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缘》第153章


我们不妨从另一个侧面来说明红楼梦小说本意的思想性。红楼梦在早期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时,传播是极快的,程伟元在程甲本问世时写的序言中就说:〃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可谓不胫而走者矣〃。可见红楼梦在当时是有一定影响力的。据说一些宗室子弟已经看出里面有涉及宫廷的〃碍语〃……当然是经过处理的碍语,看出〃一声二歌,一手二牒〃的隐意,将书传给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不愧是一代明君,深知其中的厉害关系………禁是禁不得,只能引火烧身,既然是藏头去尾,没有一点明确的语言攻击皇上,也就只好因势利导了,看后只说〃明珠家事而已〃。红楼梦经过了作者的掩饰描写,写的真真假假,只有大意,没有具体的明指,就象骂人一样,既然没提名你最好不应,这正是乾隆皇帝的聪明之处。另一位能体会到红楼梦本意,同时又能替皇上着想的人物就是高鹗老先生了。他与程伟元一起对书进行了大量的删改并续补了红楼梦,并于乾隆五十六年将书印行问世。关于后四十回的伪作问题已经明确,我们不再多说。高老先生是借红楼梦的真真假假而进行偷梁换柱的,是借着前面的假而进一步的假下去,以达到削落原书的锋芒,替皇上歌功颂德的目的。在乾隆末期,宠臣和⌒械暮炻ッ纬噬希』实墼亩恢H欢牡脑偾擅睿街炙枷胄圆煌亩魇怯涝段薹ㄏ谓釉谝黄鸬模馐呛笕撕苋菀卓雌频摹8唣什⒎强床怀鍪橹幸南咚鳎魑桓鲂檎哂Ω帽榷潦檎哐芯康母赋埂8唣识允榈拇鄹氖刮颐谴臃疵娓芾斫獠苎┣墼谋疽狻<热缓笏氖厥俏弊鳎椅弊骰共簧伲遣苎┣鄣暮炻ッ尉陀Ω弥挥星鞍氩俊?br /> 半部红楼梦更能让我们认识到作者的用心,也正是作者的用心,造成了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的结果就是半部红楼梦,红楼梦也正是因为半部而显得更美、更真。
附录二十二:大观园在南京不在北京
大观园在南京不在北京 Anonymous 于 2005…04…27 发表在 百家争鸣
大观园是虚构还是实有?笔认为是实有不是虚构。而且无论是实有还是虚构;大观园都只能在南京而不是在北京。因为修建大观园的目的是为了迎接元春的省亲;而元春省亲只能发生在曹家被抄家前;不可能发生在抄家之后。曹家被抄家前;一直住在南京;被抄家后;才迁居北京;这有史料可查。写的是石头城发生的故事;更是明喻书中记述的是金陵(南京)十二位女子的传奇故事。作者书中说的〃都中〃;不一定是指北京。因为;南京是六朝古都;更是明朝的〃京都〃。何况;贾元春省亲如在北京就没有必要建大观园;她回娘家很方便;由娘家回宫中也很方便;用不着兴师动众建那么大的省亲别墅。俺有一文专论元春省亲;题目是;现转发如下:贾元春是十二钗中的重要人物,其判词中有〃二十年来辩是非,榴花开处照宫帷。〃一句,说明其在宫中生活约有二十多年。红楼梦后四十回写元妃去世时是43岁。元春省亲时,宝玉年龄约为13岁,距元春去世仅三年左右,可知元春比宝玉大27岁左右,与王夫人年龄相当,不可能是王夫人女儿。《金玉缘》中吴渊妃(对应元妃)是权太君(对应贾母)的女儿,是麒麟(对应宝玉)的姑母,比较可信。再看史料,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曹寅于八月初四有一奏折:〃。。。。。。,今年正月太监梁九功传旨,著臣妻于八月上船奉女北上,。。。。。窃思王子婚礼,已蒙恩命尚之杰备办,。。。。。。。〃,同年十二月初五,曹寅又有一折:〃前月二十六日,王子已经迎娶福金过门,上赖皇恩,诸事平顺,并无缺误。。。。。。。〃可知,曹寅有一女叫曹福金的嫁给了王子,曹家由此而成为皇亲国戚,此王子就是后来的平郡王,曹福金就是后来的王妃曹佳氏。曹福金既然是曹寅之女,当然是曹雪芹的姑母。