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生在西晋末》第535章


那李寿看似一直置身事外,不参与夺嫡之争,其实他暗中早做好了坐收渔翁之利的打算。”
“如今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借燕军之手既可除去李班一条臂膀——夔安,又能将李寿危险消灭在萌芽之中,而将军又能凭借阻燕军于剑阁之下的战绩,打响自己的名声,如此一举三得,将军何乐而不为?”
听了宋袆的谋划,李越乐不可支,当下将李寿的求援信丢在一边,只下令部下谨守摩天岭天险以及剑门关,防止燕军绕道南下涪城、成都。
……
燕军包围南郑让整个汉中震惊,先是姬澹指挥大军攻克褒谷,兵临南郑城下,与贾、薛两部偏师汇合,至此左路军已超额完成了枢密院赋予的任务。
随着燕军大举进入汉中,而原本充当汉中西边门户的阳平关一下子变得孤立无援,在燕军中路军水陆并进下,阳平关天险仅仅坚守了半日便宣告失守。
至此,成汉精心布防的秦岭防线彻底失去作用,而燕军全面越过秦岭一线兵临汉中,兵锋直指大巴山一线。
站在南郑城下北宫纯志得意满,看着单独前来的高开,不由调侃道:“看来我左路军为夺取汉中立下头功,让世节没脸来南郑了。”
“回都督,谢都督正率军沿着阴平小道试图绕过剑门关,这才无暇抽身前来,请诸位莫要见怪!”这时代表谢艾前来会师的水师将领高开忙上前解释一二。
北宫纯不以为意地摆摆手道:“高指挥使多虑了,我没有怪罪世节的意思。毕竟夺取汉中只是平定成汉的第一步,接下来拿下成都才是关键。而要攻占成都,要么效仿邓艾绕过剑门关直取涪城;要么沿着金牛道南下,攻破剑门关。”
“从目前来看,这两条路都困难重重,接下来你们中路军任务不轻啊。”
“不知都督接下来有何打算?”高开对中路军接下来面临的困难不甚在意,反而关心地问起左路军计划。
“怎么?高指挥使担心我们会跟你们抢功吗?放心吧,接下来左路军不会打金牛道的主意,我们的目标是米仓道。”
“米仓道?”高开心中一动,顿时了然,也是!在南郑已是囊中之物的情况下,米仓道彻底对燕军敞开大门,沿着米仓道穿越大巴山将直达蜀地重地——江州(今重庆)。
“没错!枢密院给左路军的任务是夺取江州,然后大军将沿着昭烈帝刘备、汉征南大将军岑彭足迹,先袭取江州,而后再向成都挺进。高指挥使要不要比一下,看看是你们中路军先一步夺取成都,还是我们左路军先拿下成都。”
“这……这个末将可不敢做主,不过我会将都督之言转告给谢都督!”
汉中一失去,蜀地门户洞开。从汉中南下蜀地的通道有二:金牛道和米仓道。
金牛道最早为秦惠王伐蜀所开,剑阁为其南端咽喉。
历史上,钟会攻蜀汉、尉迟迥取梁益州、郭崇韬攻前蜀、北宋平后蜀、蒙古攻南宋,都曾由此进兵。
米仓道以越米仓山而得名。自南郑向南循山岭经喜神坝、渡巴峪关,越山岭之后沿南江河谷至巴中,是为米仓道。
由汉中入三巴,此为捷径。
建安二十年,曹操讨张鲁,张鲁即由米仓道南逃巴中。曹操击降张鲁后,留夏侯渊督张邰、徐晃等将屯汉中。
夏侯渊曾遣张郃率军由米仓道入争巴中,进军至宕渠(今四川渠县),被张飞击还。
蒙古蒙哥汗八年,蒙哥亲自率军攻南宋四川上游,主力由金牛道趋剑阁,另遣宗王木哥率偏师由米仓道趋巴中。
燕军为了消灭成汉割据势力,左中两路军将分别由金牛道、米仓道南下。由于成汉政治重心在成都,故而从金牛道南下要比米仓道便捷。
但是这并不是说左路军沿着米仓道南下就毫无意义,燕军由米仓道进军,直入三巴,趋江州,不但可从东南威胁成都,还能寻机占领蜀地东南,切断成汉与江东的联系。
……
汉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汉中危在旦夕,让坐镇成都的李雄再也无法保持镇定。
为了应对变局,李雄召集成汉高层商议对策。
“陛下,汉中失利除了燕军实力强大外,关键是镇守梓潼的车骑将军李越坐视南郑被围,却不调派一兵一卒。”
李班一上来就对李越进行了口诛笔伐,羯胡骑兵尽丧汉中,差点儿让李班抓狂。这么多年来他在成汉夹着尾巴做人,不就是因为实力不济。即便李雄明确要立他为太子,他也不敢对皇位表露一丝一毫的野心。
好不容易得到夔安效忠,让他掌握了一支强大军力,原本想靠着对方立些功劳,好让自己多点儿争太子的本钱。谁知却一夕折在汉中,这如何不让李班恼火?
