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咨询商》第83章


裴矩今年已经七十岁了,让他以这样的高龄领兵打仗,实在是太为难他了,而杨广做出这个决定,一是不想让他继续待在身边跟虞世基吵个没完,二是因为裴矩和突厥人打交道打得特别多,他也了解突厥人,知道他们的底细,所以裴矩无疑是当下最合适的人选了,不选他就没有别人可用了。
裴矩刚刚抵达风陵渡,望着滚滚波涛,汹涌而去的大河,他心中一时无限感慨,这条河他不知道度过了多少次,而突厥人的地方,他也不知道去了多少次,很早之前他就提醒炀帝,突厥人的实力实在是发展太快了,不得不防,只是炀帝并没有将这种事情放在心上,反而是大肆的征发民役,造城、造粮仓、修运河、整兵甲,将几乎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国内,随即又发动了百万大军出征高句丽,这使得北方的突厥人的发展没有得到丝毫的遏制,渐渐的到了这种难以收拾的地步,而大隋境内如今狼烟遍布,反叛起义层出不穷,朝廷纵然再怎么强大,对付这么多的反贼依然是有心无力,更何况此时突厥大军南下入侵,这不知又会摧毁多少家庭,造成多大的损失,不知道大隋能否挨过这一劫。
裴矩带着十万大军度过了黄河,一路快马加鞭,抵达了太原,而宇文述此时正在太原等候裴矩。
裴矩本来打算将宇文述和屈突通都召集起来开一个战前作战会议的,但是屈突通此时人在阴山脚下,距离太原比较远,一时也赶不回来。
裴矩本想和宇文述商议一下用兵的策略,他们两人的军队加起来也有十五万人了,虽然比不上突厥人的四十万大军,但是如果据守坚城的话,未必不能守住,只是最怕的是突厥人充分的利用骑兵的机动性,绕过他们驻守的这些城堡,向南进军,这样的话,他们就不太好处理了。
只是裴矩一进太原城,就收到了一封不知道是谁寄给他的信,上面只有八个字:欲破突厥,还看义成!
裴矩心中一惊,这是谁给他送来的信?他连忙询问驿馆的主事,但是却并没有发现任何的线索,找不到是谁给他留下的信。
但是这送信的人应该没有恶意,他显然是知道自己此行的目的是抵抗突厥,因此才会给自己出言献策。
想到这里,裴矩也就稍稍安心了一些,他又细细品味这句话,这人的意思他明白,想要化解突厥人的进攻,关键是在义成公主身上,只是要怎么走好这一步,裴矩心中还暂时没有完全考虑好。
而就在此时,一名名叫李靖的中年人来到了裴矩歇脚的驿馆,想要跟随他前往北边地坑突厥。
裴矩十分奇怪,这个李靖不是马邑郡丞吗?他怎么跑到这里来了?
李靖素有才能,就连前太尉尚书左仆射杨素都称赞他,他有奇谋妙才,能居高位,裴矩也听过他。
两人相见之后,李靖拿出了一封引荐信,信的内容大致是陈述李靖的能力,劝裴矩重用他,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跟一般的引荐信都从差不多,只是这个引荐信的落款确实一个篆的印章,裴矩仔细的辨识了一下,惊讶的张大了嘴,这引荐信居然是琅琊阁盖章的。
“你跟琅琊阁的人打过交道?”
裴矩微微有些吃惊,他本来和虞世基一样,对于这样的江湖民间组织是不怎么感冒的,但是这一次琅琊阁为了警示朝廷,不惜发布了烽火榜,使得他们能够及时的知道突厥人的意图,因此裴矩这才对琅琊阁这个组织产生了一的好感,他虽不知道他们的底细,但是至少知道他们在大义上的立场是不坏的。
“启禀丞相,末将确实是跟他们稍有接触,他们是在前两天通知我的,让我拿此信到太原来等候丞相,是可以让我得到一个展示自己军事才能的机会,除了这封信之外,他们还给了我一张设计图纸,我也一并带来了!”
着便掏出了一张设计图纸,裴矩接过手来看了一眼,只见上面有两种武器,一种和普通的弩箭很像,但是上面加装了一个弩槽,里面安装有弩箭,一次上好了弦之后,可以连续射出十几支弩箭,作战效率大大提高。
裴矩心中大吃一惊,这难道是传中失传已久的诸葛连弩么?
