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在一六二九》第724章


褡谥≌梢泊永疵蝗萌舜虻焦颐趴诎 !坝⒆凇闭飧雒砗琶靼当幔煊杉炜删圆幌氡缓笕斯谏侠嗨频囊绾拧?br />
结果他将所有责任都推到了袁崇焕头上,用最残酷的刑罚处死了这个自己当政后亲手信用提拔的大臣,民间为袁崇焕叫屈喊冤的声音一直不绝,朝中臣僚也多觉得皇帝严苛太过,袁某纵然有罪也不至于如此对待。皇帝却始终不为所动,曹化淳以前不理解,但现在却明白了——这其实就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小年轻,在被人吹捧到飘飘然之后,却又被残酷现实无情打脸,于是恼羞成怒之下找了个人泄愤而已。当然皇帝自己永远不会承认这一点,天子的怒气却要臣子用身家性命来化解——这位皇帝也无非只是中人之姿罢了。
换了以前的曹化淳,绝对不会有这样的认识,可现在么——有个在短毛那里做“菜监”的干儿子好处就在这里了。短毛那帮人对曹如意很好,这种“好”并不同于其它地方对太监出于害怕或是有利益需求而导致的谄媚,勾结之类,而是一种真正在人格上的平等和尊重——他们把曹如意当做和自己一样的人,男人,只是身有残疾罢了。平时生活中间也并不忌讳他,甚至偶尔吹牛聊天的时候撞见他也不忌讳,反而会顺带着跟他聊两句——于是曹如意便断续听到了一些对于明朝人来说绝对属于“大逆不道”的言论,其中就包括对于当今天子本人的评价。
在臧否人物这方面,短毛绝对是无愧于他们曾经的反贼身份,而且直到现在也丝毫没有已经接受了大明招安的觉悟。不过与其狂妄大胆和肆无忌惮相对应的,便是这些评论却都拥有无与伦比的合理与准确程度——曹如意是小太监不懂,听到这些话只以为是单纯的大逆不道之言,想想看朝廷派遣分守太监的职责,不就是为了监督这些不敬言论吗?便还是悄悄将其写进了密报中,也算是做到尽忠职守了。
而曹化淳则不然,当他第一次从干儿子发来的密报中看到这些内容之时,当真是给吓得尿了裤子——作为一个伺候了皇爷半辈子,平时大半智慧精神都用来揣摩皇爷心思的内宫太监来说,他一直自认为当今天下应该没人能比自己更了解皇爷的脾气秉性了,对于皇帝的行事风格也能看出点端倪来。正因为做事经常能合天子的意,所以才一路顺风顺水的爬到了司礼监掌印高位。
所以在看到曹如意转发来的那些片言只语后,他立即便意识到:那些短毛虽然从未来京师,可对皇帝性格方面的分析判断竟然准确无比,包括对皇帝新近所做的几件事情也都做出了预判,简直就像是子孙后代对老祖宗的盖棺论定。很多地方甚至达到了连他都想不到,或者说是不敢想的高度。
第六百七十五章 各自的对手(中)
于是曹化淳立即据此作出了两个决定:第一,继续加强跟钱谦益的联系,以后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尽量跟老钱以及他背后的短毛站在同一个阵营——你们家顶头上司的心思完全被别人猜透了,他做什么都早在人家预料之中,就问你怕不怕?碰到这样的人怎么办——那还用想么,肯定是靠拢过去啊。既然短毛对太监并不排斥,而且他们的行为看起来对大明也没什么坏处,那在跟他们交朋友和得罪他们之间当然是选择前者。
至于其二么,就是让干儿子曹如意继续努力打探相关讯息了——对短毛无非是闲聊时随口道出的谈资,在他这里却是干系到自己未来祸福荣辱的天机啊!倘若能够经常从短毛那里得到一些关于皇帝性格与动向的预判,那他曹某人以后的日子可就好过了——对于他们这种天子家奴来说,揣摩上意那可不仅仅是往上爬的手段,更是保命的要求啊!文臣若一件事情做得不合皇帝心思,多半只是贬斥罢官。而他们太监若是哪儿没做好,得罪了上头,一声令下当场打死也是寻常,绝对不会有人来帮说情的。
更不用说当今这位皇爷连对待文臣都很严苛,说贬就贬说杀就杀,现在虽然对太监还比较信重,那也只是因为用人之际,要用他们跟文官打擂台而已。真到了失去皇帝信任的那一天,曹化淳可不敢指望能得到比那些犯错文臣更为宽容的对待。
故此还是谨慎再谨慎,万事不出错为好。若是能经常揣摩到皇爷的想法,做事慰贴上意那就更妙了——短毛似乎有这本事。所以哪怕曹如意在山东那边经济上收入不是很丰厚,并不象其它地方的徒子徒孙那样,常常有“孝敬”送来,曹化淳也丝毫不在意。只要曹如意送来的情报之中经常能出现一些对他有用的内容——未必一定要是涉及到天子的,包括当今天下情势,某些官员或名人的事迹和性情等等……都是可以对他起到很大帮助的。
只是曹如意那头似乎有些误解,以为曹化淳要他注意搜集这些信息是要给短毛找罪证,以备秋后算账之用,最近发来的密报中正经话没几句,却啰里吧嗦说了不少短毛好话,又有许多为对方开脱之辞,显然是被短毛给拉拢过去了。
对此曹化淳只能是哭笑不得——那小猴崽子还是太嫩啊,居然到现在都还没意识到自己是靠上了一个多么硬的后台!找短毛麻烦?秋后算账?——他还真以为大明朝廷有这能耐?
