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回楚霸王复取外黄
不说汉王复取荥阳,韩信屯兵赵地。且说霸王离成皋,一日到彭城,不意王陵围彭城十余日,密差人探听前路消息,闻霸王已离成皋,王陵乘机即退兵,从北路投荥阳僻路而回,霸王乃安抚宫眷,筵宴群臣。忽人报彭越下梁十七城,屯兵外黄,抢掳居民,郡县望风归降,大梁地方,因而作乱。霸王曰:“朕前日屯兵荥阳,被彭越绝楚粮道,至今痛恨于心。今又侵扰梁地,堪恨外黄守令,不能据守城池,遂尔降越。前荥阳纪信、周苛、枞公抗义守城,宁死不屈,何朕躬所养诸吏,无一人为朕守节者?朕若复取外黄,决尽将一城之人屠之,以雪此恨!”项伯、钟离昧谏曰:“陛下久征在外,有劳圣体,不若且遣龙将军统兵代陛下东行,陛下暂屯兵休息,料彭越一勇之夫,亦不足以成大事。”霸王曰:“不然!英布助汉作乱,韩信下齐甚急,彭越大扰梁地,尤为切近。见今田广屡次求救,朕欲差龙且救齐,以安唇齿。彭越作乱,非朕不足以剿灭此贼。”遂整点三军,次日起行。
却说彭越差人探听霸王人马从那路来,以何人为前驱,务要哨探停当回报。去人数日回说道:“霸王径趋东路而来,临近郡县,已开城复降,止有外黄六郡县,尚闭城相拒。将军急遣兵迎敌,前驱并无先锋,止是霸王亲统大兵杀将来,人马浩大,势不可敌。”彭越闻说,急召栾布等众人相议曰:“项王亲来,其锋不可当,不若北走谷城,复取昌邑,待楚兵去,而复夺梁地,此为上策。如力孤恐不能胜,专属意于汉,合兵拒楚,此为中策。若恃武勇,与楚交战而决雌雄,倘一破而入,孤城恐不能固守,为楚所破,此为下策。”彭越曰:“据汝等所议,不若北走谷城为上策。仍令副将周菹,外黄令仇明守城,虚立旗帜,四门紧闭,使项王不知吾远遁,我得以尽力取昌邑以为根本。不然,则楚兵挠其后,不惟昌邑不可得,而我兵亦恐罢之不足用也。”栾布曰:“将军所见甚高!尤当乘楚兵未至,今夜轻骑就好出城,勿令临近郡县知之,庶为严密。”仇明曰:“将军远去,得以自便。倘孤城失守,外黄之民,决遭屠戮。”侧边立一小童,挺身而出曰:“此事无忧!倘城破之时,吾往说之,管教项王倒戈而息争,全城而免害也。”彭赵大惊曰:“此子乃何人也?”仇明曰:“此某长子仇叔也,今年一十三岁。母生时,梦太庚入胎,年五岁能侍,七岁读书,过目成诵,人呼为奇童。某每有宾客满坐,遍能酬答,或诗或文,随口成章,不差一字。平日极有胆气,观今日要见霸王,足知其莽壮矣。”彭越谓童子曰:“汝见霸王有何说?”童子附耳曰:“如此如此。”越大喜曰:“尔虽年小,足能救一城百姓,将来福德不可限量矣!”越至晚整点三军齐备,各衔枚出北门,径趋谷城,随到开城投降,复取昌邑旁郡二十余城。共得粟二十余万斛,陆续差人押解荥阳、成皋,接济汉食,汉王得以从容聚兵,军需不至缺乏。
彭越离外黄十余日,项王方到,见城上旗帜严整,四门紧闭,并无一人答话。霸王曰:“且着三军安营,看城内有甚消息?”一连三日,不见动静。项伯曰:“此必彭越不在城内,虚设旗帜,阳为声势。可催三军攻打,看他如何?”霸王曰:“然!”遂下令,着三军加力攻打。金鼓大作,火炮震天。城内百姓目见,一齐哀哭来见令尹仇明曰:“霸王大怒,千里火飞,眼见此城,目下打开,我等百姓,皆是死数。望众大人可怜百姓无辜,遭此锋镝之苦,早早开城归降。若得霸王回心,一城生灵,又得再造也。”周菹、仇明众人计议,四门各插降旗,两边俱设香案,遂开了城,令百姓大呼曰:“我外黄原是楚地,岂敢抗拒天兵?情愿请车驾进城。”霸王闻言,即挥动三军进城,与项伯等计议曰:“外黄围困数日,方始投降,朕将男子年十五以上成壮丁者,逐于城东,尽坑之,以雪此恨。”百姓闻之,均放声嚎哭。有舍人仇叔急止之曰:“尔百姓不必号哭,恐惊动项王,反致其怒,待我亲往说之。”仇叔至楚营请见霸王,巡哨卒报入中军,霸王曰:“着来相见!”只见一幼童,生得眉清目秀,自外从容而来,霸王曰:“汝小儿年未十二三,乃敢不惧军威,而遽来见乎?”童子曰:“臣为陛下之赤子,陛下乃臣之父母,以赤子而见父母,恋恋之怀,犹恐不及;何军威之足畏乎?”霸王大喜曰:“汝小儿不畏军威而来见,欲下说词乎?”童子曰:“臣欲陛下德比成汤,功同舜尧,体天地之心,垂好生之德,四海一家,万邦称庆,岂敢于陛下前摇唇鼓舌为说客耶?”霸王曰:“既汝不下说词,即令大兵扎营,欲将壮丁坑杀于城东,汝来有何话说?”