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魂院》第172章


按照以往的说法,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收藏于巴黎的卢浮宫。
但在收藏界却有一种说法称,挂在卢浮宫的不是《蒙娜丽莎》,真正的《蒙娜丽莎》是在伦敦一所公寓的墙上。
这间寓所和这幅作品的保管者普利策博士说,《蒙娜丽莎》完成后,作品就留在了丽莎·德·佐贡多家。
后来,又有一个贵族请达·芬奇为他的情妇画一幅肖像,这个被称为“拉乔康达”(意为“微笑的人儿”)的女子,和蒙娜丽莎长得很像。于是,一时懒惰的达·芬奇把《蒙娜丽莎》的脸部换成拉乔康达。
画作完成后,那个贵族抛弃了拉乔康达,因而没有买下这幅画。后来达·芬奇应弗朗西斯一世的邀请去法国,带去了这幅画。
普利策说,使卢浮宫增添光辉的是拉乔康达的肖像画。
《蒙娜丽莎》后来流落到英格兰,本世纪初被一家博物馆馆长、艺术鉴赏家威廉·布莱克买下,后来又为瑞士一财团收购,普利策便是其中的成员。
本世纪初,曾经有许多人大规模地复制、伪造艺术名作,有理由怀疑伦敦的那幅是赝品。但是,普利策博士对他的这幅画的真实性深信不疑。他用显微摄影技术证实。
伦敦这幅画上的指纹同达·芬奇其他作品上的指纹相同;根据记载,蒙娜丽莎比拉乔康多年轻19岁,被画时披着一条表示悼念的面纱,在两幅画中,只有伦敦那幅显示一个更显年轻的女人披着漂亮的面纱;另一个证据是,拉斐尔当年在达·芬奇作这幅画时曾经作过速写,速写中的蒙娜丽莎背后有两根圆柱,这两根圆柱出现在伦敦的肖像画里,而卢浮宫那幅的背景是山崖、小径、石桥、树丛与潺潺的流水。
几百年以来,不少收藏家各自声称他们藏有真正的《蒙娜丽莎》,数量居然达60幅之多。
更有趣的是,美国缅因州伯特兰美术馆在1984年收到一幅《不微笑的蒙娜丽莎》,经测定,此画确实是当年达·芬奇的手笔,画中的人物除了不微笑以外,其余都酷似蒙娜丽莎本人。专家由此推测,这幅《不微笑的蒙娜丽莎》可能是作者同时画的一幅底稿。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卢浮宫内收藏的《蒙娜丽莎》是一幅赝品,其依据在于1911年发生的那起盗窃案。在那起盗窃案中,《蒙娜丽莎》失窃。
两年后,它出现在意大利,但是画面上蒙娜丽莎身后两旁的廊柱已经被切掉了。几年后,《蒙娜丽莎》被归还卢浮宫。
但许多专家都认为,这次失而复得只是一场烟幕,真正的《蒙娜丽莎》已经被一位富有的收藏家重金收购,挂在卢浮宫内的只是一件赝品而已。
《蒙娜丽莎》数百年来一直被誉为最名贵的肖像画,60年代估计此画价值已达1亿美元。
经过政府允许,从1962年12月14日至1963年3月12日,先后到美国的华盛顿和纽约市展出,轰动了全美国,许多人专程从外地赶来,一睹为快。由于参观的人太多,据说展览会规定每个观众只能在《蒙娜丽莎》画像前面停留3秒钟。
以后该画又借到日本展览,轰动的程度更胜于美国,据说每位观众只能看2秒钟。
六十年代已经值一亿美元,我现在说它是无价之宝不为过。
第240章 偷画(4)
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卡罗·佩德雷蒂认为,蒙娜丽莎身后的背景是意大利中部阿雷佐市布里阿诺桥附近的景色。
佩德雷蒂的证据是,达·芬奇出生在距阿雷佐约100公里的芬奇镇,并曾经在阿雷佐生活过,这一地区的原始景观与《蒙娜丽莎》的背景几乎完全一样,因此,达·芬奇很有可能采用这一地区的田园景色作为《蒙娜丽莎》的背景。
当佩德雷蒂的这一观点在达·芬奇绘画国际研讨会上宣布后,许多美术史专家都对他的研究结果表示肯定。
英国《卫报》网站2011年1月9日报道:意大利艺术史学家卡拉·格洛里说,画中蒙娜丽莎肩上方的背景大桥和一条道路属于意大利北部小镇博比奥。
此前人们普遍认为,《蒙娜丽莎》里的背景是虚构的。
格洛里表示在画作上发现的数字密码支持她的推断。她说:“画中蜿蜒曲折的道路可以在意大利北部小镇博比奥找到,那座拱形大桥亦然。
达·芬奇可以透过小镇城堡的窗户看到这座大桥。”
