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枭雄》第222章


他们知道,中华军不是太平军,更不是清军,任何敢于反抗的人都会死的很惨很惨。
基于此,施清瑄选在了在合肥立威,破城后直接把满城男丁的辫子、长发一股脑都剃掉了。
但是让施清瑄意外的是,原本他以为会遭到很大的反抗,毕竟剃发这种事国人还是很排斥的,对于传统儒家子弟而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轻易剃掉,而对于接受了几百人满清统治的人而言,脑袋上的辫子更是向满清朝廷效忠的对象,不能轻易剪掉的。
但是很不巧,这合肥被清军、太平军先后攻克多次,清军来了,逼他们剃发留辫子,太平军来了逼他们蓄发,这一来二往大家也都习惯了,你让他们蓄发就蓄发,剃头就剃头,干脆的很。
不过倒是有几个老学究捧着那条被强行剪掉的辫子嚎啕大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剪掉了辫子没脸面对祖宗之类的。
对此施清瑄一脸鄙夷,早两百年前满清入关的时候怎么不见你祖宗说这话!
满清朝廷留辫,太平天国蓄发,中华帝国剃发,这国内三大政权对待区区头发的政策其实也就代表了三家势力水火不容的现状。
这对待头发的政策已经不仅仅是什么道德伦理之类的事了,而是一个区分个人政治态度的事,留辫代表你效忠满清,蓄发代表你赞同太平天国,剃发代表着你支持中华帝国。
也好在合肥这边的百姓逆来顺受,所以剃发令并没有遭到太大的抵抗,而拿下合肥后,这些杂物施清瑄也是懒得处理,很快就是率领大军再一次进军。
而在第一军的南方,和州的第二军也是开始了相关行动,而他们的目标则是安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p
第一百九十四章 科举和新式教育
太平军只注重攻克主要城市,对乡里以及一些小县城地方采取无视态度,不重要掌控地方不同,中华军每到一地,其触角就会延伸到那里。
随同中华军一起进军的实际上还有组织部派遣的大量官员,他们将会充任新占领地方的各级官员,建立行政机构。
为了获得足够多的官员,中华军对于前清甚至是太平军的文官都算是比较优待的,只要你愿意投诚,并剃掉头发,换上中华装,那么就会继续当中华帝国的官员,这一点在之前的浙江、苏南以及皖南等地已经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纵观中华帝国内的官员,除了中央机构以及苏南等重要地区的官员是余胜军出身的外,其他大部分地方的地方政府的官员都是降官出身,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前清降官,也有少量是太平天国的降官。
之所以这么做,主要还是因为中华帝国内的文官极度缺乏,不接受降官的话林哲总不能抽调大量军官去担任文官职位。
但是一直接纳降官也不是个事,毕竟这些人都还带有浓厚的封建官员意思,对于中华帝国的一些政策执行起来很有难度。
比如说,传统封建王朝的官员一般讲究儒家中的无为而治,同时重视农桑,但是中华帝国在上海商贸区起家,对工商发展的重视超过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
而在扶持工商业发展上,这些传统官员就显得有所不足了!
为了解决官员,尤其是新式官员不足的问题,在林哲的指示下,由教育部准备举行中华帝国的第一场科举!
科举,这对于旧时代的士子们而言具有神圣地位,那些苦学多年的士子们可都一门心思想要依靠科举步入仕途,从而光宗耀祖。
因此举办科举,也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官员数量不足的问题,同样还是为了拉拢士绅阶层。拉拢年轻士子们的心思。
不过当林哲看到教育部大臣江道泉递上的科举章程后却是皱起了眉头,因为江道泉筹划的科举几乎和前明、前清的科举一摸一样,都是只考四书五经,而这自然无法让林哲满意。
身为后来者,林哲可对八股文章没有半点好感,而且就算你把文章做出花来,也不代表你就是一个合格的行政人才。
所以他带江道泉如此道:“江爱卿。这章程总体来说是好的,不过时代在进步。我们总不能故步自封一直在八股文章里找救国之道!”
