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咨询商》第135章


光解释是很枯燥的,他们也不能懂得,于是刘志然他们各自找到一根小木棍,然后自己做实验,实验的内容很简单,每个人找一个不大不小的石头,然后在靠近石头的地方垫上一个突出的东西,将木棍分成两段,前面一段短,后面一段长,然后轻轻用力压后面一段,前面的石头就很轻松的就被撬起来了。
将大家玩的不亦乐乎,刘志生怕他们忘记了实验的初衷,于是连忙说道:“好了,现在大家将哪个中间的支点换一下,把它往后面挪一点,对,让它距离那个大石块远一点,靠近你们自己手那边,好了,现在大家再试试,看看效果如何?”
士兵们依言照做,果然,这一次虽然也能够撬起来,但是相对于上一次的轻松简单来说,这一次明显是要更加费力一些,一些找了比较大的石块的士兵这个时候甚至是撬不起来。
士兵们大为不解,为什么之前用起来还好好的,十分省力的东西,这个时候会便的这么不好用,变得这么费力,他们一个个抓耳挠腮,显得非常疑惑,有的摆弄起来手中的石块和木棍,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刘志笑道:“大家是不是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这一次的感觉跟刚才的感觉很不相同了!”
士兵们点了点头,都支起耳朵想要一探究竟。
“其实,这个东西是分情况的,这东西一共有三种情况,主要是取决于你手中的那一块小石块的摆放位置,大家注意看!”
他也拿起一根木管,一个小石块和一个大石块,刘志先将小石块摆在靠近大石块的位置,然后对众人说道:“这是我们第一次尝试的情况,这种情况之下,大家看,我把这个大石块完全撬起来!”
刘志边说边轻轻的按了下去,由于石块并不是很重,所以在他的外力作用之下,很快就被撬起来了,而且是完全的脱离了地面。
“大家肯定有感觉,这种情况之下其实是不怎么费劲的,但是大家可能没有注意到,你们看到没有,这边的这个石块被我完全撬了起来,但是它上升的高度不高,而这边我的手指用力的位置,这边的木棍下降的高度却比较高,这说明这是一个省力杠杆,也就是用较小的力量和较大的位移来换取了对面较大重量较小的位移。大家记住一个道理,那就是你将这个小石块,也就是这个支点,放的越靠近你想要移动的物体,也就是这个被我们移动的石块的时候,你需要使用的力气也就越小,但是你将这个想要被撬起的物体撬起的高度也就越小,而越放后面,你需要使用的力量也就越来越大,而这个物体升起的高度也就越来越高,大家明白了吗?明白了的话就自己做一些实验看看!”
趁着士兵们很感兴趣,刘志加紧让他们融会贯通。
罗士信感觉自己似乎是涨了不少的知识,于是兴冲冲的跑过来问道:“先生,这东西我们学会了之后有什么用处啊?”
刘志微微一笑,说了一句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够撬动地球!”
“啊?地球,什么是地球?”
罗士信不知道地球是什么东西,跟他解释地球是圆的,我们脚下的就是地球,他肯定也理解不能,所以刘志也没有浪费口舌,只是对他说道:“士信,这个东西可以帮你省很多的力气,我之所以讲这么多,并不是纯粹只是想让你们明白一个杠杆原理,而是希望你们可以在今后多读书,多用脑,有的时候一个好的点子比带兵猛冲猛打要好用的多,你明白了吗?”
罗士信是一员勇将,为人很忠义,这让刘志对他颇有好感,在历史上罗士信曾随着裴仁基一起共事过,受到过裴仁基父子的照顾,这件事情他一直都心存感激,在裴仁基谋刺王世充失败被杀了之后,罗士信还出钱将他们父子的骸骨收敛了起来,葬在城外的北邙山,而后来他自己也洛水之战中殒命,按照生前的嘱托,他也被秦王李世民安排跟裴氏父子葬在一起,都葬在了北邙山。
罗士信其实是隋唐演义和说唐传里面罗成的原型,不过在刘志穿越的这个世界,居然既存在罗士信又存在罗成,这倒是很让人意外的一件事情。
罗士信虽然不是很聪明,但是他的反应可是一点不差,一听到刘志在用嘱托似的语气跟自己说话,他立马反应了过来,问道:“先生,您,您要走了吗?”