他亟不可待的看了一下上面的介绍,但是却什么也没有发现,这种武器并没有标注名字。
而另外一种武器看起来却要复杂的多,看起来像是一个蜂巢一样,而后面依旧是有弩机和扩机,这种武器标注了名字,叫做蜂弩,旁边还有一柄弩箭的示意图,标注这种弩箭的长度为七尺,材质为纯铁打造,重量在十斤左右。
裴矩倒吸一口凉气,还好这武器不是落入了突厥人的手中,不然的话大隋军队的铠甲在这种弩箭的面前简直就跟纸糊的一样不堪一击了。
他特意的看了看右下角,果然发现了一个用篆字体雕刻而成的琅琊阁印章的红印,这明这个东西确实是琅琊阁的人送给他们的。
裴矩这个时候已经彻底的选择相信对方了,他急忙找到军中的工匠,将图纸交给他们,让他们照着图纸上的东西,在五天之内打造一千具蜂弩和一万具连弩出来,有了这样的大杀器,再加上义成公主这个釜底抽薪的妙招,裴矩开始对这一次对抗突厥信心满满起来了。
第二十五章 床弩显威
始毕可汗并不知道他的行踪已经被隋军斥候发现了,突厥人的先锋部队此时已经抵达了乌兰木伦河的连谷戍,这是一座隋军修建在外面的堡垒,这种堡垒三十里一个,主要起预警和提供巡哨士兵落脚跟歇息的作用,连谷戍属于比较大的一座堡垒,里面驻扎了五百多名隋军士兵,不过他们见到突厥人南下之后,早已点燃了烽火,弃堡难逃了,以五百人对抗数十万人,显然隋军并没有发昏。
这支部队是突厥人的先锋部队,领兵的正是始毕可汗的儿子,日后将成为突利可汗的阿史那什钵苾。
他的军队已经从阴山山脉的山口向南挺进了近千里了,但是却依旧没有任何的收货,汉人似乎是受到了什么警报,阴山山脚下面的大批牧民和戍边户早已消失不见,而沿途上更是一个人影也看不到,这让他十分生气,这一次是他跟兄弟两人领兵出击,而他这一路是主力部队,后面还有父汗的三十万大军,如果他不能取得成就的话,直接就被父汗看在了眼里,而另一边因为兵力更少,任务也比较轻,所以如果取得了战果的话,那肯定会引起父汗的注意,所以什钵苾必须要抢在自己的弟弟之前取得战果。
什钵苾将目光放在了南边的银城,这是雕阴郡最北边的一座城市,也是最靠近长城的一座边城。
这里说的长城并不是秦朝时期修建的长城,公元前两百多年修建的长城此时早已风化腐朽,而银城北边的长城是隋文帝时期修建的隋长城,主要是为了抵御北方日益强大的匈奴而修建的,不过随着匈奴的日益衰落,所以在隋文帝后期,朝廷拨付给边关修补长城的经费也大大减少,因此这道长城实际上并不是很坚固,基本上也没有起到很大的效果。
什钵苾的十万大军很轻松的跨过了长城,来到了关内,准备进攻银城。
突厥人的攻城器具虽然比较粗糙,但是并不是完全没有,不过像投石机和大型的床弩这样的武器,他们显然是制造不出来的,因此,攻城对于突厥人而言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即便是在六百多年以后,当强大的蒙古帝国的骑兵横扫整个欧亚大陆的时候,他们的骑兵部队也拿一些坚城没办法。
所以对于骑兵而言,尤其是像突厥人的这种轻骑兵而言,将对方守城的军队从城池里面引诱出来,然后进行野战,无疑是最理想的作战方式,只是要怎么样将城中的隋军引诱出来,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驻扎在银城的隋军人数原本并不是很多,只有不到一千人,这样的兵力对于人数达到十万的突厥骑兵而言,就算是硬攻也不难取胜,但是隋军在得到警报之后,屈突通急忙带着五万大军连夜赶到了银城,使得银城的守卫能力大大提高。
不过银城是个边关小城,五万人的军队不太可能全部驻扎在城内,所以屈突通在城外的两个高处各自派了两万人驻扎,和城内的军队形成掎角之势,以抵挡突厥人的进攻。
什钵苾率领着大军,选择了先消灭城外的两支隋军的部队,虽然隋军的大营有高达一仗的板墙,还有投石机和床弩,但是和坚固的城墙相比,这些东西显然是更加容易摧毁的。
突厥人选择拦阻两面,进攻一面,什钵苾派出了六万军队分成三个批次,向隋军城外的左侧大营进攻,然后又派出了三万军队封锁住其?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