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驸马爷》第215章


李淳风瞪着他说道:“你以为这穿越就跟买菜一样,谁都可以这样的。”
杜荷哑口无言,只听李淳风望着门口的方向看了看,说道:“他来了。”
只见没过多久,真的从院子外,走进来一个身穿袈裟的和尚,饱经风霜的脸上,吐露着一种坚强,个子不高,进来的时候,对着两人双手合十说道:“贫僧见过李道长,这位施主。”
在杜荷愣神的瞬间,李淳风早已经走到了门口,将这僧人请进来屋子,说道:“大师光临寒舍,小道荣幸之至。”
两人寒暄一阵,和尚看了看杜荷,双手合十行了一礼,当即问道:“阿弥陀佛,不知这位施主是……”
杜荷上前说道:“大师不用多礼,在下不过就是这世俗中的一个凡人俗子而已。”
和尚一听,有些惊讶的说道:“施主此言差矣,任何人都有他存在的意义,人生而不同,但是,尸身都是一样要归位尘土,在出家人的眼里,君王天子,又何尝不是凡人俗子,”
杜荷轻轻一笑说道:“人虽说生而不同,但是,经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衣食无忧,富贵荣华是需要努力的,而且,人活着不就是为了享受吗?”
那和尚闻听杜荷此话,想了想便说道:“金刚经所言,一个人生前尽善,多行善事,死后投胎必进富贵人家,也就不用靠自己奋斗了,而那些恶事做尽的人,则沦为畜生之道,下世只能沦为畜生,任人宰割,所以,我们当行善事,多给子孙留福报。”
李淳风看着两人,微微一笑说道:“大师一番话,让贫道顿悟不少,不过,在下认为,修行在于个人,有些人即使经常做善事,也不一定能投个好人家。”
和尚沉浸片刻,说道:“万法归宗,自有其道理,想当年贫僧历经沧桑,九死一生,才到达天竺,取得无上真经,方能回到大唐解救世人与水火。”
说到这里,杜荷有些震惊,听这和尚说什么天竺,难道说这个其貌不扬的和尚,就是唐僧,唐三藏吗?
杜荷想到这里,盯着和尚问道:“敢问大师可是那从天竺取经回来的玄奘法师。”
玄奘微微一笑,说道:“阿弥陀佛,贫僧正是玄奘,不知公子何以听的贫僧的名字,要知道贫僧可是前几日才偷偷回到长安的。”
杜荷一愣,还真的是唐三藏,可是,这与历史上发生的事情,也有不同,按照历史上真正的说法,唐僧是贞观元年从长安出发的,一直到645年才回来的,而现在贞观十三年,是643年比之前竟然提前了两年。
杜荷当即说道:“大师历经千辛万险,从天竺取回真经,理应得到全国百姓欢迎,为何却偷偷回到长安城呢?”
玄奘摇了摇头说道:“贫僧乃是一化外之人,这些虚名不过是给贫僧增加了一些无谓的烦恼,所以,贫僧觉得还是悄悄的走,悄悄的回好一点。”
杜荷暗道一声,我操,这与历史上整个长安城百姓夹道欢迎,李世民率领百官相迎的情景又不同了,难道说现在这个唐僧真的与之前历史上那个不同了吗?
之前那个唐三藏可是受到了李世民亲自接见,记得唐僧回乡去见自己那个唯一的姐姐的时候,已经登基称帝的李治,亲自送唐僧出城,更加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唐僧改葬自己父母的时候,竟然有上万人相送,我的天,这简直是荣幸之至。
可是如今这个低调的唐僧,却让杜荷有些搞不懂了,于是他说道:“大师为了解救千万世俗中人,远去天竺取经,如今竟然这般低调,教在下佩服至极。”
唐僧微微一笑说道:“贫僧取经就是为了解救世人,而之所以悄悄的去,悄悄的回,则是不想被那些世俗琐事缠身,贫僧只想尽快的将那些经书翻译出来,开坛说法。”
杜荷想了想说道:“大师佛法高深,普度众生,相信这些经书一定会在我大唐发扬光大。”
唐僧道了一声佛号,只听李淳风说道:“贫道一直以来是敬佩大师那种坚韧不拔的性格,要是贫道,真的做不到前往天竺取经,大师,为了解救万千生灵,只身一人不远千里的前往天竺,这种精神贫道佩服不已。”
唐僧道了声:“求取真经是贫僧心中恒久不变的想法,现如今世俗中人,善恶不分,贫僧只愿这大乘佛经能普度众生,还世间一个朗朗太平。”
杜荷叹了一口气说道:“对于佛法在下知道不多不过在下这里有一首偶然得来的诗,可请大师品鉴一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唐僧闻听此话,当即有些震惊,口中默默念着杜荷道出来的这首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唐僧念完之后,当即站了起来对着杜荷说道:“原来施主也是一个佛法高深之人,贫僧真是有眼无珠,请施主赎罪。”
杜荷抬起头,看着唐僧说道:“大师,多礼了,在下不过是从别处听来而已,对于佛法可是了解不多,还望大师指点一二。”
唐僧连忙说道:“岂敢,岂敢,施主已经到了顿悟这一步,可以说是一方得到高人,贫僧至今未曾摸得着顿悟这一阶,怎敢在施主面前指点迷津呢?”
杜荷一愣,自己不过是说了一首诗而已,怎么就进入顿悟阶段了,这无论如何也让他想不通,不过其实,也不怪唐僧,关建的问题就是他说出来的这首诗。
唐僧缓缓说道:“菩提本无树,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著。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施主说的就是觉悟了,但觉悟是个什么样子?是青色?黄色?红色?白色?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看看它是无形无相的。”
唐僧继续说道:“明镜亦非台,就像施主所说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著,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还要有个台呢?本来无一物,本来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所以根本什么也没有。”
说到这里,唐僧深深的叹了一口气说道:“施主最后一句,何处惹尘埃,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
杜荷闻听唐僧这一番话,暗暗想到,这首偈颂主要是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没有一切执著,也就是佛所说的意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个地方就教人没有执著,你执著它做什么?你执著它将来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时又执著些什么?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第二百一十七章:唐僧拜师
一首小小的碣诗,让两人陷入了沉思之中,不管杜荷说的有多么的深刻,亦或是说的道理有多么深,他自己都不觉得,毕竟,他从来没有对这首诗做过多么深的理解,不过这样的诗,在唐僧看来,并不是这样简单,他认为往往简单的东西,能有其深刻的道理。
杜荷看着两人,想了想说道:“在我看来,这首诗也可以这样理解,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唐僧仔细的想着杜荷这番话,默默无语,今天杜荷给他的震惊,实在是太多了,他还在慢慢的消化。
杜荷继续说道:“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唐僧想了想接话说道:“贫僧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犬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杜荷想也没想的就说道:“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 这样就可以去理解犬的味觉,他们只是享受味觉带来的快乐,并没有和人一样,懂得去思考这?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