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墓谜情》第320章


第四百五十章 无头神像
跟着游人继续绕着乾陵往前走,很快就看到了让我们最为惊奇的一幕,只见在朱雀门外的神道东西两侧,分布着两组石人群像,整齐恭敬地排列于陵前。西侧三十二尊,东侧二十九尊,共六十一尊。
这些石人残像高在米至米之间,大小和真人差不多,人们习惯上把这些石像称之为“蕃像”、“宾像”,也称“六十一蕃臣像”。这些与真人大小相仿的石人,穿着打扮各不相同,有袍服束腰的,也有翻领紫袖的。但他们都双双并立,两手前拱,姿态极为谦恭,仿佛在这里列队恭迎皇帝的到来。但最为奇怪的是,这些石像都是没有脑袋的,这就让人产生了许多的疑问,为什么乾陵会用这些没有头的石像守陵呢?如果你仔细观察它们,会发现从这些人的脖子上可以看出石像的头被砸掉的痕迹。那么,这些石像的头部失踪是人为的呢,还是天灾呢?
关于石像没有脑袋的原因,可谓是众说纷纭。一种说法就是,这些石像的头部是被明朝的百姓砍掉的。在明朝初期,有个外国使节到乾陵去游玩,发现自己的祖先竟然被立在这里给唐朝的皇帝守陵,觉得既有损国格,也有辱于人格,自尊心受到了强大的损害,便想把这些石像给毁了。但是他又怕引起当地民众的不满,于是便想到了一个妙计。他每天晚上都要到乾陵附近的庄稼里践踏粮食,然后在第二天又煽风点火似的,和百姓说这都是那些石像做的,他们在晚上便成精了,开始糟蹋庄稼。要想保护好庄稼和粮食就必须把这些石像消灭掉,砍掉它们的脑袋,让它们不能在出来祸害庄稼。当地的群众认为这个外国使者说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一气之下便把这些石像的脑袋给砍碎了。
而在明朝末年一些诗人描写乾陵的诗句中出现了“赤马剥落离倒旁”的诗句,说的应该就是乾陵的立马和石像都纷纷地倒在了地上。诗中所描述的石像倒地的情景,似乎和民间的传说在时间上有相近之处。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八国联军侵华时,看见唐乾陵前面立着外国使臣的群像,同样感到有辱他们的脸面,于是就把石像的脑袋给砍掉了。但是这种说法毫无根据,因为据历史学家考证,当时的八国联军并没有来到乾陵这个地方,哪来的砍石像一说呢?
虽然上述都是民间的传说,不能作为依据,但考古学家又进一步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发现可能是自然灾害给这些石像带来了灾难。通过大量资料证明,在明嘉靖年间,也就是一五五六年的一月二十三号这一天,在陕西华县一带发生了强烈的地震,震级高达8—11级。由于地震发生在子夜,所以致使八十多万人死于这场地震中。而乾陵距华县只有一百多公里,同样属于震中地带,乾陵也因此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便是震惊中外的华县地震。据专家们推断,这场地震才是造成这六十一座石像头部断裂的主要原因之一。巧的是,许多陵前的石像石马都是在头部上受损了。再有就是这些石像的材质不是很结实,由于当时采用石料的石料中有一些石瑕,所以石像受损的时候,头部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
研究人员推断,这六十一尊石像很有可能是一部分毁于那场大地震中,还有一部分是毁于明末清初的那些战争中。即使这些石像已经遭到毁坏,但还是可以从他们的形象中发现大唐盛世的景象。
从北宋崇宁二年至明崇祯六年的伍佰叁拾年间有“往来登眺者题咏诗篇刊其上”,计三十九人四十二段。其中无字碑阳面正中的“大金皇弟都统经略朗君行记”题刻是用被称为“二十世纪之谜”的罕见的契丹文字镌刻的,史料价值弥足珍贵。在两通石碑的紧北边,竖立着六十一尊蕃臣石像。东群二十九尊,西群三十二尊。这些石人是当时唐朝属下的少数民族官员和邻国子、使节。武则天为炫扬高宗及武周朝的威势,将他们雕像立于陵前。在石人像的背部刻有国别、官职和姓名,今字迹可辨认者有“木俱罕国斯陀勒”、“盛于阗尉迟薄ⅰ巴禄鹇拮映拄纱镪薄ⅰ澳ㄊ挂屏μ昂勾锔伞薄ⅰ安ハ沙侵骱畏垩印钡绕咦稹A暝澳诔堑乃拿胖猓苟拙嶙?对8尊高大雄伟的石狮,以朱雀门外的最为雄伟。这对石狮昂首挺胸,巨头披鬃,瞋目阔口,两足前伸,身躯后蹲,凛然挺拔如泰山。置石狮于陵前,增加了陵园的神圣和威严气势。
