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天娇有毒》第226章


而文臣集团和地方大族呢?他们对于明国根本没有忠心可言,完全靠不住。
宋力刚的心中,夏朝帝师的预言再次翻起,“明朝一世而亡”。
宋力刚后悔了,真的后悔了,早知道会如此,当初他还不如直接借八甲的刀,把那些盘踞各地,立了国中之国的地方大族全都屠了个干净,果然心不狠当不了天子,果然历朝的开创大业中都要屠戮一大半的大族,这些都是有道理的。
相对于造反的武将来说,宋力刚其实更恨的是文臣,因为他也是武将出身,对于武将更有同理心,而文臣,在他为武将时,从来不吝于给他下绊子甩脸色,宋力刚吃过文臣的亏,所以他不可能对文臣抱有同理心,他用文臣,也不过是因为治国需要文臣罢了。
而如今,事实明明白白的告诉他,连治国都指望不上文臣,要不是他们非要裁减军备、放丁归田,何至于引发这一场叛乱?
误他者,文贼也。
宋勇毅也后悔了,后悔听信了文臣们的谗言,以为文臣们真的会真心拥护他,真心的扶持他,原来都是假的,事到临头,竟然没有一个文臣肯出来证明,证明提出裁减军备、放丁归田的提议,并不是他提出的。
他替那帮居心叵测的文贼担了骂名,背了黑锅,如今,连他的太子之位都要失去了。
宋力刚和宋勇毅都陷入了自己的后悔中,没有言语,四个女人哭了半天,也渐渐收回了哭意。
张氏是最先回神的,她边哭还边在思量着该如何挽回明朝的颓势,总不能真的把储君之位拱手让给宗室之子吧,而她也的确想到了一个续国的办法。
“夫君,要不把夏儿立为储君吧。”张氏忐忑的开口。
什么?立宋知秋为储君!
所有人都受了一大惊。
见到家人们都一副惊愕难言的表情,张氏差一点就退缩了,但是她到底还是硬着头皮继续说下去了。
“夫君,您看,如今明国的形势已经十分危急了,大族们无护国之心,文臣们无忠君之义,而武将们,更是已经直接反了,明国可以说是倾巢之祸就在旦夕,不要说储君之位了,就连夫君您的天子之位能保住多久也难说。”张氏与宋力刚是结发夫妻,两人还一起经历了二十几年的风雨,张氏陪着宋力刚从低阶军官到高阶军官,再到封爵,再到如今的天子之位,张氏与宋力刚的感情是极为深厚的,她可以说出其他人都不敢说,也不能说的话。
张氏长叹一声:“如今明国的形势其实就是靠着夏儿,更甚至,直接就是靠着八甲来压着,有夏儿在,有八甲作为后援在,外面那帮人再怎么闹,一时之间也不敢把明国给翻覆了。”
宋力刚缓缓点了点头。
张氏受到鼓舞,继续说道:“有夏儿在,八甲才会帮着我们,明国才能继续承续国祚,所以,除了夏儿外,还有谁更合适为储君呢?而且,除了夏儿外,还有谁能让我们真正放心交予储君之位的呢?”
宋家人都沉默了,静静思考着张氏的提议。
都不要去提把储君之位让给宋家别房之子,这一个想法,宋家人,包括宋知秋在内,没有一个人去想过,在有亲生子的情况下,谁家会把基业传给别房儿子?没有人会这么傻!
但是如今宋勇毅明显是不能再担任太子之责了,他已失了大势,而宋力刚只有一子两女,除了宋知夏外,倒真是没有人能用了。
不过好在宋知夏不是寻常女子,她心有大志,而且还有八甲人做为后援,把她立为储君,倒也合适。
只是,她是女儿身,朝臣们会同意吗?
张氏瞪了夫君一眼:“管他们肯不肯,他们不忠不义在先,待夏儿平定叛乱,他们还有没有命活着都难说,还需在乎他们的意见吗?”
此言有理,宋力刚恍然大悟,立时觉得胸口畅快了不少,压了好几日的淤滞一下子通了。
“好,立夏儿为太子。”宋力刚一言定下。
作者有话要说: 哈哈哈,这一章肥吧
第205章 秋后算账
易储的诏书颁布了,与颁给特定对象的圣旨不同,诏书是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专用文书,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这份易储诏书乃是宋力刚亲笔所书,意义重大,而诏书内容,就更是重中之重了,册立宋知夏为新太子。
诏书一出,全城皆惊。
册立宋知夏为新太子?
