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政大臣传之昭德将军》第430章


小心孤王罢免了你!”
天草时秀闻言,忙笑嘻嘻的回头,跪倒在地,叩拜之后抬头说道,“属下是哄王上开心么,其实王上不用明问,这不,一个问题没有,首相心里怎么想,王上也一清二楚,而且还能借他平定这次争斗,王上才是驭人高手,吾等皆小卒,供王上棋盘行乐而已。”孟昭德哼了一声后笑道,“你个滑头,孤王阅人无数,怎么就看不出你来,孤王问你,你明明和宪杰交好,突然跑来见我,要帮助世子,是何道理?你可知道,孤王不说穿你的功劳,日后世子地位稳固,可也不会行赏与你啊。”天草时秀搔搔头道,“王上,您纵览全局,属下一点微末伎俩,您早就看穿了,如今所有人各自投靠门派,其实都在您眼里,属下不凑那个热闹,当初和二公子相好,是因为年少轻狂,自以为得计,现在属下虚度几年光阴,早就长了见识,现在心悦臣服,一心就跟随王上,不敢再有非分之想,请王上明察。”
孟昭德满意的点了点头道,“嗯,算是得体,姑且饶过你吧。你且回去知会右督察府,所有人只要看到首相奏折,跟风言事,孤王自有主张。”天草时秀忙道得令退下。离开王城后,天草时秀马不停蹄,赶回家里,直奔大卧房兄弟天草时人所在,两兄弟一见面,天草时秀就乐得说道,“好啊,兄弟,果然还是你高明过哥哥,你让我兵行险招,去和大王坦白,现在咱们全家无事,而且大王委以重任,我右督察府将在此番事件中冲锋陷阵,一旦立功,少不得风光无限啊!”
天草时人靠在软榻上,由侍女给捶着腿,待天草时秀把王城内所有事情详细叙述一遍后,他才慢慢开口道,“如此还算顺利,都在预料当中,哥哥,你一定记住,二公子本来就目中无人,除非用得上,不然视文臣如草芥,兄长多年和他联络,寸功未立,根本不受重视,现在加上以心崇伝为二公子出谋划策,他虽然也是文弱,可奇谋之名天下人人皆知,二公子肯定倚重,日后二公子夺位,兄长得不到什么好处,现在弟弟揣测,不论王上处置何人,都绝不会影响到世子地位,虽暂不放权,可心中已定,所以兄长必须紧随王上左右,看似支持王上,心中坦荡,实际变向投靠世子,虽然世子不知你的功劳,可王上知道,这托孤之际,少不得兄长的好处,你明白了么?”天草时秀哈哈笑道,“明白!明白!我这兄弟啊,真正才是天下第一聪明人,阿倍秀明被迫出手,我躲在后面推波助澜,功劳有我的,怨恨都给他背,大公子虽不识我,王上却能记住我的功劳,这是一箭几雕啊,为兄都算不过来了,哈哈哈!”
天草时人又道,“但也不可得意忘形,兄长欲兴本家,弟才出此下策,实际应该两不相帮,告假躲避才是!哎。。。如今硬出手,兄长一定要记住一点,虽然成功之后,必有一份功劳记在兄长头上,但打断骨头连着筋,二公子失势也绝不会有性命之忧,世子仁厚,王上归西之日,他必召回二公子,那时若乘机报复,兄长这般先投后反,只怕他第一个找你算账。”天草时秀笑笑道,“弟弟放心,其一,就算二公子回来,世子也绝不会给他兵权,没有兵权,我何惧之,其二,我虽有过于二公子,但此事非我一人之力,首当其冲还有阿倍秀明,不论先后动我,只要我有难,他们也肯定唇亡齿寒,所以届时会尽力保我,或者齐心对付二公子,不需我出手的,二公子就算能被世子召回,也长久不了,试问天下间,除了我兄弟,谁还能和阿倍秀明斗智短长啊?”