格洛里在研究《蒙娜丽莎》画中人物真实身份期间得出上述结论。她认为,画中女子有可能是比安卡·焦万娜·斯福尔扎,15世纪米兰公爵卢多维科·斯福尔扎的女儿。
而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是,画中女子真名为莉萨·焦孔多,是意大利佛罗伦萨一名商人的妻子。
格洛里说:“博比奥当时在卢多维科治下,那里的图书馆很有名,和其他许多艺术家及科学家一样,达·芬奇有可能去过那儿。”
中世纪时期的博比奥以其修道院而闻名,《蒙娜丽莎》画作中的背景大桥就坐落在特雷比亚河上,后者曾被美国作家海明威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
一些意大利研究人员声称,《蒙娜丽莎》背景中桥拱上写着数字“72”。格洛里认为,这个数字代表着1472,因为这座大桥在1472年被大水冲毁,后又重建。但也有人反对这种说法。意大利研究人员西尔瓦诺·温切蒂认为,这个数字另有含意。他说:“这里没有丹·布朗密码,只是传递一些信息,表达他的想法。数字7和2在卡巴拉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温切蒂的小组还在研究其他可能成为达·芬奇模特的女子。但他表示:“我们认为比安卡·焦万娜·斯福尔扎不太可能是画中女子,因为她15岁就去世了,而画中女子至少有22岁。”格洛里则表示,在完成画作的那些年里,达·芬奇可能故意把斯福尔扎的脸画得更成熟,以在其父亲垮台后掩盖画中女子的真实身份。'4'
2014年12月1日,根据意大利史学家暨小说家帕拉蒂科,达芬奇生母就是旷世名画《蒙娜丽莎》的画中人,而她有可能是来自中国大陆的奴隶。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称,帕拉蒂科过去20年在香港生活及工作,研究其祖国与中国过去500年来的关联。
帕拉蒂科表示,他在两年研究期间发现的文件,找出达芬奇与远东地区之间的关联,并构成其预定2015年出版的最新着作《列奥纳多·达·芬奇:迷失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中国学者》的论述基础。
帕拉蒂科对香港《南华早报》表示:“达芬奇父亲的1个富有客户,拥有1名叫做凯特里娜的奴隶。
1452年达芬奇出世之后,她即从文献上消失。她从此不再于当地工作。”
帕拉蒂科说,根据部分史料,达芬奇的生母据信名字就叫凯特里娜,是当地的佃农。
但帕拉蒂科的新书指称,最有可能的情况是,达芬奇的母亲是奴隶。
为了支撑他的理论,帕拉蒂科指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与西班牙等国充斥东方奴隶。
他又表示,达芬奇的特定生活与工作面向显示,他和东方世界有一种连结,如达芬奇左手写字,从左写到右;他吃素,这在当时并不常见;蒙娜丽莎可能是他母亲的肖像,这点著名精神分析家弗洛伊德1910年已提过;蒙娜丽莎画作背景是中国的景观,甚至她的长相看起来都像中国人。
帕拉蒂科说,他相信解开谜题的唯一途径,是采集达芬奇在佛罗伦斯部分亲戚的dna作比对。
到这里我想各位大概已经知道蒙娜丽莎的价值,想要得到它,先不说这个,最起码还不知道它在哪里,我想,李白易一定会准备好妥善的计划,要不然他不会这么有自信。
和李菲菲吃过饭后我就上了二楼李父的寝室里面,他正一个人坐在沙发上面喝着酒,脸上的一缕胡须让他整个人看起来更加成熟。
“小寒,来,坐。”李父为我倒上一杯酒热情的邀请我坐下,脸上的笑容从未停止,倒显的有那么一丝的诡异。
“伯父,具体我想知道蒙娜丽莎一定有不俗的价值,当然,你知道我说的不是金钱!”
“你为什么这么认为。”他脸上的笑容几乎在一瞬间凝结,愣了半天,我才带着笑意去解释。
“第一,你坐上这个位置后根本不缺钱,可以说,半个锦海市都是你的天下,几百几千万手到擒来而已,你想用喜爱画像蒙逼我倒有可以让常人相信的依据,不过我倒不相信。?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