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在1917》第2687章


磺啊?br />
本古里安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决心紧急访问美国,他希望做一做美国的工作,希望说服美国劝纳赛尔收手,大家就维持现状好好过日子难道不可以吗?
很可惜,真的不可以。因为杜鲁门希望事情闹大了才好,这样他也好转移话题避免再古巴问题上继续被新闻媒体吊打。至于纳赛尔,他眼中的以色列就是宏图霸业的垫脚石,消灭以色列是他既定政策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自然也不肯收手。而且在他看来现在是犹太人主动求和,这说明犹太人顶不住了,只要再加一把力就可以获得全面的胜利,在这种情况下收手?开什么玩笑!这根本不可能好不好!
也就是说本古里安这一趟美国之行又是白耽误功夫,不光没有起到停战的作用,反而是让埃及人的决心变强了,错误的以为在战场上占据优势的是他们。反而加强了攻势,准备一鼓作气将犹太人推下海了。
紧急访美没有效果,对于本古里安来说也只能紧急去苏联访问,探一探苏联的口风,看能不能以比较低的代价获得苏联的支持。只不过他访问苏联的时机也有点不太好,因为苏联此时忙着两件大事,第一是筹备即将召开的大会,另一件事则是忙着《列宁全集》的出版校对工作。这两件事占据了政。治局委员的绝大部分精力,比如说准备退休的斯维尔德洛夫就是主抓后一件事,这位可是《列宁全集》的编委会主任。
为什么必须要斯维尔德洛夫挂帅呢?原因也很简单,列宁在完成了自己的校对整理工作之后情况就直转急下,先是第三次中风昏迷,好容易才抢救回来,但是这一次中风彻底的剥夺了列宁的绝大部分语言能力,导师大人只能含含糊糊的表达一些意思了,不客气地说根本就是“苟延馋喘”了。
所以中央就必须要有一个有威望而且经历过列宁绝大部分政治生涯的老同志来帮助列宁做最后的校对。选来选去,也只有斯维尔德洛夫和托洛茨基合适,只不过后者也正忙着写自己书,比如《托洛茨基全集》、《托洛茨基十月革命回忆录》,老托也是忙得一塌糊涂,只能抽出少部分时间帮着导师大人做校对整理工作。而斯维尔德洛夫却是清闲,而且也是列宁最亲密的助手之一,由他来负责这项工作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至于李晓峰,他的主要任务是组织下一届大会,毕竟这一届就轮到他当核心了,一切都要围绕他打转转,必须要有他来组织这次会议。
你想想,两大核心,一个忙着编书,一个忙着开会,中东的那点儿事儿自然只能稍微靠边站了,尤其是考虑到犹太人的骑墙做派,晾他们一下也更方便讨价还价。
负责接待本古里安的是古比雪夫,按照下一届大会的规划,这位主要负责政府事务,是国家总理的角色,外交工作让他负责也说得过去。
古比雪夫和本古里安之间其实也没谈成什么,因为双方的分歧是比较大的。古比雪夫代表苏联希望以色列在中东问题上能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说白了就是让以色列加大力度拉仇恨。而这是本古里安不愿意做的,他尤其不想得罪美国,而按照苏联的要求,不得罪美国是绝对不可能的。
反过来说,本古里安是希望给予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的支援,但你想想苏联又不是冤大头,怎么肯干。
所以本古里安在苏联转了一个圈,也没能收获多少支持,苏联方面唯一给予的保证就是没有保证,除非以色列递交投名状。
返回以色列的本古里安也是有些烦躁,这一趟出访除了浪费航油和口水之外没有任何收获。两个超级大国的态度都显得很冷淡,看上去一切都只能靠以色列自己了。
那么现在战场上的情况又是咋样的呢?埃及军队依然在孜孜不倦的试图进攻,只不过收效不大。而以色列方面虽然固守住了阵地,但是总被动挨打也不是个事儿不是?
