄,而文官则是江苏巡抚薛焕。
这两个人里的施清瑄穿着将官冬装礼服,佩戴着金穗指挥刀,佩戴者中将军衔再加上礼服的勋带配饰之类的,显得隆中无比,倒是薛焕身上穿的要简洁的多。
这倒不是薛焕不想穿的花枝招展,而是这中华装的设计本来就是以简洁为主,衣服上除了有爵位的贵族可以加勋带配饰外,普通文官浑身上下都是没什么装饰的,纯黑色的中华装再加上一双同样是黑色的皮鞋,这就是中华军高级官员们的全身行头了。
不会和那些洋人们一样,还会戴个礼帽,拿个文明杖,胸前还别个小手绢之类的……
“臣等恭迎皇上!”说着,这些人就是开始鞠躬敬礼。
“嗯。诸位爱卿辛苦了!”说是这么说,但是他也只是略微点头而已,甚至连手虚抬都没有虚抬,更加不会跑上去说你们太客气了之类的话。
林哲的这个神态也没有让诸多人不满,在他们看来,林哲这个模样才是一个皇帝该有的态度。
薛焕此时也是上前了道:“皇上,车驾和行宫等已经准备妥当了!”
林哲显然是没有把兴趣放在行宫或者马车上。他大老远跑到江阴来又不是来度假的,他是来检阅军队。来视察江阴炮台的,所以只听他道:“时间还早,不着急,我们先去看看炮台!”
听到林哲这么说薛焕虽然有些意外,不过他也是跟着林哲好几年了,对林哲的脾气多少有些了解,这位皇上可不是什么和平年代里混吃等死的庸君,而是一个从头到有,空手建立偌大帝国的人。这刚抵达江阴就要视察炮台也是在预料当中。
不过他却没有说话,因为行宫以及其他事务虽然是他薛焕负责,但是炮台以及检阅军队之类的事情可是军方负责的,他没权利管。
当即是施清瑄就是上前道:“谨遵陛下旨意!”
当即就是退了两步,向身旁的一个上校轻声交代了两句,紧接着这个上校就是小跑了出去,不用多久就是看见外围迎接的士兵就已经是相继开动了起来。他们这是要提前出发开道。
而林哲此时也是上了准备好的四轮马车,其余的武将们都是各自骑马跟上,那些文官们自诩身体可以的也是骑马跟上,而一些岁数大或者不会骑马的也不会傻乎乎的步行跟随,也是上了后面的几辆马车,几个人挤在一辆马车随行。
大道的两旁则是间隔数米就有一名士兵站岗。这倒不是为了保障安全之类的,因为军方早就已经驱赶了附近的所有民众,如今江阴要塞以及海军码头附近就是一个纯粹的军营,没啥老百姓,之所以列队还是因为礼制规矩这些。
要知道教育部的官员们可是在林哲出行之前,专门派官员过来制定相关的礼仪规格,包括林哲坐的马车是什么颜色的。内饰如何,要多少匹马来拉,这些马匹得是什么颜色的,然后一路上要多少人迎接,临时行宫是什么规格,饮食上面的规格都是有详细规定,可不能乱来。
随着中华帝国建立的时间越来越久,这些表面的程序化东西也是让这些官员们越来越在乎,教育部的那些负责礼仪事务的官员们比林哲更加在乎这些东西。
至于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还是受到了传统思维的影响,基本上六个字可以形容,那就是‘尊古制,依旧典’,力争中华帝国这个王朝以及林哲这个皇帝在礼法上是无可挑剔的。
很多东西并不是说你不想要就能丢掉的,很多东西不是说你想要就能得到的,比如去年林哲纳九嫔,为什么不是六个八个,也不是十个二十个,非得是九个,而且连纳妃之前,连九嫔的封号都已经制定了呢,就是因为九嫔制度是古制,《礼记?昏仪》记载的就是九嫔,而不是八嫔、十嫔。
又比如说皇宫,尽管皇宫是林哲亲自设计的,其整体中华宫的设计风格是参考了当代流行的西方的巴洛克以及洛可可风格,同时也有国内传统的江南园林风格,当然了最多的还是后世现代的那种简单流畅的简洁风格,这栋皇宫的设计不管从那个角度来看,都和中华的传统皇宫没啥关系。
但是在命名上以及其他一些细节上依旧可以看到浓厚的传统,最明显的就是新华殿前面的华表了,华表可是传统的皇宫装饰,皇权的经典象征,然后其正大门的门楼名字为什么不是其他,非得是中华门这三个字呢,因为这也是传统,国号即为皇宫正门的名字。
在诸多军政要员们的陪同下,林哲刚抵达江阴呢,就是登上了刚完成主体建筑的江阴要塞。(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p
第两百九十五章 炮台和火炮
“目前江阴要塞已经完成了第一期主体工程,临江的两座炮台以及炮台后方的步兵堡垒已经基本完工!”
