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生在西晋末》第493章


给宏儿打理,是我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还望宏儿看在为父力不从心的份上,接过振兴曹家这幅重担。”
望着对自己寄予厚望的父亲以及家族长辈,曹宏原本要拒绝的话语再也说不出口。作为镇守徐州多年的将领,他如何会不知家族的窘境?说曹家面临生死困境一点儿都不夸张。
如今好不容易在曹宏身上看到崛起希望,家族长辈是绝不会放弃的,而曹宏作为曹氏子弟绝不可能对此置之不理,唯有担起这副重任。
看着微微颔首的曹宏,曹达夫终于如释重负。而其他家族则只剩下羡慕嫉妒恨,谁让他们家中没有一个曹宏呢?
……
“既然大家都到了,那就抓紧时间议事。”
随后卫朔手一指郭诵吩咐道:“述之,先说说淮南情况。”
“诺!”郭诵起身熟练的打开文件念了起来,现在他已渐渐熟悉了秘书监工作,随着皇甫真被外放,他渐渐成为第三位执掌秘书监的年轻人。
秘书监作为卫朔身边极为重要的职位,暗中不知被多少人觊觎,尤其对年轻士子最有吸引力。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大司马喜欢提拔年轻人出任秘书监主事。
在传出皇甫真即将卸任的消息后,就有不少年轻士子试图通过各种关系向大司马推荐自己。然而谁也没想到,秘书监主事之职竟落到了郭诵头上,一时间郭诵成为辽东风云人物。
“如今沿着淮河一线,江东布置了数万大军,分别交由苏峻、郭默、祖约统领,同时又有江东水师相助。而辽东三路大军都因淮河阻路,缺少水师掩护,暂时止步于淮河一线。”
“呵呵,没想到这三人竟跟我辽东都有关系,祖约、苏峻且不说,当年都从辽东手中购买了不少军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郭默同样是豪强出身,原在我姨丈手下任职,后来不愿加入辽东,便在司州并入幽州时南迁江左,没想到今日却成为我军拦路虎。”
“哼!什么拦路虎?不过是跳梁小丑罢了!”
卫朔摆摆手止住众人议论,摸着下巴道:“淮南境内水网密布,将使我辽东最大仰仗——骑兵部队失去作用,如果没有水师相助,很难攻下淮南。”
“当初石勒能成功带有很大偶然性,你们觉得江东还会有人喝酒误事吗?”
“依我之见,在水师抵达之前,大军暂时停止对淮南的军事行动。”
“嗯,主公之议甚是妥当,只是前线将士又该不满了。”温峤亦赞同暂停收复淮南。
“不满也得停下行动,不然就是拿将士性命开玩笑。江东水师绝非浪得虚名之辈,没有水师相助,大军实不宜在淮南大肆行动。”
莫含接着道:“除此之外,进入七月份,淮南阴雨绵绵,道路泥泞不堪,不少北方士卒都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症状。臣建议不妨趁此机会休整一二,以整顿淮北为要。”
卫朔微微颔首,赞同莫含的提议,“嗯,此言有理,最近我军扩充太快,只大半月时间就收复了淮北广大领土,的确需要时间来整顿地方。”
“推行均田制、铲除坞堡、打击地方豪强等等,这些都需要时间来推行,只有将根基扎得牢靠,接下来我们才有能力往外扩张。”
“主公说的不错,辽东一向讲究稳扎稳打,凭此政策辽东成功铲除了所有胡虏,如今大势底定就更不需要着急了。”
“主公,你好想从没想过去招降他们?”