童子曰:“臣闻爱天下者,天下人爱之;恶天下者,天下人恶之;利天下者,天下人利之;害天下者,天下人害之。爱、恶、利、害,皆起于上之人,而下固随之也。昔彭越甲兵一至,强劫百姓,百姓惧其诛戮,不得已而归降,终日翘首仰目,专望大王天兵到来,以解倒悬,如赤子望父母也。今闻陛下欲尽将一城壮丁坑之,前日百姓畏彭越而归降,今日百姓望陛下而解救,陛下又复欲坑之,则百姓将何所归乎?是陛下不爱此百姓矣!不独外黄百姓不蒙陛下之爱,从此大梁以东,尚有许多郡邑,闻陛下坑外黄,则皆闭城坚守,或尽数逃走,天下从此不爱。百姓尽行坑之,谁与陛下守天下乎?”霸王闻童子之言,甚是喜悦,即传旨人马不许毫厘侵扰百姓,尽赦其罪。须臾,周菹、仇明等伏罪朝见,霸王尽赦之。只见一城百姓,欢声满道,深感舍人之德。
霸王在外黄屯人马五日,即起身。彭越所下十七城,复归于楚。霸王悉定梁地,与群臣商议要追赶彭越,钟离昧、季布曰:“彭越乃疮疥之疾,不足为患。见今刘邦复取荥阳,争夺成皋,大司马曹咎恐难固守。陛下当乘势即解成皋之危,克复关东,阻汉兵不得长驱,使韩信遽难救应,陛下可获全胜。若少迟缓,汉王安定根本,恐难图也。”霸王曰:“成皋有曹咎坚守,已分付不可出战,待朕亲往却开城出迎,内外夹攻,汉必走矣。”钟离昧曰:“臣先领一枝人马攻荥阳,陛下亲统大兵救成皋,复取此二处,却远定关东而归彭城,则大事定矣。”霸王曰:“善!”于是差钟离昧领兵一万复取荥阳,自统大兵救成皋不题。
却说汉王军临成皋,先令王陵攻城,曹咎坚守不出。一连三日,并无动静。汉王曰:“此必项王曾分付曹咎坚守成皋,侍他定了梁地却来解围,就与我兵交战。吾闻曹咎乃楚大司马,为人性刚,最不耐事。”急令三军城下百般辱骂,或坐于地下,或赤身而立,又举白纸幡上书曹咎之名,一连毁骂五六日。曹咎闻之,忍耐不住,遂领一万兵开了城门,放下吊桥,冲杀出来。汉军尽弃衣甲,或弃旗鼓,向汜水渡河而走。曹咎忿怒,催动人马,亦渡汜水,方渡一半,只见两岸无数汉兵摇旗呐喊,分头而来,为首四员战将,周勃、周昌、吕马通、灌婴,将楚兵四面围住,杀死一半,截在汜水一半。曹咎左冲右突,不能得出。四将各举兵器来战曹咎,曹咎战未数合,抵当不住,勒马要走,四将围住,如何得脱?到此楚兵已破,前有汉将截住去路,后有汜水,又不能渡,进退两难之地,遂自刎于汜水之上。汉王急鸣金收兵,催人马进城。成皋百姓,见汉王进城,尽皆欢悦。汉王复得成皋,又得楚宝货,遂宴请大小将官。
忽有人报:“英布自陈留会合太守陈同,共领兵三万,与汉取成皋。”
汉王大喜曰:“吾欲复取荥阳,正无人守成皋,今得英布来,正合吾意。”随召英布等入见。英布领陈同入见王,行礼毕,王抚谕曰:“前过陈留,得太守取粮,今又同英布而合兵趋成皋,二君之功,他日当比太常矣!吾复取成皋,正无大将把守,二君此来,适合吾意。”王遂命英布、陈同守成皋,领大兵复取荥阳。未知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六十八回郦食其说齐降汉
第六十八回郦食其说齐降汉
汉王大兵至荥阳,先差王陵探听城内消息,城中虽有官吏守城,而无兵马。闻汉兵临城,守令吴丹召父老曰:“汉王长者,不可失也,吾等当开门投降,不可使动干戈,徒遭锋镝。”众父老曰:“惟命是从。”于是守令吴丹即率诸父老出城迎接汉兵,汉王统大兵进城,安抚
小说推荐
- 后汉演义
- 作者:蔡东藩自序客岁编《前汉演义,就二百一十年间之事迹,撮要演述,而于女宠外戚之祸,独详载无遗,举前辙所以戒后车也。乃者赓续汉事,复及东京,并暨西蜀。而窃按东京,历数与西京略同,而其亡国之厉阶,则亦肇自女宠,成于外戚。或者谓后汉之亡,宦寺方镇实尸之,于女宠外戚似无与焉。岂知木朽则虫生,墙罅则蚁入,不
- 最新章:第192章
- 历史通俗演义--两晋演义 作者:蔡东藩
-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两晋演义 自序《晋书》百三十卷,相传为唐臣房乔等所撰,盖采集晋朝十有八家之制作,及北魏崔鸿所著之《十六国春秋》等书,会而通之,以成此书。独宣武二帝纪,与陆机王羲之传论,出自唐太宗手笔,故概以御撰称之,义在尊王,无足怪也。后书评论《晋书》之得
- 最新章:-两晋演义 作者:蔡东藩-第189章
- 历史通俗演义--民国演义 作者:蔡东藩