因此,所谓的贾贵妃其实就是指曹王妃,平郡王是雍正初年封王,对曹家而言,是真正意义上成为王候之家,(不再是包衣身份),故是很大的喜事,而曹王妃的省亲是一种很大的荣耀,故曹雪芹会在书中留下重重的一笔。本人已考证雪芹生于北京(见《曹雪芹出生于北京》一文 ),5岁左右随父母到南京,我觉得曹雪芹幼时得其姑母曹福金亲教的可能性很大,(这是脂批中说确有其事的原因所在),因为曹雪芹在北京时,肯定会去见他的姑母,四五岁的小孩最是可爱,其姑母教其认字完全在情理之中。书中元春省亲时,特地要见宝玉,检查宝玉的诗文,给宝玉很多关爱,很可能是实录不是虚构。因此,我认为贾元妃的原型是曹福金,是曹寅之妻李氏(贾母原型)的亲生女儿。红楼梦中贾母,贾政,王夫人,贾宝玉等,均能找到对应的对象,说明书中的故事既有虚构,也有实录,同时也说明《金玉缘》正是《风月宝鉴》的底本,红楼梦后四十回确是由〈风月宝鉴〉改写而成。
红楼梦后四十回中,写元春去世是在甲寅年十二月,甲寅年应是雍正十二年(1734年),书中写明元春去世时年龄为43岁,则上推43年1691年是元春的生年,史料中曹寅之女曹福金出嫁是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从1706年进宫到1734年去世;曹福金在宫中生活共有28年;这与元春判词恰能相合。有人认为;〃二十年来辨是非〃这句判词是指元春只活了二十岁;这肯定是误判。因为初生的婴儿是谈不上〃辨是非〃的;这句判词只能是指元春在宫中生活了二十多年。而如果曹福金是元春的原型,那么,曹福金出嫁时年龄正好是16岁(虚岁),这正是当时女子出嫁的最佳年龄(何况曹福金是嫁给王子,年龄当然不会太大),这说明后四十回中记述的故事有实录的一面。特别要指出的是,写元春去世,不仅写出年,月,还写出日期和时辰,并指明〃已交卯年寅月〃,说明作者有意要在书中为曹王妃的忌日作传,元春判词中有〃虎兔相逢大梦归〃一句,暗示元春死于寅年与卯年之交,说明后四十回确实是曹雪芹原作。而如果元春的身世是实录,那么,红楼梦故事中实录的事就有很多很多。过去批评自叙说的人均以史料中无曹贵妃的记载作为批评的证据,现在当我们知道贾元妃就是指曹王妃,则曹王妃于雍正二年封为王妃后回南京省亲不仅有可能,而且属必然,大观园的修建也就势在必行,故大观园也不是虚构,在大观园中发生的故事也不会全是虚构,对红楼梦我们就有了新的视角,可以有新的有价值的评论,彻底摆脱以往的困惑与混乱。
曹家的西园很有名,在史料中也可以查到修西园的记载。笔者认为,大观园就是在西园基础上进行的扩建。大观园中成立的诗社,可能确有其事,像曹家这样的家庭,以及当时女子尚诗的风气,出现以家庭为特征的诗社很正常,十二钗基本上都是诗社中人,曹雪芹晚年回忆往事,对诗社的活动当然会重笔描写,何况正如脂批所说〃雪芹著此书也有传诗之意〃。因此笔者认为,不仅大观园不是虚构,大观园中的诗社活动也不是虚构。脂批中说风姐确有其人,确有其事。可能诗社的活动确曾得到过风姐的支持和帮助。
从脂批来看,脂砚当年曾在西园居住。在早期石头记抄本中,元春省亲时曾到妙玉庵中题字(其实是为了探视妙玉)。妙玉到贾府〃带发修行〃,很可能是元春的安排。在元春省亲这一回,脂砚有几处提到〃作书人将批书人哭坏了〃,说明脂砚与元春(曹福金)在过去有交往。对脂砚的身世,笔者曾作过考证。脂砚之父何焯与皇室关系密切。同是江南人,脂砚在北京时与曹福金有交往完全可能。请看第十八回中写元春省亲时的两条脂批:当日这贾妃未入宫时,自幼亦系贾母教养。后来添了宝玉,贾妃乃长姊,宝玉为弱弟,贾妃之心上念母年将迈,始得此弟,是以怜爱宝玉,与诸弟待之不同。且同随贾母,刻未离。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庚辰侧批:批书人领过此教,故批至此竟放声大哭,俺先姊仙逝太早,不然余何得为废人耶?】。。。。。。。。
贾政又启:〃园中所有亭台轩馆,皆系宝玉所题;如果有一二稍可寓目者,请别赐名为幸。〃元妃听了宝玉能题,便含笑说:〃果进益了。〃贾政退出。贾妃见宝、林二人亦发比别姊妹?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