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在一六二九》第709章


奖鹑思依锶プ隹停鋈荒贸鲆徽胖教踅鲈诳腿耸种写模唇魅硕谝槐撸俏蘼廴绾味继Ю窳恕?br />
这帮明朝人对于电报上的内容其实并不太关心,但对于无线电报本身却极有兴趣——本来这次与短毛的谈判中,明朝方面事先拟定的计划中,很重要一条就是要设法得到电报技术,或者至少是使用权。
于是话题很自然的便转到了相关方面,周延儒等人原本以为短毛对这项技术必定是讳莫如深,毕竟这种远程通讯技术所带来的优势实在太大了——无论是在军事,政治还是经济方面,整个儿就是全方位的提升。先前王璞在海南岛上向大明悄悄送情报的时候,也只是说听闻短毛有这项技术,但被保守的非常严密,他也无法了解更多。
不过随着陈涛在北京落脚,频繁的使用电报与后方联系,这项技术也越来越广为人知。而且陈涛在这方面很大方,除了自己使用外,与琼海军关系密切的那些政治和商业伙伴也都可以用上。到后来更是干脆在明光堂旁边开了家电报局子,只要愿意支付高达一个字五钱银子天价的客户,都能使用!
——于是连大明朝的官府都能用上这项技术了,但因为有无线电报的地方仅限于那些琼海军据点以及他们在沿海地区设置的中转站,其辐射范围相对于大明朝两京十三省的广阔天地当然是严重不足。于是最近一段时间,在大明官场上出现了这样一种奇怪现象:远在千里之外的海南岛,甚至吕宋,如果有必要的话,其讯息可在一天内便能传达到北京城。而其它地方,哪怕是通州这样的近在咫尺之地,也依旧按惯例要好几天才能交流一次——通过信使。
根本不用任何人去呼吁,如此强烈的对比自然而然给了明政府极大的压力。哪怕是那些最颟顸,最不思进取的官僚,也能意识到这其中的巨大差异。因此对于大明朝廷来说,要设法弄到短毛的无线电报技术,难得成为了一件满朝文武全都意见一致,没有任何反对意见的“善政”。
不过在具体怎样获得的方法上,还是有些差别的——有人主张要短毛献出全部技术,这肯定属于到现在还没搞明白状况的。大多数有点头脑的都不做此奢望,指望着能花钱从短毛那里多买几台电报机,将其布置到全国各地也就行了。只是当他们找到陈涛,表达了上述愿望之后,才发现这事儿没这么简单。
——光有电报机,没有相应的操作人员也是白搭,而所谓“操作人员”可不仅仅只承担一项日常收发报任务,诸如电力供应,日常保养,后续维修等工作也少不了的——有些工作在琼海军中都需要“真短毛”亲自来干。想要培养出一批能取而代之的明朝技师来,就算琼海军方面愿意毫不藏私的全力栽培,没个若干年功夫也甭指望能成才。
另一方面,委员会虽然同意向大明朝开放这项技术,其目标可不是为了赚取几个卖电报机的钱。肯定要用来换取一些政治筹码的,至于具体要换些什么,则要通过谈判来决定——代表团正是为此而来。
故而此刻周延儒他们主动提到此事,却正中林汉龙的下怀——他领导的那支工程队在琼海军中正是专门负责此类“高科技”项目的施工与维护,从水电站到电报站,全是他的业务范围,当即便侃侃而谈起来,只一会儿工夫便吹得在座那些明朝高官个个都晕头转向——林汉龙可不是那种只会闷头做活的工程狗,他以前就经常在外面跑项目,嘴皮子本就能说会道的。穿越之后也不是整天躲在绿区不见外人,搞施工经常要跟明朝本地人打交道的,上到富商下到老农都接触过。这回碰到的官儿虽然大了些,但只要是在他擅长的工程技术范畴内,大明首辅周延儒和一个琼州府寻常乡绅也没啥两样——反正都是一窍不通。
第六百六十一章 画楼
当然林汉龙这一通吹嘘也并非完全都是忽悠,至少周延儒等人都觉得自己听懂了不少,对于那“无线电报”感觉倒不是那么神秘了——本来么,科学史上很多重大发明,其基本原理都不复杂,原子弹也不过只是利用了一下链式反应么。
“林先生说的透彻,今日方知数术之妙,原来仅仅利用‘开启’和‘关闭’两种状态就能玩出那么多花样来……真不知道当初是何等经天纬地之才,方能造出此等奇物。”