宋知夏可是女子啊!
若是她日后果真登极为帝,那可是乾坤颠倒,牝鸡司晨啊!
所有身在京城的文臣们热血冲头,想都不想,立时就要愤笔疾书、挥斥方遒,力陈女子为主的弊端,结果造反军们却不再攻城了,还立时就投到了宋知夏的麾下,而宋知夏竟然还照单全收了。
即将喷薄而出的精彩骂辞全都嘎然而止,硬生生的憋回了文臣们的肚子里。
憋屈啊。
可是为了性命计,为了家族计,也只能忍了,谁叫那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杀神煞星呢,她的身后还有八甲大军呢,就是冒着天大的风险把她给杀了,几个月后八甲大军回来了,谁知道八甲人会不会血洗明国,为她报仇呢?
就算当时掩饰的好,宋家人抓不出他们出手的痕迹,不知道是哪家下的手,可是谁知道八甲人又会不会有什么特殊的技巧能抓的出来呢?
不能冒险啊,不能拿全族的性命来冒险啊。
唉,罢了,暂且忍她,待她日后犯了大错,失了人心,再来讨伐于她!
易储诏书颁发后,京城风平浪静,没有文人跳出来痛骂,连夏朝帝师都没有发出斥责的公开信,而城外的造反军已经归降了,京城之危已解,造反之势已除,一时间,风歇雨收,一片太平。
易储诏书迅速发往全国各地,传报的信差驰骋于明国官道之上,再没有造反军拦截信差,令信交通已然恢复。
明国各州陆续接到了诏书的抄本,以及之前宋力刚宣布免除造反军罪行的圣旨抄本,红榜一贴,传令的差吏各是奔走于各处,很快,从城镇到乡村,所有人都知道公主继任新太子,天下太平了。
昭阳公主当上新太子了!
初初听到这个消息的人,全都齐齐倒吸了一口气,不管是世家大族,还是卑寒草芥,他们都有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想法,在他们想来,上至一国之主,下至一家之主,理所当然的就应该由男子担任,怎么可能由女子胡来,所以这个易储的诏书一出,对他们的冲击实在是太大了,听到这个消息后,所有人都觉得受了重击,脑中空空,一片茫然。
女子为太子?
简直是笑话,从来未有之事,如今本朝竟然有了。
皇帝的脑子是出问题了吧?
这么离谱的诏书也敢下?
但是愤怒归愤怒,疑惑归疑惑,却没有人胆敢出声质疑皇帝的决定,不是因为对皇权的畏惧,而是出于对昭阳公主的畏惧。
再不合情理的事,在个人性命和家族存亡面前,都是可以忽略不计、视而不见的小事。
文臣集团和地方大族都对这份易储诏书保持了沉默,选择了接受。
人心便是如此,因势而变,君弱臣则强,君强臣则弱,就算是昏君,他在位的时间也未必会短于英主,原因很简单,是人都怕死,昏君犯起浑来谁都敢杀,在畏惧之下,臣子们都不敢去违逆昏君的命令,历史上的昏君可比英主多了去了,可见怕死的臣子还是占了大多数。
而连昏君都能接受了,接受一个女太子又能如何呢?
更何况这个女太子也是会杀人的,更不是一个善于纳谏的好脾气的主。
京城内,钦天监迅速的选好了一个最近的吉日,用来举办新太子的册封大典,宫城内,所有的司部都忙碌起来,为新太子准备冠服、印玺、仪仗。
宋勇毅被废去了太子位,要移出东宫,何汐和四位美人也需跟随移出。
宋勇毅虽然被废了太子位,但他到底是宋力刚唯一的儿子,宋力刚并没有把他贬为庶民,圈禁也是没有的,宋勇毅还是皇子,可以配享皇子府,只是在爵位上,宋力刚只能给他次一等的封爵,封了个郡王。
宋勇毅已经成婚,不能再居于宫中,所以移出东宫后,就直接搬进了宫城外的郡王府,这个郡王府也是宋力刚为他特意选的,是所有前朝皇子府中最好的府邸,算是对他只能册封郡王爵位的补偿。
京城外,造反军已经陆续撤回,回归原先的驻地,这些造反军本就是各州的州军,如今投归了新太子的麾下,皇帝又免去了他们的罪责,他们自然应该回归本位,继续当他们的州军。
只是造反到底是大罪,虽然皇帝免了他们的罪责,但是领兵造反的那些主将也不能再用了,不忠啊,他们也识相,很主动的就把辞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