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本事的皇帝(I II III3部全)》第131章


当然,如果该公司是个一人店、夫妻店、父子店,或者是个小公司,老板这样搞也坏不到哪儿去。但该公司拥有巴蜀众多的人口、广袤的土地和数以十计的城池,家大业大,全搞一言堂是不会可持续发展的。
公孙董事长似乎觉察到了大家的敌意,为了确保家族利益,他事必躬亲,从小事做起,把大大小小的权力都抓在自己手里。同时,他还毫不顾及大体,常常为了一点小节或者故意找点理由,就对手下的干部大开杀戒。
史上向来都不乏任人唯亲的当权者,但在任人唯亲的同时大肆诛杀同事的,除了王莽,就是公孙述董事长最为典型。
顺便说一下,公孙董事长在组织工作上还像王莽一样,喜欢给一些郡县地方和干部职位改名字,这除了给干部群众带来一些不便,制造一些混乱,就只能卖弄一下他的空虚和无能了。
其次看他的经济工作。
公孙述董事长在发展生产、改善民生上毫无作为,但在搜刮民脂上很是积极主动。
他下令,在本公司所辖范围内废除汉朝的铜钱,设立专门机构铸造和发行铁钱。
在相同的计量范畴里,当然是铜比铁贵重。他这样做,一方面企图通过废旧铸新来引导人们忘记汉朝,一方面可以把铜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节约控制下来。还有另外一方面的考虑,就是通过松弛银根,贬值货币,变相地把老百姓手里的财富掠到“国库”里来。
但是,他在这方面甚至还没有王莽玩得高明,王莽的币改多少还给后世留下一些“金错刀”一类的钱币收藏品,他公孙一搞,很快就把货币体系和经济秩序搞瘫了。
这样一来,老百姓苦不堪言,只有先骂娘。不久,各地就开始流传一句童谣:“黄牛白腹,五铢当复。”
王莽以黄色为自己的吉祥颜色,公孙述则崇尚白色,五铢是汉朝货币的代称,这句话显然是说王莽、公孙不是正统,天下早晚还是要由刘氏宗室来掌管。
币改作为一种掌权当局的政策工具,本来是当局在宏观上调控,在微观上搞活国民经济的好帮手,放在王莽、公孙述之流的手里,却不幸成了他们祸国殃民、损公肥私、卖弄愚蠢的把戏。
第三看他的思想文化工作。
实事求是地说,公孙述董事长早年担任地县级干部时,是很能干,很有政绩,也很有口碑的,广大干部群众称赞他,史家也对他有客观评价。
他的实际水平和能力,也就是地县级干部的水平能力。如果在太平年代,他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完全可以造福一方,甚至于青史留名。
但是他野心太大,政治欲望过于强烈,非要自我提拔到远远超出自己实际能力的位置上,就很难把握自己,所有弱点也很快暴露无遗。
比如,在思想文化工作上,他也围绕着自己登基当一哥是上天授命的这个主题,开展了很多工作,组织了不少活动,但在内容上显得很苍白,在形式上表现得很拙劣,一跟刘秀交锋,立即就稀里哗啦败下阵来。
举凡秦汉时期的一哥及其候选人,为了说明自己是上天选定的,受命于天,总要大力吹捧一些谶纬、符命、祥瑞之类的东西。这些东西略带思想理论色彩,包含一定的文化内容,多数是明明白白的迷信,但很有市场。对于这些东西的学术价值、理论意义,一哥及其候选人是不大介意的,他们在乎的是这些东西在干部群众中很有市场,能忽悠人。
谁想称帝,舆论先行,舆论是头一道工序。公孙述显然也没能免俗。
关于他说自己家的院子里有龙出没,以及把“公孙帝”三个字刻在手掌心里,已经成为一个幽默轶事。宣布登基之后,他又搬出很多古书,寻章索句,牵强附会地验算自己称帝的证明题。
这同样也是很搞笑的。
比如,他援引孔子的《春秋》说,这本书记载鲁国仅十二公,而汉从高祖至平帝,就是算上吕后称制也只是十二代,充分说明汉朝气数已尽,刘家不能再干了,江山应该轮流坐。
他还从《录运法》里找到了“废昌帝,立公孙”,从《括地象》里找到了“帝轩辕受命,公孙氏握”一类的句子,安排一批读书人反复解释,大力宣传,来证明他当皇帝是上天赐命的。这些东西在今天看来纯属扯淡,但在当时却很能迷惑人。
当时西汉已亡,王莽、王郎等投机分子很是折腾了一把,刘秀立足未稳,虽然不少人祭起“复兴汉室”的旗帜,但从总体上,社会意识形态是混乱的,一时还没有哪种主流思想意识占统治地位。
也就是说,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这还是一个谁都可以忽悠,可以随便忽悠的时代。
公孙董事长觉得光在巴蜀一带忽悠是不够的,就多次向中原地区发文件、散传单,把他生拉硬拽的东西兜售出去,企图打动更多的人。
刘秀发来“贺电”——到底谁才是公孙皇帝?
