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赤色黎明》第299章


户和无产者进行打压和剥削,几年下来已经让他们深刻的感觉到,自己的地位比以前还更加不如。
“看看那些剥削者,他们好逸恶劳,在很久以前,他们就优哉游哉的坐在家中,冷漠的看着我们劳作。我们辛苦一年,能存下来的仅仅是足够我们活命的口粮……
近期他们又开设了工厂,农闲的时候虽然能打点工赚钱,但各位可又想到,既然他们要给你们发工钱,那么他们又依靠什么来赚钱?实际上,这里面存在着剩余价值这个概念……”宣传员从东汉时代,到近期,把世家门阀剥削他们的手段都给罗列了出来。
很多百姓以前不知道这些,如今知道了,顿时就开始不满;再配合宣传员宣传人人平等的理念,很多人不由得反思,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不同,难道王侯将相真的宁有种?!
“其实这个天下间根本没有天生的王侯将相,世家大族一直认为天下的利益是固定的,你们抢了一些,那么他们就会少得到一些。正因为这样,他们把一切都给垄断起来,目的就是不让你们有机会去和他们抢夺。
正是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这样垄断,这样压制,使得你们不仅没有机会接触到教育的机会,甚至为了温饱劳动了大半辈子,却根本没有改变什么!
然后他们树立典型,偶尔资助几个亲近他们的人,让他们上位,告诉你们‘跟随我吧,我给你们地位!忍受压迫吧,这样才有出头之日!’最后让更多人,默默忍受这样的命运!
看看华夏共和国的那些大厂长或者大农田主,他们原本说不得只是低贱的山民,甚至连大汉的户籍都没有!在我华夏共和国,伟大的元首李煜,一直贯彻着人人平等的基本理念。在我们国家里面,你们都有机会成为大厂长,大农场主,甚至进入官府当官!
书籍不再被世家门阀垄断,官府里面也不会再一昧的充斥着世家子弟。只要你们肯接受教育,只要你们有一颗为民服务的心,那么你们就有资格成为我华夏共和国的官员!”宣传员趁着百姓的情绪到了最低点,立刻开始进行煽动。煽动他们对世家的不满,最后让这些情绪彻底引爆出来。
最后,百姓对世家门阀的不满,会直接变成对华夏共和国的认可,到了这一步,宣传工作的初步效果,也就算是的达到了。
第152章 贯通的海路
所有势力其实都在改革,努力的消化自己的领土。就算是大汉共和国,也在默默的舔着伤口,等待着下次重新崛起。
吕布贯彻着彻底革命,在他的地盘里面已经没有任何世家存在。就算是打算留下来的世家,只能保留一些浮财,也被彻底打散,在徐州和青州两地居住,五年内没有出仕为官的机会。这还是陈宫谏言的结果,否则的话说不得这些世家都得被赶出军政府。
至于原本的一些世家,比如琅邪诸葛氏,诸葛诞最终是留了下来,他们一脉就如同历史所言是守塚之犬,留在琅邪老家照顾祖祠和祖坟。好在吕布也没有那么缺德,近期内已经不会把别人的祖祠和祖坟给破坏掉了。
诸葛瑾则是来到了华夏共和国,在公务员考试里面脱颖而出,却不得不从县吏做起。至于诸葛亮诸葛均一脉,最后却是去了汉中定居。原本是去荆州,但这两个地方不是落入华夏共和国手中,就是在孙坚的手中。
不少荆州的世家大族,都已经搬迁到了益州,甚至是关中地区。诸葛家的另外一个靠山便是原本的豫章太守诸葛玄,随着李煜占据豫章郡,后者就去了荆州定居。之后更是随着荆州的世家迁徙到了汉中,诸葛亮和诸葛均还小,最后就去了汉中投奔了叔父诸葛玄。
又通过一系列的联姻,总算是在汉中安定了下来。甚至诸葛亮也得到了张家的赏识,推荐到了皇家学院深造,凭借着出色的入学考试成绩,成为了特殊的插班生。
至于吕布的那个军政府,在深入改革之后,由于大量缺乏人手,自然也召开了公务员考试,结果参加考核的徐州和青州百姓,不少都是亲华夏共和国的存在。再加上原本已经被分化拉拢的部分,其实军政府的,扣除军队外,大部分官员其实都是亲华夏共和国分子。
