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这剧情不对》第92章


正月十五,呼伦王成功继位,虽未冻冰,却已经在调集手中所有大军,并从附属的诸多小国中又调来兵力,集中压向大延边境。
“大钺氏如今集结了多少军士?”庆王病愈后,急于军士,一不留神又得了风寒,此时密报传来,只能躺在床榻上,听人说话。
陆庭看着密报中的数字,眉头紧皱:“探子的消息并不确切。”他们的探子虽安插在大钺氏境内已有多年,但能深入在军机要地的不过几人,很多时候,只能打探到粗略的消息。
“念。”
“将数位,赫连浑为主将。步兵与骑兵数以万计。”
庆王有一瞬的沉默:“大钺氏的人马总共多少?”
“义父,如果密报没错,该有数十万人。”
楚衡正端了汤药进帐,见二人沉默,心下一冽,忙看向陆庭。
陆庭摇头,将手中密信投入火盆烧成灰烬。直到一前一后回到自己的帐篷,这才将人抱住,叹气道:“呼伦王继位了。集结了数十万的人马,似乎打算趁热打铁,咬碎大延边境诸城的骨头。”
洪颢被扣,求和一事必然是失败了。但朝廷意外的至今尚未同意西山营出战,庆王一连上书,请求一战,都被太皇太后用极快的速度派遣信使勒令西山营不准擅动。
不准擅动,那就任由大钺氏的铁骑踏碎大延山河?
楚衡看着帐中挂起的舆图,终究有些不明白太皇太后的意思。
永安二年,二月,大钺氏再度派兵一万,听大王子赫连琨号令入宜州境内,烧杀抢掠。
庆王令陆庭率六千军士,对阵赫连琨,赫连琨大败,逃窜归雁城。
事后,已成大钺氏国王的呼伦王写信于大延朝廷,诬称战事由西山营挑起,分明是不愿求和。
不久,太皇太后强压摄政王,令赵贞手书信简,在明知是大钺氏来犯在先,故而西山营派兵迎敌情况下,以卑辞厚礼,请求能用和亲之请,换与大钺氏和谈。
永安二年,三月,新帝赵贞选派亲妹四公主赵嫣和亲。随行的除了大批工匠、奴婢外,还带去了大量大延制造的器物,以及一定数量的丝绵、米和食物。
这一次,庆王召见了所有的亲信。
“该反了。”
不知不觉中,两鬓已然生出华发的庆王如此道。
作者有话要说:
注:①这里楚衡说的话,是来自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匈奴来请和亲的时候,他问百官,然后和亲派的御史大夫韩安国的一段“演讲”。意思差不多就是,对匈奴作战出兵千里,无利可言,不如和亲。我稍微改了几个字。原意没变,想具体了解的,我也不知道哪里找资料了_(:з)∠)_,我是07年那时候买的王立群老师的《读之汉武帝》里看到的内容。这么一看,艾玛,九年了这书……当年我还青葱如玉……
嗯。反之前,还有其他事要做。
第77章
三月,西北的春,慢吞吞地来了。
宜州各处,生机勃勃,再不见之前的萧条。进城的道路两旁,野花扑簌簌开得旺盛。
斜阳映红了一地野花,也映在了来往的百姓身上。
因为朝廷两度派遣使臣向大钺氏求和,并提出了和亲之请。大钺氏如今已经暂停发兵,以大钺氏如今的大王子为首的重兵,就驻扎在归雁城中,连带附近几座小城,也都有大钺氏重兵把守着。
西山营分了几万兵力在宜州一代,不敢轻易放松警惕。
但对于百姓来说,战事暂歇,这比什么都好。
这份不知能持续多久的太平降临,宜州百姓的生活似乎也就渐渐恢复了正常。
在落日黄昏的城门外,宜州当地官员齐聚,远远的,能听见风中隐约飘来的铃铛声。
有货郎停下脚步,想要打量,被守城兵低声驱赶。
楚衡以庆王府门客的身份,跟随庆王等人出现在城门外。因他的那手医术,宜州的大小官员们都不由对他高看一眼,见其站在一旁,也都颔首问好。
“楚大夫没见过四公主吧。”宜州太守捋着胡子同楚衡摇头道,“那么娇娇俏俏的小公主,陛下竟也忍心让她和亲大钺氏。可惜了,真是可惜了。”
宜州太守曾在朝中任职,后因得罪丘家,几年前被明德帝贬至宜州。过去风光时,也曾进出宫宴,见过几回年纪最小的四公主。
如今四公主身为皇帝亲妹,却被选中,即将远嫁大钺氏,太守不免有些兔死狐悲之感。
楚衡似乎在之前进宫时曾见过一次四公主,但印象并不深刻,一时半会儿也想不起那位公主的长相究竟如何。
他来此地,与其他官员一样,为的是迎接即将到达宜州的和亲队伍。
远处的铃铛声越发的近了。
伴着铃铛声,依稀还能听见埙的声音,似乎是有人在特地吹奏着什么。文官们对声音似乎并不敏感,仍旧各自说着话。庆王却眯起眼,向前眺望。
这当儿,陆庭捏了捏楚衡的手道:“来了。”
在官道的那头,有一支队伍渐行渐近。
楚衡很少接触电视剧,难得有空陪家人看电视的时候,曾经瞥过一眼《昭君出塞》。电视中和亲队伍的规格因为剧情需要,总会有些艺术化。眼前这些,却是实打实出现在面前的。
这是一支庞大的送亲队伍,浩浩荡荡数十匹马背上,坐着铁甲森严的送亲军士。骑兵后,是卷着落日春风的彩旗,举棋的都是一些侍从模样的青年。
再往后,还有一些文士模样的青年。而队伍的最中间,是一台冰帐罗幔的轿子。轿子外坐着一个胡人模样的青年,手中轻握骨埙,埙音就来自此处。
青年的身后,纱罗不时被风吹起,依稀能看到一个年轻的姑娘端庄地坐在其中,偶然一个抬眼,漆黑的眼眸刹那划过星光。
这就是四公主赵嫣?