李雄听了李班的指责,心中对明哲保身的长子李越不禁升起几丝不满。虽然李越已在奏折中将他不出援汉中的意思讲得分明,但李雄心理对李越坐拥大军,却眼睁睁看着南郑被围还是有点儿不痛快。
丞相范贲一看李雄脸色微微起了变化,忙起身道:“陛下,平南将军所言,微臣不敢苟同。当时汉中已不可保,车骑将军按兵不动力保剑门关安全,才是最稳妥的做法。若其冒然出援汉中,谁又能保证不会遭到燕军埋伏?”
“好了,二位不要再说这些有的没的了,还是说说接下来怎么办才能挡住燕军?”
眼瞅着自己看好的继承人又跟朝廷股肱大臣吵在一起,李雄不禁有些头疼。从他流露出欲立李班为太子的想法后,成汉政局再也不复之前平静,各方围绕太子之争,隐隐结成几派。
“到了今天这地步,还能怎么办?只能加强剑阁、江州等地防守,只要剑阁、江州不失,成都就是安全的。”
第627章 百年河患
“自燕国收复中原以来,仅仅一年时间里,黄河大小决口已达十余处,兖司青冀等州各有郡县受灾。”
“上月司州刺史部上报,荥阳郡河水决堤入城,溺死民户数百。”
“之前战乱不休,胡虏窃据中原,哪里懂得治水安民?以至于各地河堤年久失修,大河屡屡决口。如今换成燕国入主中原,百姓得享太平盛世,却不能再任由洪水肆虐。”
政事堂内,内阁大学士们刚刚坐下,就看到卫朔满脸愁容的说着河患。
当初面对强大的胡虏卫朔都不曾发愁过,可眼下难以根治的河患偏偏让他如临大敌。
卫朔不重视河患不成啊,河患与削平四方割据势力不同,在变幻莫测的大自然面前,哪怕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也没有人敢拍着胸脯打包票。
来自现代的卫朔更是深知这条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将给两岸百姓带来多少沉重的灾难,人类在自然伟力面前往往都是很渺小的,黄河问题困扰了华夏数千年。
“寡人深知治河比治国要难,但不管有多难,燕国都不能不正视这个难题。说实话我燕国收复中原才一年时间,却已接到地方上有关河堤决口的奏报十余件。”
“由此可见,中原河患已到了不得不治理的地步,而身为官府治理河患,保一方百姓安宁是我们的职责与使命。”
有关治河一事卫朔确实想了很久,尤其最近秋汛上来之后,几乎每月地方上都有黄河决口事件上报,虽说只是些小打小闹,但已成为困扰中原经济发展的桎梏。
当然了,卫朔有自知之明,他明白治河是个很专业的事,即便他知道河患与水利、环境等有关,但具体有什么关系他可就摸不着头脑了。
“诸位爱卿,关于如何治理黄河请大家畅所欲言!”
“大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自汉末以来,大河两岸战乱频繁,河堤年久失修,更有丧心病狂的诸侯为赢取胜利,不顾百姓安危,挖掘河堤以洪水淹敌。”
“长此以往,河患频发在所难免,一时之间恐难以有所改变。”
内阁首辅裴嶷先是将河患频发的原因简单介绍一二,然后话音一转道:“当然了,随着燕国入主中原,治河一事肯定会成为日后关注的重点。”
“臣以为当下做的是组织人手整理历朝历代之黄河水文资料,并派出官员调查沿岸情况,为日后治河打下基础。”
“再者,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还可借鉴历代治河经验,让百姓不再受河水之患。”
“说起治河,其实早在前汉哀帝时,大臣贾让总结了历代治河经验,提出治理黄河的系统见解,分为上、中、下三个方案,后世称为《贾让治河三策》。”
“哦?是吗?哪不知是三策?”卫朔闻言顿时来了精神。
“大王稍安勿躁,且让臣一一道来。贾让提出的治水基本思想是不与水争地,他分别具体阐述了三个方案。上策是:开辟冀州西部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