“招降谁啊?祖约、苏峻吗?哼!这三人各个心比天高,怎么可能看得上我辽东”
“哈哈哈”卫朔的话引起众人笑成一团,由此看出消灭石勒后,辽东上下都像卸去了心头上的巨石,一下子变得轻松不少。
第578章 冀州豪强
永昌元年八月,此时距离辽东收复冀州已经过去了一个月之久,而新任冀州刺史沓氏霞客正忙着在治下推行均田制。
得知官府要给百姓分田分牲畜,各地穷苦出身的庶民自然是欢欣鼓舞,唯有部分世家豪强则表达了强烈不满。
冀州是一个大州,不但人口众多,而且下辖安平、赵国、巨鹿、平原、渤海、章武、河间、高阳、博陵、清河、中山、常山、乐陵等十三个郡(国)。
眼下卫朔正看着地图上疆域广大的冀州眉头紧皱,一来冀州疆域太大,实力远在其余州郡之上;二来有些郡县大小不合时宜,以平原国为例,不但地域狭长,竟还被黄河分割成两部分。
沉默许久,卫朔突然道:“诸位,我想调整一下冀州各郡县。”
“大家都上前来,你们看冀州虽下辖十三个郡国,但有的郡疆域太小,而且由于连年战乱导致各地人口稀少,像博陵这样的郡国实不宜单独存在,不然只会造成机构臃肿、人员浮于事。”
“不知主公打算怎么调整?”莫含摸着下巴微微颔首,他倒是赞同卫朔的意见。
闻言卫朔精神一震,指着冀州地图道:“将高阳、博陵并入中山,彰武并入河间,常山郡保持原样不变,乐陵加上平原郡黄河以北东北诸县并入渤海郡,剩余平原郡黄河以北领土全部并入清河,安平国与巨鹿、赵郡合并成为新的安平国。”
经过卫朔一番折腾下来,冀州将下辖中山、河间、常山、渤海、清河、安平六个郡,治所依旧在安平国信都城。而郡一级机构一下子减少了七个,大大减少了官吏数量,与辽东精简机构的初衷不谋而合。
对于卫朔这番调整,十分有利于官府治理地方,故而辽东上下都报以支持的态度。处理完冀州重新划界的大事后,卫朔又接着处理政务。
随着战事进展顺利,卫朔将重心渐渐从军事上移开,反而将大部分精力都花费在了日渐繁多的政务上。尤其随着辽东着手在冀州推行均田制、释奴令,每天都有大量政务等着卫朔亲自处理,可以说最近一段时间卫朔忙得是一塌糊涂。
“沓氏刺史,你先介绍一下冀州均田制的推行情况。”
“回主公,均田制实施情况不容乐观,各地有不少豪强在公然反对均田制。”
沓氏霞客面色沉重地向卫朔介绍起均田制推行情况。
“嗯?具体情况是怎么一回事?”
卫朔眉头轻皱,好在对眼前情况他早有预料,倒也不算太吃惊。冀州不同于其他州,其境内用世家林立、豪强遍野来形容一点儿都不过分。说句不好听的话,卫朔真得好好感谢一下频繁的战乱,要不然冀州世家实力只会更强。
“主公,冀州均田制推行不顺利,主要还是受地方豪强世家阻拦之故。臣以为假若不解决好世家豪强问题,均田制恐怕无法在冀州得到彻底推行,不推行均田制,辽东何以在冀州建立自己的秩序?”
对于沓氏霞客的担忧,卫朔心知肚明,推行均田制已不仅仅只是给庶民分田地,她是辽东打破地方宗族势力,将自身影响深入下去的关键。没有均田制的推行,辽东在各地的统治绝不会牢固。
“看来有些垃圾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啊!”卫朔眼中寒光一闪道。
“主公,切不可冲动,眼下冀州境内豪强林立,势力遍及各郡县,若冒然采取措施,万一引起冀州动乱就得不偿失了。”
卫朔点点头明白沓氏霞客话中深意,冀、兖、司、豫等州都是豪强世家集中之所,高门名士就像沙漠里的沙子一样多。永嘉之乱爆发后,虽然有超过六成以上的世家都选择了南迁江左,但仍然有大量世家留守当地。
这些世家实力固然因战乱而下降不少,但仍然是让各方瞩目的力量,连强势如石勒都无法彻底掌控河北世家。辽东若想理顺冀州世家,非得下大功夫不可。
“主公,如果各地豪强只是阻挠均田制推行,倒也没什么,辽东自有法度惩处。但各地豪强仰仗坞堡,竟想着要割据地方,这实在是有些大逆不道。”
“众所周知,自永嘉之乱爆发,造成中原动荡,大量地方豪族聚集乡曲结坞屯堡以为自存之计,一时之间河北、中原之地坞壁林立,多如牛毛。”
“这些坞主当惯了土霸王,向来不服王化教导。而我辽东一上来就要铲除坞堡、推行均田制,这相当于挖各地豪强之立身之本,他们自然要激烈反抗。”
闻言卫朔唏嘘道:“是啊,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此仇不共戴天,那些坞主不闹腾才怪呢!不过,拆除坞堡、推行均田制乃大势所趋,任何人或势力都不能阻挠,否则就是与我辽东为敌。”
“主公,地方坞堡的产生有其历史原因,解决此问题也该从源头下手。像某些野心不大的坞主,其结堡目的只为求存而已。对付这样的人,不妨以利诱之,辽东拿出合适的条件来招抚他们。”
“尤其对那些依附各地坞堡的流民,官府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