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巅峰》第310章


?br />
非常简单:如果他坚持要20k的薪水,那需要部门老大走一个的流程,相当于欠了一个人情。
这会导致什么结果呢?部门老大对他的期望,会调得非常高。
老大会觉得:你是我辛辛苦苦招进来的,我甚至还为了你跟面沟通了半天,你不做得出色一点,对得起我吗?
在这种情况下,做得好,是理所应当;做得不好,会被放大。他的工作压力将非常大。
反之,如果他接受16k的条件,老大多多少少对他会有一点亏欠感。
也是说,假设他的成绩是100分,在前后两种情景,前者的要求是120分,后者的要求,是80分——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长期来看,部门老大对他的满意程度,以及他升的空间和潜力,绝对大于每个月4k的收益。
简而言之:你能否满足别人的期望,你实际做了多少事情,重要得多得多。工作,学习,人际交往,概莫能外。
这是我想说的:人,永远都是非理性的。
我们用来判断满足感的,不是客观现实,而是客观现实与期望的差距。
哪怕你工作非常努力了,只要你没有达到别人的期望,或者跟期望不在同一个方向,你做得再多也没有意义。
这一点,对于我们自己,也是一样的。无论实际境况如何,只要它低于我们的期望,我们都会感到不满足。所以,当你的期望,被自己或外界,调到高水平时,你要注意了。
因为高水平的期望,往往伴随而来的,都是强烈的挫败感和失落。
时代周刊刊出过一篇章,报道了经济学家RolandFryer的一项实验结果。
Fryer教授在基金会的支持下,花费630万元,针对18000多名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制定了一个奖励计划。
他规定:参与计划的学生,如果每次测验成绩优秀,可以得到20…50不等的美元奖励。
按照这个计划,最顶尖的学生,一年累积下来,可以得到2000美元的奖金。
结果是什么呢?几乎所有参加实验的学生,学习热情和态度都有了明显改善,其部分学生的成绩更是进步明显。结果似乎非常光明。
但是,当实验结束之后,后续的跟踪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热情急剧降低,甚至跌破了实验前的水平,出现了缺勤、厌学、成绩下滑等等现象。一项旨在提高学生能力的计划,竟然造成了反效果。
在这个实验,长期以来的金钱激励,已经把这些学生的期望拉得非常高。他们建立起了一个回路:考试成绩好,能得到奖金。
而当这个回路被打破,他们所面临的,是跌入深渊的失望。这种失望所带来的负面情绪,要远高于激励所带来的正面情绪。这是期望的力量。
很多人会说: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取消奖金激励,无非是回到之前的情况罢了。你实际相当于挣了好几百。但当你身处其的时候,你是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思维的。
因为,我们的大脑,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塑性。也是说,长期激活奖赏回路,会改变我们大脑的部分结构,使它被调整到高水平期望的状态,从而产生戒断症状。
是的,你一定看出来了,这本质,是成瘾的机制。
我们的大脑有两个部位,一个叫做前额叶皮质,负责决策;另一个叫做腹侧纹状体,负责激励。
当我们作出有益选择的时候,腹侧纹状体释放多巴胺,提高我们对情绪的感受能力,使我们感受到兴奋,从而推动前额叶皮质继续作出相同决策,对行为产生正反馈。
这是一个奖赏回路的过程。
Kuss和Griffiths在一篇论指出:成瘾性药物,会阻塞多巴胺受体,使它接收不到多巴胺,从而刺激大脑大量分泌多巴胺。这些多余的多巴胺聚集在神经突触间,会导致神经细胞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
长期重复这个过程,神经细胞会适应这种状态。一旦停止摄入药物,神经细胞适应不了低水平状态,会产生强烈的戒断反应。
也是说,通过剧烈的刺激和奖赏,我们的大脑,会被我们一步步推到的期望状态。
一旦我们满足不了它,会带来强烈的失落感和痛苦。
这种痛苦是难以忍受、难以控制的。因为这个时候,是我们的大脑失去了控制。
不仅仅是成瘾性药物,包括游戏,信息,乃至一些行为,都可能具备成瘾性,将大脑的期望水平拉高。
两个实验分别都证实了:与不玩游戏的人相,经常玩游戏的人,腹侧纹状体灰质更多、对血氧的需求也更旺盛。简而言之,跟药物成瘾的人大脑结构是相似的。信息也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习惯了什么呢?买大量的书,却一本都不去读;刷大量的信息,却完全不去思考;我们越来越读不进深度内容,看不下去长章。
原因在于,大脑已经习惯了高频、强烈的刺激,期望水平被我们人为地调得太高。我们再也坐不住了。
更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我们会习惯于通过游戏、综艺、信息,来不断获取刺激,强化自己的奖赏回路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来自现实世界的压力。
媒体和自媒体们,不断渲染着金钱、财富、阶层、世俗的成功,不断地制造出一个个逆袭和阶层跃迁的例子,不遗余力地为我们描绘一个理想世界:
有房有车,有流动资金,每年2次出国游,孩子必须留学,最好藤校,财务自由,这才是成功人士的标准。
——按照最新的说法,这好像已经降低到产阶级的标准了。
直接报结论吧:估计正确的人只有10%,高估的人是30%,低估的人达到了60%。
也是说,在全国范围内,有60%的人认为自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实际他们的境况,自己想象的要好得多。
所以,很多人说,我们如今都活在一个的社会——低于产阶级的人,焦虑着想要挤进产阶级;位于产阶级的人,又担心自己阶级跌落。
这种焦虑,是谁给予的呢?其实,都来自于我们外界。
外界的压力,把我们的期望无限制拉高。对着媒体为我们塑造的生活标准,再看回自己的现状,焦虑便无法抑制地产生。
努力却看不到终点,投入却始终没有回报,而目标还遥遥无期——在这种情况下,选择用各种刺激去给予大脑兴奋感,成了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但这样的做法,只会一步步,把路走得更窄。而这一切本都是可以避免的。
那么,如何才能缓解焦虑,管理好自己的期望水平呢?下面几个方法,可以参考。
1。避开外界为你营造的懒人收益。
这个时代,媒体和商家们,喜欢做一个事情:千方百计地帮你节省时间和认知成本。他们希望你躺下去,舒舒服服,不动脑,用各种学习和进步的幻觉,来为你营造满足感——同时,拿走你的一点钱。
对有些人来说,这是一个好事,但我会有意识地保持审慎。因为,我知道,有些状态,你一旦陷进去了,也许再也出不来。
与其喝醉,不如滴酒不沾。
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高效的行动力,保持对事物的探寻和思考,你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思维。
2。将奖赏和行为绑定,而非结果。
我做任何一个项目,其实首要考虑的,不是结果。而是在这个项目的过程,我需要做些什么,可能获得些什么。
简而言之,是经验导向。
如果我觉得一个项目,对我的能力和经验有帮助,哪怕它的结果不乐观,我也会去尝试。这样一来,我将注意力,从结果,转移到了过程。
在这个过程,我会关注自己的行为,获取反馈,并从学习,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奖励。
这样,可以把对于结果的期望,压制在一个较平衡的水平。
算得不到理想的结果,也不至于沮丧。
3。摒弃有付出必有回报的因果思维。
记不清有多少人,跟我诉苦过:我很努力,也很勤奋,但总是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怎么办?
实际,回报跟付出,本来不存在线性关系。并不是努力一定会有所得——它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如果保持着这种思维,你会在每一次的时,不断地累积期望。期望累积得越高,所带来的负面结果,也越强烈。
更好的方式是什么呢?把你的行为,当做一颗种子。你种下它,给它提供阳光、土壤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