本古里安经过同国防部紧急商议之后,终于达成了一个有限进攻策略。按照他的要求,以色列国防军将在这一阶段转入进攻,争取在一周的时间内消灭两到三个旅的埃及部队,将战线向前推进二十到三十公里。
按照本古里安的意思,这就是一次惩戒行动,主要目的就是打疼埃及人,让埃及人放弃挑衅转入防御。这样就算安理会的决议下来了,以色列也不会吃亏。
实话实说这就是一个折中的玩意儿,是以色列人畏首畏尾的最好体现。他们想要教训埃及人,但又怕得罪美国人。所以只敢搞这种小规模的进攻,说起来这也是够憋屈的。
反正以色列军方对这个方案是不尽满意的,但是这是来自本古里安的直接命令,谁让本古里安拥有极高的声望呢?所以哪怕是以色列军方并不满意,但也不得不接受。
不过还是那句话,战场上的事情总是时时刻刻在发生变化的。本古里安这边才刚刚决心反击教训一下埃及人,马上另一条战线又出现了问题,那就是戈兰高地。在以色列独立战争中,犹太人猛冲猛打是占据了戈兰高地的全部以及黎巴嫩的一部分。在战略态势上自然是相当有利。
但是从总体上说以色列的国力还是有限的,要想在西边发动反攻,东边可能就有点捉襟见肘的意思了。而就在此时,此前一直在观看纳赛尔表演的叙利亚终于也忍不住了,就在犹太人准备教训埃及的同时,他们忽然在戈兰高地全线发起了进攻,大有一举拿下戈兰高地杀入以色列腹地的意思。
这一变化让以色列是措手不及,刚刚制定的反击计划自然是无疾而终了。甚至因为戈兰高地这一线叙利亚人攻势猛烈,犹太人别说抽调兵力去增援西奈一线,甚至还需要进一步动员预备役,甚至要进行全国总动员。
而全国总动员可不是开玩笑的,本古里安此时是不乐意进行类似的动员的,因为这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现在以色列的财政也并不宽裕,不能这么随便浪费。而且他很担心,刚刚完成全国总动员,埃及人和叙利亚人又缩卵了怎么办?那不是白动员了一回?
一时间本古里安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必须好好考率一下下一步的对策了,而与此同时纳赛尔也没有闲着……(未完待续。)
663
叙利亚的突然出手让纳赛尔自然是兴奋不已,这正是他最想要达到的效果,如果越来越的国家加入到这场战争中去,他的威望将无形之中暴涨啊!一旦获胜那真心将是一呼百应的局面,到时候还怕大事不成?
纳赛尔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际遇,他立刻作出决定,立刻去叙利亚访问,深化和拓展两国关系,最好是将两国打造为一个联盟,然后再借此滚雪球一样壮大。
雄心勃勃的纳赛尔兴奋了,但是他对形势的预判其实是有问题的。叙利亚突然加入对以色列的战争没有那么简单,其中的原因是相当的复杂。
我们都知道一战结束之后叙利亚就事实上变成了法国的殖民地。实际上法国人对叙利亚垂涎已久,一战期间就跟英国人暗地里谈好了条件一定要获得叙利亚。这让阿拉伯的劳伦斯是相当的不满,认为法国人就是贪得无厌。
一战结束之后法国如愿的拿到了叙利亚的控制权,只不过当地的阿拉伯人并不喜欢法国这个新主人,独立运动也是时有发生。当然如果没有二战的爆发,叙利亚人也翻不起浪花。可是众所周知,二战法国输得很惨,几乎连底裤都没有了。
1940年,法国维希政府宣布投降投降,而其麾下的叙利亚和黎巴嫩则转而受德国控制。不过德国人也没能实际控制这两块,在1941年6、7月间,英军和戴高乐的自由法国的军队进入叙利亚和黎巴嫩,赶走了德国法西斯势力。不过这并未能挽回法国的统治,到了当年9月,法军总司令G。卡特鲁不得不宣布叙利亚独立。
差不多两年之后的1943年7月,叙利亚恢复宪法,举行议会选举,成立了自己的政府。而二战胜利之后的1946年4月17日,英、法军队被迫全部撤出叙利亚。这也就是叙利亚的独立日和国庆日。
叙利亚独立了,民族解放了,今后似乎是一片坦途了?千万不要这么幼稚,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叙利亚独立之后政局一直相当的不稳定,隔三差五的就有政变发生,尤其是第一次中东战争之后,随着以色列建国,叙利亚的动荡就更加频繁和激烈了。仅仅从1949年到1951年的两年间就发生了四次政变(其中的幕后黑手都是英美)。
就拿故事发生的1950年来说,此时控制叙利亚的是军人施舍克利,这位在1949年12月发动政变推翻了萨米。辛那维的统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