刘志拍了拍手上的尘土,在他肩膀上拍了一下,说道:“天下无不散之宴席,聚散聚散,自然是有聚有散,所以我确实是准备离开了!”
罗士信突然变得伤感起来,眼圈有些发红,对刘志说道:“先生,你不留下来帮秦大哥吗?秦大哥之前还说要给你准备一个惊喜,你知道吗?”
还有这事情?刘志却是不知道,秦琼也没跟自己讲,好啊,秦琼这家伙平日里看起来一本正经的,没想到背地里面居然搞这些花花肠子。
“哦?什么惊喜,士信可不要骗我?”
罗士信禁不起激,见刘志摆出一副不信任的表情,他急着说道:“秦大哥说,先生是文人,文人应有雅趣,所以令人在城外给您准备了一个大宅子,里面有假山,有书房,还有好多好多的书,秦大哥还说了,说刘先生你个性超脱,这些凡尘俗物本来入不了你的眼的,但是眼下条件困难,他也没办法弄到更好的东西,这些东西还都是他从之前耽罗国的府库里面搜来的,再加上一些新罗还有扶桑的商船往来的时候他买到的,只有这么多了!”
刘志苦笑着摇了摇头,突然觉得秦琼这个大黑粗也有细腻的一面,他之所以在自己向他道别的时候没有亲口讲出来,怕也是担心自己心中难舍和内疚,走也走的不顺,所以干脆不说了,这秦琼倒是有趣!(未完待续。)
第九十四章 扶桑二三事
和罗士信等人道别之后,刘志和方行天上了之前他们早就安排好的船只,向着中原的方向驶去了。
“先生,你是要去找我师兄他们吗?”
三年之约还没有到,刘志本不应该这么着急的返回才是的,但是他却还是选择了离开济州岛,本来在刘志的计划之中他是想要跟着秦琼一起出海,去攻打百济的,说实话,他还想见识一下百济人的水军的。
百济的海上贸易十分的发达,所以他们的水军也比较精锐,虽然说战船的体积无法跟大隋水军相提并论,但是和他们东边的邻居倭国相比,百济的船还是要大得多的。
历史上日本人曾多次入侵朝鲜,而日本和朝鲜之间是隔了一条对马海峡的,这个海峡倒也不是很宽,不过也有八九十里宽,这对于船队的海上航行来说依旧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日本人的造船技术实际上并不发达,在公元663年发生在朝鲜半岛近海的白江口水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时唐军正在从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而实力稍弱的百济已经被灭掉了,但是百济人不甘心被灭,以残兵败将联合倭人的上十万大军,企图反扑唐军,结果双方在水陆两个战场上爆发了激烈的战斗。
白江口之战就是这一场战斗之中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水战。
发生在663年的这一场水战,是中日两国之间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海上冲突,唐军情况其实很不妙,从海上抵达百济的唐军北边的退路被高句丽所阻断,人数也不多,只要西边的海路也被阻断的话,他们不要说得到援兵了,就连粮食物资也只怕是吃不上了,所以无论是百济人还是倭国人,都知道只要切断了唐军的这一退路,那么半岛上的唐军将会不战自乱。
所以,他们才会将大量的水军派遣到朝鲜半岛西部靠近白江口这一带的水域,白江口这里是唐军的重要中转站,大批的物资和军士都从这里登陆装卸,源源不断的补充岸上的唐军。
因此,百济和倭国联军出动了超过一千艘战船,超过四万名水军,前往白江口这一带,企图将唐军的水军围而聚歼,这样的话,他们就可以将唐军封锁住,配合陆地上的倭国军队进攻,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
不过此时的日本人还没有向中国人拜师学艺,他们的技术很是粗糙,在倭人的水军之中,大船数量很少,而且基本上都是百济人之前战败留下来的剩余水军战船,而他们自己的战船大多只能载几十人上百人,船只太小,抗风浪能力很差,在海上不要说打仗了,人站上去就摇摇晃晃,站立不稳又何谈交战。
于是倭国人想出了一个妙计,叫做铁索连舟,不过如果他们这个时候读过三国志的话,八成就不敢使用这样的妙计了!
唐军人数比较少,水军只有一万余人,战船的数量也不多,?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