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生在西晋末》第530章


这些士子在学堂时已经历过多次考试,故而神色间带着几分从容。偶然中间夹杂着几个神情紧张的士子,不用问都是像他一样的世家子弟。
随着时间推移,考场渐渐坐满了士子,很快八名监考官步入考场,其中一名监考官先举起手中考卷,向众人示意密封完好,然后当众拆开纸袋,将里面的考卷取出。
这时外面传来一阵悠扬的钟声,八名监考官开始分发考卷。
谢奕拿起考卷的第一时间并未急着答题,而是按照权翼传授的经验先把名字、籍贯等信息填好。
据权翼说,每年都有不少倒霉蛋忘了填姓名,以至于最终没有成绩,他可不想因为一些小失误而耽误科考这样的大事。
填完姓名后,谢奕怀着紧张、好奇、期待等复杂的心情打开考卷浏览起来,过了好大一会儿,他才轻轻舒了一口气,然后开始奋笔疾书。
考题比谢奕预想的要简单,尤其被他视为绊脚石的算题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其实不是考题变简单了,而是随着卫朔大力推广,算学发展极为迅速,已成为与儒学一样流传极广的学科,世家子弟为了通过科考,不得不下苦功夫钻研算学。
随着士子水平提高,算题不但不会成为什么拦路虎,反而会是送分的题目。毕竟在这个年代,算学即便出的再难,估计也未必赶得上现代小学生毕业考。
谢奕轻轻松松答完了前面的题目,只剩下最后一道策论题。结果他看完题目,心中便有了初步定论。说起来谢家原本也是儒学传家,只是后来为了做官,到了谢奕父亲那一代不得不转而弃儒入玄。
但好在家族底蕴还在,再加上得知燕王崇尚儒学,谢家暗中又拾起以前的传统。而谢奕仰仗家学渊源深厚,很容易就猜出卫朔所出题目的用意。
荀子此话原意讲的是德治与法治一样重要,如果让传统儒家士子来答,必然会先大大批判一番,然后搬出孔子、孟子两位圣人的言论,大大拔高一下德治地位。
但是谢奕却不会这样答题,他的目的是代表家族融入燕国,回答题目自然得以讨好燕王为目的。他深知燕王是法治的崇拜者,早在辽东之初就定下了以律法治国的理念,故而谢奕稍稍思索一下就知道自己该从哪个角度着手。
且不提正在集中精神答题的各位考生,单说卫朔在莫含、阳协的陪同下走进一个又一个考场,边视察边点头。
由于卫朔来去匆匆,不少考生都未注意到大名鼎鼎的燕王曾在自己考场出现过,只有少数有心人趁着没人注意的时候,悄悄观察了两眼。
不一会儿,卫朔来到了丙寅号考场内,走过一张张考桌,随意浏览起考生卷子来,渐渐引起谢奕与权翼的注意。
两人对望一眼,均心中一动暗道:敢在列位监考面前放肆,想来只有大名鼎鼎的燕王殿下了。
权翼倒还没什么,谢奕却忍不住多瞧了卫朔两眼,顿时被其独特的气质吸引。其实在没见到卫朔之前,谢奕也曾多次听人转述过燕王容貌、气质,但直到见到真人他才发现之前那些描述都不足以显示卫朔的独特气质。
在谢奕看来,卫朔身上兼具了世家与庶族各自的优点,反而少了世家的骄傲与寒门的自卑两大缺点。
看着英气勃勃又神态从容的燕王,谢奕脑海中只剩下一个词语:皇者风度!
这才是为皇为帝者应有的气质,与燕王相比,在王敦逼迫下苟延残喘的司马睿父子算什么皇帝?
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让谢奕对燕国未来充满信心,同时更加认同谢家北返之策。
正在考场视察的卫朔并不知道有人正对着他的背影感慨万千,他正全身心投入到视察科考当中。
从考场出来,卫朔忍不住夸赞道:“考生如此之多,盛况空前,阳卿辛苦了。”
阳协忙拱手道:“大王过誉了,这是臣应该做的,再说这也不是臣一人之功,诸位同僚同样付出了很多心血,反倒是臣不过动动嘴皮子罢了。”
“呵呵呵,阳卿谦虚了!走,我们到其他考场看看。”
第621章 司马绍的决心
“陛下,丹阳尹郗鉴上报,他已开始着手整顿兵马,等再有月余时间就能派上用场。”
“嗯,很好!”