军队里面,通过政委的宣传和拉拢,也有不少中低级军官,甚至少数高级军官成为了亲近分子。久而久之,整个军政府就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殖民政府,本身虽然也在强大,但却成为了华夏共和国最大的原料提供地点,和商业殖民地。
也正是这些亲近分子的帮助,两国的交流也是在不断开展。吕布已经深刻意识到‘早不如买,买不如租’的道理,军备大多来自进口了,但也知道不能全部都依靠别人,所以私下也进行秘密研究,却不想这些研究其实都在华夏共和国暗中注意下。
研究成果也至少落后三四代以上,实在是不堪入目。只是谁都知道科研这种东西,很难说得准。说不得今年落后三四代,但几年后在某个方面却突然取得了领先都说不定。所以就算是浪费资源,华夏共和国依然安排人手注意吕布的科研进度。
大汉共和国那边,为了弥补人口上的问题,也是在积极捕奴。但本质上却是在不断的开疆扩土,对于臣服它的部落进行招抚,并且集中进行居住。不仅教会他们更先进的畜牧方法,还收购他们的牛羊和羊毛,甚至教会了他们制造奶酪的手艺。
大量的干奶酪被运输到南方,甚至是外国进行效果,倒也为大汉共和国获取了不少的税收。不知不觉之间,大汉共和国甚至扩张到了朝鲜半岛。在朝鲜海峡那边,他们根据传说,得知在这海峡的对面还有一片广袤的土地,已经开始努力造船,试图查探。
其实他们听说的那片土地,便是倭国的九州岛地区,那里是这个时代倭人最活跃的地区。本州岛和四国岛上也有居民,但基本维持在奴隶制时代,唯有九州岛的那些倭人,在‘渡来人’的帮助下,建立了青铜器文明,进入半奴隶半封建时代。
当然,这些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无所谓了,毕竟暂时还没有任何人,能轻易抵达那里。
在本国,大汉共和国开始解放佃农,这主要是针对军政府和华夏共和国的宣传手段进行的对策安排。本来大汉共和国就是地多人少,让更多的人变成有产者并不困难。又因为有大量的异族奴隶充斥其中,底层的百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倒也安定了不少。
有了产业,原本的佃农和家丁也开始有了积极性。期间又创造出了不少的价值,本身的生活也变得更好,于是又开始带动了消费。
与此同时,大汉共和国虽然打了败仗,却还是和大汉帝国、徐州军政府和华夏共和国进行商业交流,通过把北方的牲畜和奶制品输送到中原和南方,倒也换取了不少的金币和税收。
虽然不想承认,但目前整个华夏大地的主流货币,便是华夏共和国的新币。不知道为什么,这三种金币的提供一直很稳定,市场上的流通非常稳定,关键是品质居然保持着固定的水平,铸币工艺更是非常先进,使得别人想要仿造或伪造都没办法。
孙坚的军政府也在进行改革,学习大汉帝国和华夏共和国的手段,建立监军,开设学校进行启蒙和教育。但本质上,交州军政府就是一个原料提供地,本身的工业水平太低级,使得短期内他们只有原材料能够提供。
不过南方也有一些煤炭,铁矿等资源,运送到长江边,用商船一船一船的运输,倒也是非常赚钱。只可惜人口问题一直在交州军政府最大的痛,就算是收编了不少的山民,依然没办法满足人口的需要。
原本孙坚贯彻的是大汉朝廷的制度,山民作为黑户是需要被歧视的存在。但由于人口的问题的压迫,使得孙坚不得不改变他们的地位,宣布只要能够说汉话,并且下山居住,那么就能够得到军政府的户籍,并且享受一般百姓的权力。
至于那些没有办法说汉话的,也组织了一批教员进行教导。只要能够流利说汉话,并且改变野蛮的生活习惯,那么也能够得到军政府的户籍。
交州军政府因为其先天不足,军队只有不足十万,还要镇守各地。战争潜力的不足,使得孙坚不得不投入超过五成的税收在科研上面,尤其是缴获大汉帝国的重炮,也被进行仔细分析研究,孙坚显然已经意识到,在强大的火器面前,人数优势其实已经不复存在。
这显然更适合交州军政府的需要,若是镇守一个地方只需要三五百个士卒,就能抵御数万大军,那么就能节省不少的兵力,甚至于也能节省出不少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