楚衡有一瞬的愣怔。
这副容貌,他之前究竟是怎么会记不住的?这么漂亮,赵贞竟也舍得送去大钺氏和亲,而且还是嫁给年纪明显可以当爹的呼伦王为妻。
大钺氏乃多妻多妾制,呼伦王继位前,就已有了六位正妻,据说除了侍妾外,还有数十个侍婢与其有染。四公主嫁过去,说是正妻,却不过是第七位妻子,前面几位生的儿子都要比她大上好几岁。
真的是,可惜了。
楚衡胡思乱想之际,送亲的队伍已经走到了城门前,以庆王为首的众人上前寒暄,不多会儿整个队伍就被迎进城中。
楚衡也随即与陆庭并肩回城。
为求安全,送亲的队伍被安排住进了西山营。当晚,主帐中,四公主赵嫣拜见庆王,却是噗通一声,含泪跪下,哭着喊了一声“皇伯父”。
到底只是个十四岁的孩子。庆王看着跪在面前的赵嫣,长长叹了口气。
“是皇伯父没用。”庆王亲自将人搀扶起。
赵嫣擦去眼中的泪水,视线在帐篷内转了一圈,恭敬地行了一个大礼:“嫣儿理解皇伯父的难处。朝中有人与敌寇暗通曲款多年,且父皇他……这才使得皇伯父遇此大敌,皇伯父无须自责。”
她咬了咬唇,“此番和亲,嫣儿是愿意的。”
话虽说愿意,可赵嫣眼中的惶恐却不似作伪。
楚衡已经从陆庭口中得知,赵嫣的生母本就是明德帝的后宫佳丽中,容貌最好的一位。虽未能诞下皇子,却是生出了难得一见的美人胚子。
此时见赵嫣楚楚可人的模样,尽管是个gay,楚衡仍然难免生出几分惋惜之情。
“嫣儿并不是寻常的闺中女子,嫣儿身负赵氏血脉,是大延的公主。男儿沙场驰骋,嫣儿不擅拿枪握剑,但嫣儿愿以身赴西,望能为大延换取二十年的太平。”
明德帝虽然对子女一向放纵,也不太管束孩子。但赵嫣的生母不仅有容貌,更有才学,自女儿出生后,一直默不作声教导着她。即便做不到通古博今,在一众公主中,赵嫣的学识也不会低人一头。
她看过前朝记录的那些关于和亲公主的生平,自然知道这些公主的下场大部分都不太好。但当在太皇太后的属意下,赵贞下旨,令她和亲大钺氏时,赵嫣在眼泪中还是很快找到了自己所能做的事。
庆王对赵嫣的耐心,显然要比对赵贞足。一番郑重其事的叮嘱后,庆王命人送公主回营帐。
楚衡站得离帐帘较近,一个回头,帘子落下前,清楚地看到一直守在帐外的,那个之前吹埙的胡人熟练的搀扶住赵嫣,然后一步一步走远。
“在看什么?”
陆庭的声音就在耳边,楚衡回过头来:“没什么。”想起白日在城外听到的埙,他又偷偷拉了拉陆庭的衣袖,低声询问:“会吹埙吗?”
陆庭一愣,摇头:“不会。”他反握住楚衡的手,“但我阿娘曾教过我羌笛。”虽然吹得不怎么样,但是不妨碍他想吹给心爱?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