-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序 治世有是非,浊世无是非。夫浊世亦曷尝无是非哉?弊在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群言厖杂,无所适从,而是非遂颠倒而不复明。昔孔子作《春秋,孟子距杨墨,笔削谨严,辩论详核,其足以维持世道者,良非浅尠,故后世以圣贤称之。至秦汉以降,专制日甚,文网繁密
- 最新章:-民国演义 作者:蔡东藩-第289章
- 西施艳史演义
- 作品:西施艳史演义 作者:佚名 内容简介 西施虽是个女人,却生得天姿国色,容华绝代,在古往今来美女之中,可算得首屈一指的了。但是西施的容貌固然生得娇艳如花,洁白似玉,一顾倾城,再顾倾国,就是他为国雪耻,舍身报仇的一副义胆刚肠,非但是女界之中无人及得,从古至今,所说的伟男子、烈丈夫,要像她这样为了国耻
- 最新章:第9章
- 穿越之女汉子励志演义
- 简介:秦雨霏的穿越,四个关键词:励志、征伐、养包子、乱后宫她一直以为是她强了人家,然而事实真相却是:她被人吃干抹净还附带了赠品剧情1、师傅哇,您就放心吧,我是不会用这一甲子功力去卖豆腐滴。剧情2、战场,秦雨霏方天画戟所到之处:头断、身裂、血涌。剧情3、我不是来找你要抚养费滴,只是想向你借一滴血!剧情
- 最新章:第312章
- 历史通俗演义--南北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
- 正文 第一回 射蛇首兴王呈预兆 睹龙颜慧妇忌英雄第一回射蛇首兴王呈预兆睹龙颜慧妇忌英雄—世运百年一大变,三十年一小变,变乱是古今常有的事情,就使圣帝明王,善自贻谋,也不能令子子孙孙,万古千秋的太平过去,所以治极必乱,盛极必衰,衰乱已极,复治复盛,好似行星轨道一般,往复循环,周而复始。一半是关系人事,
- 最新章:-南北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第203章
- 历史通俗演义--唐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
- 昔石晋刘昫暨史官张昭远等,纂成唐史二百卷,历述唐朝二百九十年事,后人少之,谓其纪次无法,事实零落,于是宋仁宗庆历年间,复出新编,都二百二十五卷,计十有七年而始成,主其事者为欧阳修宋祁。夫欧宋为北宋名儒,视刘昫张昭远辈,文名较盛,又经十余载之征文考献,凡五代时之未曾刊行者,至此已尽流传,据以参证,应得
- 最新章:-唐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第206章
- 历史通俗演义--清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
-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自序 革命功成,私史杂出,排斥清廷无遗力;甚且摭拾宫阃事,横肆讥议,识者喟焉。夫使清室而果无失德也,则垂至亿万斯年可矣,何至鄂军一起,清社即墟?然苟如近时之燕书郢说,则罪且浮于秦政隋炀,秦隋不数载即亡,宁于满清而独水命,顾传至二百数十年之久
- 最新章:-清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第194章
- 历史通俗演义--明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
- 自序 有明一代之事实,见诸官史及私乘者,以《明史《明通鉴》及《明史纪事本末》为最详《明史《明通鉴,官史也《明史纪事本末,私乘也。尝考《明史》凡三百三十二卷《明通鉴纲目》凡二十卷《明史纪事本末》凡八十卷,每部辑录,多则数千百万言。少亦不下百万言,非穷数年之目力,不能举此三书而遍阅之 况乎稗乘杂出,代有
- 最新章:-明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第17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