作为拥有“批红”之权的司礼监掌印,曹化淳需要为皇帝预览各地呈报上来的奏折,甚至有些实在不方便直接呈报上去的内容,文臣还会首先跟他沟通,设法寻求一种比较委婉的手段让皇帝知道。所以对于帝国的真实状况糟糕到何等地步,曹化淳恐怕要比皇帝本人还清楚些。
而另一方面,在山东的曹如意,在吕宋的史可法,还有在海南的周晟等人源源不断汇报过来的“髡情”也都在他这里汇总,两相叠加之下,可以说这位司礼监掌印太监才是整个大明朝中,真正对明髡双方实力对比有着最清醒认知的人——现如今还有许多外地官员始终认为琼海镇只是一伙接受了招安的反贼,虽然比较能打,又比较能赚钱,但跟朝廷的力量肯定还是天差地别,所以才会投降的。于是各种派遣琼镇兵马去剿匪,去对付流寇,去扫荡蒙古鞑子……以及向其要钱要粮食要物资……等等奇葩提议层出不穷。
而在朝野民间,也有许多自认为孔明再世,诸葛重生的读书人高谈阔论,分析对于这样一支悍匪出身的军镇,应该如何设法将其分化瓦解,如何用高官厚禄收买其骨干,将其军兵部下打散后分配到大明各地,这样既能加强朝廷的武力,又能确保髡贼们再没能耐造反……有些甚至还正儿八经的向朝廷上书,一副指点江山舍我其谁的派头。
以前在奏折中看到这类东西,曹化淳还有耐心批个两句“时机未到,心意可嘉”之类安慰话,但最近都是往奏折堆的最下层一塞,直接“淹”掉了——随着对琼海镇内情了解的愈发加深,现在他每次看到这种内容都会觉得是一种嘲讽。但偏偏还不能说明——朝廷仍需要保持这种误解以震慑地方呢。
通过各地奏折和密报,曹化淳隐约能感觉到:最近这一年来,地方上对于朝廷中枢变得恭顺了不少,银钱和物资方面的输送也比原来有了些改观,至少比崇祯二年之后要强得多,渐渐有点恢复到崇祯初年,刚刚拿下九千岁后的态势了。尤其是在年末岁初,琼海军在旅顺口一战中大败建奴,击杀努尔哈赤第十子德格类的消息得到证实之后,更是天下哄传。虽然在京师之中出于某种考量并未大肆宣扬,但外地送往京师的新年奏报中,十篇里头至少有三四篇是为此发来的贺表,剩下那些谈正事的,也多半会以这个好消息作为开头,希望以此来获得天子的好感——天子怎么想不知道,反正在负责预览奏章的曹公公眼里,哪怕以太监的厚脸皮,这些歌功颂德看多了还是会觉得有些惭愧的。
——其实朝廷真的管不了短毛,就连自己打算把曹如意弄回来,换个更听话更忠心的小太监过去,都只能在心里想想而不敢真正去尝试一下——那帮子短毛似乎很念旧情。钱谦益当初第一个吃螃蟹,往海南跑了一趟,帮他们促成招安大业。于是短毛就一门心思的扶持他,非但将其保到尚书高位,送入内阁,连这次谈判,本来与礼部没什么关系的,却依然极其倚重他,连谈判地点都放在他家里,可见对其之信任。
相比之下,对于朝中其他大员,那怕是当朝首辅的拉拢却都不怎么搭理。这可不太符合一般政治上的规矩——就算以前不清楚,到现在曹化淳也早就意识到:短毛的军事力量即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