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天庭》第95章


黄中嘴角抽了抽。面对这种人他也没了好办法。
本来中书的四位大佬都三位同意此项政策,可就是因为刘光世的胡搅蛮缠,不要面皮硬是将此事拖了下来。导致四人一直在争吵,最后不欢而散。
“…”
宋朝随着皇权相比之前的进一步加强,已经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大家族存在了。
门阀制度,始于两汉,兴盛于两晋。到了隋朝至唐初,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大量寒门弟子通过考试进入士族阶层,加上皇室中央集权的加强,当政者巩固国家政权,大力打击门阀士族,门阀政治日益衰落。
与皇权温和的逐步消解门阀政治相比,唐末黄巢起义算是给门阀制度敲响最后的丧钟,加上后来的五代十国将近100年战乱,所有的门阀家族都被破坏殆尽,幸存的也不过富家翁而已,在政治上已经没有任何影响力。高门大姓彻底被地主士绅所取代。
因此在宋朝建立之后,随着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皇帝也不会再允许任何具有政治影响力的家族存在。
有宋一代的名相名臣,如寇准、包拯、欧阳修、王安石、苏轼,乃至奸臣权臣蔡京、王黼等都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中央的。地方上会有富户,但是绝没有强势的家族,就像水浒传里柴大官人,官府分分钟就可以抓去下狱。
当然,华夏自古以来便是以家族的形式抱团取暖。这种制度只能说是没有隋唐时那么兴盛了。并不是彻底灭亡。
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家族制度深入人心,大家平时有什么富贵时。第一念想也是拉着家人亲戚们一起。导致士族及地方豪族们还是有着生存的土壤。只是不似原来那么嚣张。
“…”
临安,钱氏家族大殿中。
众多族老围聚一堂,正在讨论着当今城中流传着的流言。
“家主,此乃天赐良机。或许是我钱家重新崛起的机会呀。”
一白发苍苍的老翁对着坐在主位的中年人说道。
“是呀,家主。咱们钱家这代好不容易出了一个人才。上天注定我族要大兴呀。”
另外一人附和道。
这便是南宋留存的比较大的家族之一了。钱氏家族,宋朝的开国大将………钱守俊的家族,后代出了几位皇后。算得上是南宋的大家族了。
此刻,他们正在商讨着从皇宫内流传出来的所谓谣言。想要借此更进一步。
“此事对我钱家是有着好处。不过战场凶险,我钱家虽然是军功传家,但此时早已将变更为书香家族。咱们还会有机会立功吗。”
坐在首位的家主叹气道。他虽然对此事也十分上心,但却对自家家族后辈十分的不放心。生怕立功不成,反而将小命丢了。
“家主。咱们族中后辈缺乏历练。此事不管如何,只要想办法混到太子身边,至少安全是能够保证的。去军中历练一圈对他们将来以及对钱家的未来会有着很大的好处。”
白发老翁继续苦口婆心劝诫道。他始终认为只要参与了那便有着机会。
“是呀。家主。这可是跟在太子身边呀。只要咱们钱家能在太子心中留下一点点印象。不管如何,将来的机会肯定会比其他人大的。”
那老翁说完,见钱家主还是毫无反应。忍不住爆猛料道:
“况且,所有家族都去了。就咱们钱家没去…”
剩下的话老翁没有说出来。但足以引得众人色变了。
万一这是太子选拔将来能臣的一个考验呢,万一那么多家族都去了,就钱家畏缩不前会不会导致在将来留下什么印象。
想到这里,众人都不禁感到恐惧,他们之前想要留下的印象可不是这种印象呀。搞不好会死人的。
“那咱们便先在族中公布,如果有愿意参军的族人们咱们也不阻拦。”
钱家主终于下定了决心。不过他还是保留着意见,并没有强制性要求族中后辈参加。
钱家主不知的是。便是犹豫他的谨慎。却让自家的竞争对手们在将来比钱氏发展的更快更好。
呼延家族。
“恢复咱们先祖荣光的机会到了。咱们呼延家族,作为武将家族。此战你们必定要奋勇争先。保家卫国。”