司马绍对郗鉴表现十分满意,原本他以为郗鉴到了王敦手下将很难有所作为,哪想到郗鉴不但将王敦老底探了个一清二楚,还以巧计从姑孰脱身,担任了至关重要的丹阳尹。
由于东晋南朝五朝皆定都于建邺(今南京),建邺隶于原丹阳郡。使得丹阳尹这个官职在东晋南朝十分特殊,与汉司隶校尉类似,为东晋南朝之京畿长官。
为提高京都地位,显天子之尊,参照两汉京兆、河南尹故事,晋元帝于太兴元年改丹阳太守为丹阳尹,驻所在丹阳县。刘隗为首任长官,此后凡出任此官职者无不是天子心腹。
郗鉴出任丹阳尹,让司马绍对建邺西南安全多少放下心来。
“陛下,王敦身体愈加不行了,逆贼钱凤、沈充两人担心王敦死后,其后继无人,近来不断逼迫王敦举兵清君侧。”
“哼,钱凤、沈充二贼可恶,待日后平了王敦,朕必杀之,以泄心头之恨。”
司马绍听得庾亮所言,不由对钱凤、沈充恨之入骨。这两个人都是王敦的左膀右臂,一个是王敦谋主,替王敦出谋划策,有不少计策都出自钱凤之手;另一个是王敦的钱袋子,没有沈充为王敦提供钱粮支持,王敦绝不会有如今实力。
“元规,你觉得王敦会在何时举兵?我们能不能拖到对方病逝?”
闻言庾亮苦笑着摇摇头,“陛下,王敦不傻,即便他暂时不会听钱凤蛊惑,但也不会继续等下去,他一定会在身体彻底垮下之前举兵。”
“据郗大人通过郭璞可知,王敦身体最多能撑到今年年底,也就是说朝廷最多还有三月时间做准备。”
“多亏了道徽机智,才让朝廷对王敦底细了若指掌,等日后平定了王敦,朕一定要好好封赏郗鉴。”
庾亮闻言亦附和道:“不错,道徽有大功,将来肯定不能亏待他。”
司马绍想了一会儿,突然眼神射出一道精光道:“朝廷不能坐等王敦起兵,要先发制人,打王敦一个措手不及。”
“先发制人固然好,可眼下兵马准备不足?若冒然出兵,万一重蹈第一次平叛失败之覆辙呢?请陛下三思而行。”
“元规莫担心,没有完全把握,朕绝不会冒然出兵。”司马绍摆摆手止住还要苦苦劝解庾亮道。
“不知陛下有何打算?”
“眼下我们有郭璞为内线,完全可监视王敦一举一动,一旦发现王敦身子有任何异常,大军即刻出发平叛。在起兵之初,还要对外大肆宣扬王敦已死的消息,以此扰乱王敦大军军心,趁着众人反应不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彻底铲除王敦及其一众党羽。”
看着英气勃勃且满脸自信的年轻天子,庾亮感到极为震惊,他没料到年纪轻轻的天子竟有如此心机。若接下来朝廷平叛举措皆按照刚刚天子部署行动,未来真有可能一举平定朝廷掣肘之患——王敦集团。
或许是看到了将来铲除朝廷心腹之患的希望,让天子司马绍在接下来表现得极为兴奋,后来两人谈着谈着,就谈到了燕国正在举行的科考上。
进入九月份,燕国上下皆在关注科考,连天子司马绍也忍不住打探与科考有关的消息。
“臣听人说此次参加科考的士子超过四千多人,其中还有不少是世家子弟。”
庾亮将自己打探而来的消息告诉给了司马绍,结果天子听完之后脸色大变。
司马绍曾经在北地考察过,尽管那次考察最终夭折,但还是让他对燕国各项政策有了基本认识。
科举制是燕国选拔官员的唯一途径,向来不受世家待见,只有寒门子弟最为热衷。但是今天听了庾亮介绍,让司马意识到,随着燕国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实力,让越来越多的世家开始投到燕国怀抱。
而当今建邺朝廷存在的基础就是世家,看到自己根基被挖,司马绍脸色自然不会好看。
他阴着脸沉默了一会儿询问庾亮:“元规,你说日后若是朝廷也推行科考行吗?”
“啊?陛下,万万不可啊!只要朝廷敢推出科考,您将成为世家的眼中钉、肉中刺,弄不好连陛下的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庾亮满脸惊骇道。
“哼,到今天朕算是看明白了,世家都是贱骨头,典型的欺软怕硬。没看到燕王将世家欺负得那么狠,偏偏还不断有世家去跪舔燕王。”
听到天子毫不留情嘲讽世家墙头草属性,让身为世家一员的庾亮不禁露出几丝尴尬之色,可他又不能出言反驳什么。因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