当走到这里的时候我们三人具是被眼前这景观一惊,而幕修则刻意的和游人保持了一段距离。他拿出罗盘对着这神道脸色大变,然后快速收起了罗盘。我和安翔飞一脸的疑惑,但是幕修没有说,我们此时也不好问,因为在这和朱雀门外的这条神道之上,人流明显的比其他地方要多的多。
虽然我们的目的不纯,但是面对此番景象也是忍不住多驻足浏览了一会儿,再仔细看了一遍这些无头石像后,在幕修的催促之下我和安翔飞才恋恋不舍的告别了这写无头神像。
从神道下来继续在往前走就应该是到了司马道的东侧了,但是在这之间的一段路上,却给人一种非常奇怪的感觉。
“你们发现没有,这条路怎么感觉有点不对头啊?”我首先开口道。
“是啊,有点,按道理这里怎么会有座山呢,这不是挡住了风水吗,而且青龙,白虎,玄武,几个门外都是敞亮敞亮的,这里反而出门就是一座大山是有什么讲究吗?”安翔飞听我这么一说,也迷惑的说道。
“先不说了,回去再说。过了前面我们就能出去了。”此时迎面不远处几个巡逻的安保人员真像我们走了过来,幕修赶紧低声提醒了一下我和安翔飞。
第四百五十一章 无字碑
巡逻队刚刚走过我们三人便快步向前走去,这时依然算是基本绕着乾陵游览了一圈了,所以我们就算是任务完成,回去该研究研究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了。
但是没想到刚刚往前走了不到几百米的距离就看见一块石碑碑额未题碑名,碑额阳面正中一条螭龙,左右侧各四条,共有九条螭龙,故亦称“九龙碑”。八条螭龙巧妙地缠绕在一起,鳞甲分明,筋骨luolu,静中寓动,生气勃勃。碑的两侧有升龙图,各有一条腾空飞舞的巨龙,线刻而成,龙腾若翔,栩栩如生。碑座阳面还有线刻的狮马图(或称狮马相斗图),其马屈蹄俯首,温顺可爱;雄狮则昂首怒目,十分威严。碑上还有许多花草纹饰,线条精细流畅,而这就是传说中武则天为自己设立的无字碑。
无字碑北靠东阙,南依翁仲,西与述圣纪碑相对,奇崛瑰丽,巍峨壮观,雕刻精美,不愧为历代群碑之冠。武则天精心设计并树立的这块无字碑,在整个乾陵陵园的石雕中,不仅因处于显著位置而引人注目,而且以其精湛的雕刻艺术,独特的丰姿韵味,以及种种富于传奇色彩的传说故事而倍受青睐,名播八方。而且很多游客们此时都在无字碑前驻足,或凝眸注视,或摄影留念,或指点评说。所以看得出来无字碑在无数游人眼中不仅是乾陵的象征,更是女皇武则天的象征。
而至于无字碑上为何无字,民间出现了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
但是在宋金以后,开始有游人题字于碑,使无字碑成为有字碑。再历元、明、清各代,碑上逐渐镌刻了许多文字,不仅在内容上自然形成了评价武则天的“碑文”,而且在书法上真、草、隶、篆、行五体皆备,或许,这正符合了武则天当初立碑的本意。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前人后人无法沟通、协调和照应,历代题字鸡零狗碎,毫无章法,弄的诺大一通碑成了老和尚的百衲衣。其中惟有一一三五年《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保存比较完整,这是用女真文字刻写的,旁边还有汉字译文。女真文字现已绝迹,因此,碑上的文字成为研究女真文字和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我们三人当下走进这石碑仔细观瞧了一番,我是左看右看也没发现什么东西,因为这块石碑就是一块什么也没写的石碑。我是没有过多的兴趣了解研究什么武则天的历史,所以单看这一块无字的石碑,也是无聊至极了。
而在看安翔飞和幕修,安翔飞的表现基本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