对此,刘秀听在耳中,看在眼里,心里十分恼火。
只是他的王朝刚刚开张,业务太繁忙,还顾不得,也暂时没有力量对公孙记成家王朝公司动手。
公孙董事长越来越不像话,再忙我也要警告他一下!
于是,刘秀给公孙董事长写了一封信,劝他别称帝。
这封重要的信件是有确凿记载的,对于刘秀信中的态度,史上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说刘秀怕把公孙逼急了,惹毛了,态度是温婉客气的,还尊称之“公孙皇帝”;二是说刘秀对公孙态度严肃,措辞严厉,明确告诫他不要对一哥大位再有想法,趁早死了这份心。
在确凿记载面前产生这样的分歧,主要是大家关于刘秀对公孙的称呼上有分歧,前者说刘秀称呼公孙为“公孙皇帝”,后者说是刘秀本人自称,并且在落款处署名“公孙皇帝”,态度鲜明,含义深远。
我是赞成后者的。
这封信的内容照录在《后汉书·公孙述传》里,刘秀在信里说:“古书上符命所说的公孙,其实是指汉宣帝,他当年是以皇孙的身份(故称公孙)继承大统的。你把自己手掌心里刻的‘公孙帝’三个字当做祥瑞,跟王莽当年的做法差不多,毫无道理,自欺欺人,是不值得效仿的。你目前还不是我的乱臣贼子,适逢乱世大家都想当君主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你年事已高,妻子儿女却还弱小,应该早早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妥善安排全家人的生活大计,才能免除后顾之忧。帝王之位不是可以硬争取的,更不是谁都可以来争取的,希望你三思而行。”
在信的落款处,刘秀署名“公孙皇帝”。
就是这个落款,使不少史家误认为刘秀对公孙述董事长称臣,其实,这是刘秀自称,顺其自然地接续信的正文,说是自己将像西汉宣帝那样隔代继承大统。
我的老爸虽然不是皇帝,但帝王之位是我祖上的,所以我像宣帝那样登基当一哥是天经地义的!
对于刘秀这封信的严厉警告,公孙董事长没有答复。当然,他也不好答复。
这就是公孙董事长的思想文化工作,无论在主题上,还是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零散的,经不起推敲的,整个就是忽悠。刘秀称帝后轻轻一击,他的工作就基本上没有什么效果了。
公元32年,刘秀指挥汉军大举讨伐隗嚣时,公孙述派自己的将军李育等率领上万将士搭救老隗。
出于唇亡齿寒的考虑,公孙述希望老隗扛住刘秀,否则挨打的就是自己了。
但是,汉军大胜,隗军差点全部覆没。消息传到巴蜀,广大干部群众极为震惊,惶恐不安。
为了稳定人心,公孙董事长没有强化措施来巩固防御,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而是抓住一个粮仓大做文章。
原来,在成都城外有一个很大的粮仓,还是秦朝遗留下来的,公孙称帝时按照自己的幸运颜色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白帝仓”。
可能因为太破败,也可能因为农业生产凋敝,这个仓库从王莽时期就没有粮食可以储存了,一直空空如也。
公孙董事长是说瞎话的高手,派人传出消息,说是白帝仓里出现很多粮食,→¤炫··书·¤·网←就像山丘一般。这是个怪事儿,老百姓口耳相传,争先恐后跑去看热闹。
老百姓们看的结果,当然是连呼上当:白帝仓空空的,哪来的粮食?
就在这个时候,公孙董事长召开高级干部会议,他问大家:“白帝仓能不能凭空出来很多粮食?”
大家回答:“不能!”
公孙董事长话锋一转,斩钉截铁地说:“就是嘛!谣言不能信,说隗嚣失败的谣言也就是这样!”
一听老板这么说,不少干部群众的心才稍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