进入了江阴要塞后,身为在场地位最高,同时也是全权负责江阴要塞防务的第六军军长施清瑄对林哲介绍着目前江阴要塞的基本情况。
“按照设计,临江的两座炮台预计配属超过五十门以上的重型火炮,不过受到林德机器厂那边的火炮产能限制,加上吴淞炮台那边对火炮的需求更加紧迫,所以目前这边只配属了三门一百八十毫米的后装线膛火炮,剩下的是一些老旧的前装火炮,分别有六十四磅的前装滑膛炮六门,三十二磅火炮十三门。”
“不过随着吴淞炮台那边逐渐完工,火炮产量逐渐增加后,江阴炮台这边会逐渐增加大型后装线膛火炮的配属,在这之前,如果局势紧张并且有必要的时候,到时候海军方面会把战舰上火炮拆下来临时配属到炮台上!”
林哲一边听着一边头,实际上这些数字他在来江阴之前就已经通过诸多战报得知了相关情况,江阴要塞的规模相当庞大,第一期工程就修筑了两座炮台以及部分兵营以及面向陆地的壕沟堡垒等,后续第二期工程还会修筑第三座炮台,第三期工程则是细节的修缮,同时修建营房以及面向陆地的堡垒等,建成后将会有东、中、西三座临江主炮台,配属的三十二磅以上的重型火炮将会超过七十门。
而江阴要塞之所以叫要塞而不是单纯的叫炮台,是因为这不仅仅是炮台而已。而是一座集合炮台,防备步兵进攻一体的整合式要塞。因此除了预计建设三座主炮台外,围绕着炮台的外围还会建有大量的步兵防御堡垒。相关的壕沟堡垒,面向陆地的型炮台都有,预计可以容纳超过两万名士兵驻防。
江阴要塞的虽然在优先度上落后吴淞炮台,但是作为南京的屏障,控卫京畿的重要的堡垒,同样是受到了军方的重关注。
听罢施清瑄的话,林哲露出一丝疑惑道:“前些时候海陆军不是已经批量装备前装线膛炮了吗?怎么现在这些炮台上还是继续使用前装滑膛炮?”
施清瑄当即答道:“这是受到了林德机器厂的产能限制,他们那边的前装线膛炮产量还比较低,而且目前都集中在十二磅野战火炮的生产上。对于大口径的舰炮生产已经转移到了后装线膛炮上。而现在装备的这些大口径前装滑膛炮都是过去几年为海军以及海防炮台制造的的库存!”
听到这,林哲却是转头对身后的军械部总长韩向方道:“如果前装线膛火炮的作战效能还有性价比可以的话,你们军械部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这一方面上!”
目前中华军海陆两军内的火炮是比较繁杂的。
陆军方面,之前大规模使用铜制的前装滑膛炮,口径以十二磅为主,也有六磅的骑兵炮以及四磅步兵炮,此外还有大量九磅轻型臼炮、二十四?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