周延儒状元出身,头脑是绝对好使的,在略略听林汉龙讲解了一下二进制的基本原理后,便感觉自己已经掌握到了其中窍要。至于从明白原理到真正搞出能够实用的东西,这中间的道路有多漫长,这些毕生钻研四书五经的明朝文化人就懒得去关心了,反正都是些匠人之学,称不上大道的。
——当然嘴上肯定不会当面说,这帮短毛恰恰是把匠人之学玩出了花儿的典型。周延儒倒也没自大到觉得听了些原理就能自行搞出实物,而且林汉龙这一番颇为坦率的解说,至少表明短毛完全没有要对这项技术保密的意思,那直接花钱购买成品和服务肯定是最高效,最有利的方式。
如果换了个纯粹的工程人员过来,比如徐慧这种,没准儿便顺着周延儒的客套话大谈特谈技术方面了。但林汉龙却并非如此,他深知这帮官老爷最多嘴上敷衍一下,心底下对于技术流其实是不感兴趣的——现代社会中大多数官僚也是如此。所以多年来拉项目的经验让他只是在技术方面略略提了一下,使对面不至于完全听天书,接下来便主要是一些很实际的内容了——需要设立多少中转站,每个站点平均要花多少钱,要安排培训多少工作人员……都是在座这些明朝官员能听懂,也在其职权范围之内的事情。当然真正经办肯定不需要这些大老爷出手,但他们作为上官,现在很多话提前说清楚了,以后具体干起来就要轻松得多——真要接下这个项目,肯定还是林汉龙本人负责。
林汉龙这边被一群老爷们拉着“谈正事”,那头永康候爷徐应垣便只能跟郭逸闲聊天了,徐应垣本人年纪颇大了,而且总要在这些未来女婿辈面前保持点长辈架子,所以更多是由他的儿子徐锡登出面交流。虽说彼此之间存在着足足三百多年的代沟,但总算大家都还是年轻人,还是能找到一些共同语言的。
和所有的男孩子一样,小侯爷徐锡登最感兴趣的也是战争,尤其琼海军自崛起以来还从未打过败仗,其惊人战绩早已传遍天下。这帮武勋子弟平时谈论起来,自然都是无比羡慕的。此时有机会跟个真正短毛交流,虽然郭逸自谦说他其实也没怎么上过战场,在琼海军团队中属于标准的文职人员,但徐锡登依然与其谈的兴味盎然——郭逸好歹也是个管理委员,没亲自上过战场,各种战报范例却都是门清的。何况当年短毛起家的第一战:以百余人大败琼州府进剿的五千精兵,这场战斗他却是参与过的,也不算完全没有实战经验。
两人交谈了几句,话题终究还是转到了当前最热的辽东战事上。徐锡登也看了那份电报,此时便拿着那张电报纸问个不停:
“郭大哥,这上面说那东虏酋首下令‘凡能取真髡头颅者,可得四个前程’——这啥意思?”
“嗯,后金——也就是东虏那边的规矩:从最底层包衣奴才到地位最高的贝勒级别,总共是被划分为二十四个前程。他们内部立有大功的,通常只是奖励半个前程。也就是说谁要能取得我们的脑袋,一次性就可连升八级——咱们这些‘真髡’的脑袋可值钱得很呢。所以不得不小心提防一些。”
郭逸笑吟吟指着自己脑门道,他在团队里一向做的培训工作,对于和明朝年轻人打交道颇有心得,很快便消除了与徐锡登之间的隔阂感。之后徐锡登又询问起有关“庞军师”和“解军门”以及“肖军门”等人的情况,显然这几位在明朝市井间的声望相对比较高。郭逸心中虽然有些酸意,却也一一耐心作答。
……
花厅中其它地方也都是差不多的景象,这是明朝上层阶级首次与琼海军这支奇异力量的大规模接触——陈涛虽然在北京城混了一年多,却由于他个人的能力以及兴趣问题,更多只是作为一个参观者,只与一些特定人群交往,而并没有真正打开与明帝国高层的交流局面。
而这次来到北京的相亲团,虽然很大程度上也是抱着旅游的心态而来,但终究因为其人数众多,而且各方面的人才都有,他们的言谈举止,以及对大明王朝的态度,很自然便被看作了是代表整个琼海军的。
当然了,有能谈得来的,也有交流不下去的。毕竟彼此之间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