呼延家族的广场中,呼延家主正在声嘶力竭的呼喊道。
柴氏家族。
“此次朝廷即将下令召集各大家族贡献粮草物资,可换取在军中的地位及功劳。咱们柴氏富甲天下,一定要在这其中谋取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及功劳。”
京都一平民家。
“孩子,你要记住。你爹是被金人杀害的,你爷爷是被金人杀害的,你的哥哥姐姐们也都是被金人杀害的。他们用他们的命换来了咱们娘俩的命。现在,娘告诉你。我已经将家中食物全部贡献给朝廷,给你换来了一个从军的机会。你一定要为国争光,多多杀金人,祭奠他们的在天之灵。”
一老妇左手拉着自家孩儿的手道,语气淡淡,可说出的话却十分坚定。
“孩儿知道。”
一虎背熊腰的汉子连忙跪下道。
“那便好,那便好。”
老妇高兴道。话语突然变得十分空灵,似是放下了什么。
趁着那大汉跪下低头的瞬间,放在背后的右手拿出了一把剪刀对着大汉说道:
“孩儿,你要记住,你娘也是被金人杀害的。”
话必,剪刀以被老夫人用尽全身力气插入了胸膛。
大汉觉察不对时,抬头只见老母亲嘴角溢血。笑容满面的对着他说道:
“孩子,不要怪娘。早在你爹和你的兄弟姐妹们被金人杀死时。娘便早已经不想活了。只是当时你还小。为娘实在放心不下你。便苟活了那么长时间。现在,你已经长大了,有能力报仇了。娘只希望你将来多杀几个金狗,为你的家人报仇。”
大汉不语,只是流泪。八尺高的壮汉犹如一个孩子般眼泪不停的往下掉。
老夫人见状,用尽全身力气对着大汉说出了此生的最后一句话:
“孩子,你小时候,娘亲时常逼你练武,你怨不怨,怨不怨为娘。”
“孩儿不怨,孩儿不怨呀。”
大汉终于忍不住痛哭出声,抬起头看向老母时,却见老母早已在笑容中闭上了双目。
………………………
千千万万受尽金人压迫杀害的贫民家族中不断的上演着类似的场景,无数的大宋英雄好汉们背着刀枪走入了军营。
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
这大宋的血已经留的够多,沉寂的也太久了。
第一百一十二章:发断永不生
就连高宗和徐妄也没有想到。这个政策会以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速度轰传天下。两个始作俑者高兴的同时,也都不禁有些忐忑。这可是压上了南宋国运的一战呀。
要说之前还可以找理由不打这仗。但现在如果想要不打,估计老百姓们就要联合起来打他们南宋了。
高宗的暗探们不停的将民间消息以及官员,士族,地方豪族的消息传入皇宫。高宗越看越是惊怒。虽说他已经被金国吓破了胆,但他始终是守护着南宋人民的皇帝。民间请战情绪之胜,民间底层之怨气。让高宗情绪越来越盛。
终于,在高宗密探查到了大汉及大汉母亲之事后。情绪突然爆发。下令道:
“尽起全国之兵,朕要御驾亲征。”
事情是这样的,大汉母亲自杀后。本来算是走的安详,只是留下大汉孤身一人。老人家又不是病死,而是被剪刀杀死。
官差们自然觉得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妇人家有余粮,儿子已长大,孔武有力,生活算得上是美满。肯定不会有什么想不开的事情咯。正常思维一走之下,便排除了老夫人自杀的理由。
那如果不是自杀,当时的老夫人家里只有她和她的儿子。排除自杀之后,那便只能是他杀了,那汉子生的人高马大,孔武有力。在这贫民区根本没人能够在他的身边取了老夫人的命。
再加上官差们在这周围一打听,老夫人时常棍棒之下逼大汉练武。似乎母子之间关系并不是很好。
两相对比,一经调查之后。便觉得老夫人肯定是被大汉恼羞成怒下杀死的。大汉虽然生的人高马大,但最亲近的人突然当着他的面逝世,精神受到了冲击,再加上不善言辞,便这么被官差定下了杀母的大罪。
此时的南宋虽然不是如同大汉那般以孝治国,但这孝悌之道已经在儒家的宣传下深入人心。在遇?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