天草时人疲乏得很,说一会话就无精打采,见兄长其意已决,只好不再劝了,而且箭已射出,再劝无用,就闭上双眼,无言送客,天草时秀见状,起身关照侍女几句,无外乎小心伺候什么的,便匆匆离去,直奔右督察府班房,去召集部下,准备呼应阿倍秀明,打倒孟宪杰。谁料想,阿倍秀明葫芦里不知道卖的什么药,和孟昭德达成共识之后,竟然毫无动静,这一拖就拖了将近一个月,直到7月份,方才在王城大起(大起就是所有官员全部上殿,每十日一次,小起则是两府八省,正副部堂和平级官员等上殿,三日一次)的时候,递上了一份奏折。
孟昭德待侍女呈上奏折后,将之接过来,在手里颠了颠,打了个哈欠后,并没有展开御览,而是扔到了面前的龙虎绣金书案上,背靠鎏金椅,懒洋洋的看着众臣,待他们各个诧异,大气都不敢喘之后,才略带讽刺的说道,“好啊,都富贵了,十年时间啊,十年前诸位和孤王都不敢擅离军营,每日甲胄不离身,虎视天下,准备面对一切叛乱,方才十年,征讨东北,出兵四国,平定大阪,收复关东,是不是把你们的脾气也都杀的灭掉了,现在看看吧,一个个衣着华丽,腰生赘肉,带兵打仗么,哼哼哼,只怕都不行了吧!别忘了,九州还有叛逆,十年不曾来朝呢!”说到这,孟昭德长长叹了口气,缓缓站起身来,用手指了指书案上的奏折,点将道,“辉政今日方返,就代劳一下吧,给大家念念首相的奏折。”
浅井辉政一愣,不敢答应,忙转头去瞧阿倍秀明,阿倍秀明冲他点了点头,他才鞠躬领旨,小步走到台阶之下,待侍女呈送奏折在手,方才展开读道,“臣中书执笔大臣阿倍秀明倡征九州建议书:启禀吾主兴庆王千岁殿下,今世间太平,百姓安乐,国家富足,论政道,再无可以复加者也,浩瀚汪洋,碧波连天,帝国天堑,神鬼难渡,带甲十万,皆百战精锐,论兵道,此战无不胜者也,然九州宵小,冥顽不灵,百年来偏安一隅,对抗朝廷法度,擅自增兵,筑城,任免官员,一不上贡,二不来朝,名为天皇仆从,实则裂土自封,既大逆不道,则不得不伐之,臣请王驾千岁,点天下雄兵,不日进发九州,枭首叛逆,解放劳苦民众,重划州县,安置官吏,一统日本三岛,自南往北,无不于幕府之旗帜下,开创大一统盛世!”
一席话说得慷慨激昂,掷地有声,所有大臣皆频频点头,一时间热血沸腾,好似千军万马重又复来一般,孟昭德待浅井辉政读罢,一拍龙书案道,“好!好一个大一统盛世!日本百年战乱,当此终结!孤王意御驾亲征,巡视九州,亲自枭首顽佞贼人!”话音刚落,孟宪杰从队列中闪了出来,拱手抱拳,大声说道,“何劳父王亲征!恳请父王降旨,许儿臣望海军和靠山军两支人马,儿臣自出石门,从北向南扫荡叛逆,愿立军令状,三月不胜,提头来见!”一向支持二公子孟宪杰的大臣闻言,忙低声附和,只有首领山下政文和以心崇伝不敢开口,偷眼观瞧孟昭德。
孟昭德果然脸上有异,亲子效忠之言在他看来忌讳非常,心中一阵堵闷,方要发火,支持孟宪文的藤堂高虎便出班鞠躬道,“王上,臣有一言,愿说与二公子听。”孟宪杰立时恼怒,大喝道,“臣子无礼!吾乃父王亲封岐阜县侯,你不当尊称我一声侯爷,也当称我戍部大人,怎可轻言堂下身份,实在藐视朝廷,恳请父王制裁!”孟昭德却并不恼火,他慢悠悠的说道,“高虎乃是国公,你乃县侯,孰轻孰重,孰高孰低?孤王尚在,你怎可轻言臣子无礼,高虎乃是哪一家的谋臣啊?”
孟宪杰闻言一愣,心中发凉,这般紧要关头,父亲竟然帮着外人训斥自己,虽然自己只是县侯,可毕竟一脉后嗣,怎么也可大过一个外样国公,父亲藐蔑自己的权威,岂不是偏帮大哥!正此时,山下政文赶紧出班答道,“王上,岐阜侯年少轻狂,不识朝堂礼法,乃臣下教导无方,恳请王上责罚。”大包大揽,要为孟宪杰避祸,孟昭德嗯了一声,开口道,“政文不必如此,孤王讲讲,并未要降罪谁人,就让高虎先说吧。此事一会再论。”山下政文和孟宪杰只好行礼回班,藤堂高虎于是说道,“王上,臣以为,二公子领兵大有不妥,其一,收复九州,乃平定天下最后一战,王驾当亲力亲为,安抚百姓,结束乱世,二公子虽为王室血脉,然只为县侯,领戍部差事,若然出兵,于身份不合,其二,二公子统领戍部,镇守京师,近卫军更有浅井大人督导,环环相扣,方保京师安全,岂可远征,且七军分立,各有都督领事,若二公子统制二军,则两军都督何以自处?其三,王上虽久于国事,然身体硬朗,气若壮年,不当择事于旁人分忧,且就算一时不得空当,也可命征夷大将军领兵,征夷大将军署理右府,统天下兵马,抽调两军随行,由二位都督从旁辅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