江道泉是传统儒家士子出身,听到林哲这话自然是有些吃味,但是也没敢直接反对,要知道他面对的可不是什么明清两朝的皇帝,而是中华帝国的皇帝,而中华帝国除了继续沿用帝制外,骨子里和明朝、清朝这些传统王朝截然不同。
当即他道:“臣愚钝,还望陛下示下!”
当即林哲道:“取士应取博学之士,而不只限于八股文才。诗书文章、中外时务、工商济民都应有之!”
说了这句。林哲生怕江道泉还不够了解自己的意思,当即又道:“新取之士应当务实为上,勿要夸谈之辈,应通晓时务为上,勿要故步自封之辈!”
这说的都是一些表面的东西,林哲免的让教育部的人瞎折腾,干脆直接把考试的科目都亲自定下。考取的科目除了传统的四书五经等八股文章外,还列入算学、格物、天文地理等一些基本的近代科学常识,此外还有分量很重的策论。
至于近代科学常识考什么内容,可以直接参考陆军军官学校那边,陆军军官学校可不仅仅教授打仗内容,还有地理。格物等近代科学呢。
江道泉看着林哲亲自列出来 考试科目,也是不由得傻眼了,这样的科举古往今来也就头一回吧,就算是康熙乾隆年间的博学鸿词科也没听说过要考格物、地理这些科学内容啊。
不过这是林哲亲自决定的,江道泉也没办法,只能是硬着头皮去操作了。
不用多久,浙江杭州城内。帝国要举行首届科举的消息就是传遍了整个士绅阶层,城内的诸多士子们这几天谈论的都是这些事。
‘董兄,你可知道了,这登极恩科就定在九月间,而且首届恩科据说从简,只要生员以上功名者皆可报名!”一个年约二十,剃着寸头,穿着中华装的士子一边摇着折扇,一边学着。
而旁边的董离面容看上去比去年要成熟了许多,只听他道:“我昨日去看过布告了!”
当即那士子就道:“那董兄可是要参加这一次的恩科?”
董离露出一丝犹豫神情:“我也没决定好,我听说好多同窗都不参加呢,文兄你决定了要去?”
“去,为什么不去,你是知道的,以我的才学要中举后再去参加会试这辈子怕是没希望了,现在好不容易有生员就可以报考的恩科,怎么样也要去试上一试。至于那些说不参加恩科的,哼,一个个都还怕以后北边打回来呢,他们也不想想,我们大中华王师上下十万精锐之时,西进北上无一回合之敌,这北面别说打回来,这能守住北边都是奢望。”
说到这里,文昌林继续朗声道:“如今这个局势,别人不清楚,难道我还不清楚,昨天我刚听了我父亲说,说我大中华王师已经攻陷合肥,拿下皖北也就是询月之间的事了,如今我大中华新立,乃是求贤若渴的时候,错过了这一次的恩科,以后要想再考可就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
董离看着这个同窗,心中也知道文昌林为什么会这么说,因为文昌林他爹早在去年就降了中华帝国,被委任为余杭县知县,据说甚的上司的重视,有望在年内再升一级。
文昌林他父亲是中华帝国的官员,这文昌林自己自然也是早早剃了头,甚至还穿上了当代普通人很少穿的中华装。
说实话董离对这一次的恩科也是想去的,他家境贫寒,如果再功名路上再无法取得进步的话,估计这辈子就和仕途无缘了。想到这里,董离也是有些后悔,去年他的旧年同窗好友吕道说过可以为他举荐,当时他害怕中华军不能长久,清军会打回来,所以就婉拒了。
但是现在明眼人都能够看得出来,中华帝国的根基已经越来越深厚。加上在战场上频繁获胜,连被清廷吹嘘为固若金汤的扬州都拿了下来。这日后真要统一了中国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在这种情况下,董离也就放下了以前的担心,想要去试一试这恩科,好给自己博一个功名前程出来。
不过他也听说这新王朝的恩科可不仅仅考四书五金,那布告上说是为了招纳天下博学之才,要应考不仅仅八股文章要出色,而且还得通宵中外时事,天文地理,格物算学。
董离自问八股文章没有问题。要不然也不会少年之身就考上了秀才,算学也勉强过得去,毕竟这一年多来他可是给人当账房呢,不会算学可不行,但是那些天文地理,中外时事还有格物?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