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不咳嗽》第822章


金国的首都在黑龙江省阿城市白城子一带,距离中原真能称之为不远万里,这要是回首都开一次会,来回估计得走一年,道路还不太好走。再赶上岁数大点的人,这一次会议估计就得成为人生中的最后一会,回都回不来了,太不利于长治久安。
金国的第四任皇帝完颜亮决定仿照宋朝和辽国,再弄一个首都。选来选去、权衡来权衡去,觉得还是燕京这块地方比较合适。这里离原来的首都不算太远,距离中原也比较近,两头都合适。于是就把这里定为了新首都,调集了近百万民工,只用不到三年就建好了。自此,原来的首都就叫做上京会宁府,新建的首都则叫做中都大兴府,也就是后世北京这嘎达。
后来金国又学习被它干掉的辽国,也弄了五个首都,分别是北京大定府(这个北京不是后世的北京,而是北方京都的意思,大概位置在内蒙古巴林左旗境内);东京辽阳府;南京开封府;西京大同府。中都大兴府是正式首都,其它四个京城都是陪都。
原本的上京大定府让这位皇帝给拆了,不光把原来的都城拆了,连皇帝家的祖坟都搬迁了,搬到了中都西边的大房山重新埋葬。看来这位皇帝也是个狠人,为了让金国里那些抱着老家不放的人死了回家的心,踏踏实实的拿中原当家,他真是做到了以身作则。
一提起大房山这个名字,洪涛就更有把握相信此时的中都城和后世的北京城位置比较接近了。房山也是后世北京的一个区,确实也在大兴区的西边,相距不过十多公里,从距离上推算也比较合理。
大兴、房山这两个地名一旦确定了,洪涛就能大致的勾画出中都城到底在北京城的什么位置,它应该在后世北京城的西南角,稍微错开了十公里左右的位置。到底是不是这样,还得到实地去看一看,找一找附近的相关地名和标志物,说不定就能更准确的勾勒出具体方位。就算找不到也没关系,大概差不多就成,洪涛又不是来这里挖祖坟的,差几公里就差几公里,不过就是个念想而已,看一眼就踏实了。
“这就是中都城!?”从天津港出发,在几位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向北又走了三天,一条破破烂烂的城墙终于出现在洪涛的望远镜里,然后他就泄了气了。这座城市完蛋了,大倒是挺大的,可全城基本都是废墟,根本看不到比较完整的高大建筑,就和被拆迁的工地一样。
“总理大人息怒,当年蒙古人来的时候,在这里打了好多天仗,死了不少人,破城之后就一把火把这座城给烧了。城内的居民死的死逃的逃,这些年才慢慢有人回来居住,顺便在城边上种种地。”向导的领头人是个中年汉子,姓是伊尔根觉罗。他的祖上就是金国人,但母系是汉人,还有个汉人名字叫赵安。
“唉,命不好啊,本来想捡个便宜,没想到还得帮别人收拾烂摊子。这要是重建的话,没个三五年估计建筑垃圾都清理不完。”洪涛此时连进城看看的兴趣都没了,他原本打算借着金国中都城的基础,稍微改动改动就弄出一个新城来,没想到计划赶不上变化,如此大的一片废墟,基本没啥利用价值了。不光是没利用价值,要是想在这里建新城,还的先把废墟清理干净,反倒增加了难度。
“大人想在此建城?”赵安有点听明白这位留着短头发却没胡子、穿着奇怪老头的意思了,据说这位是南边大宋朝里的大官,整个直沽寨都是他的手下。这一路上自己还琢磨过,这么个大官没事不在南边享受荣华富贵,干嘛非跑到这种苦寒之地瞎溜达,原来是要来建城的。
“差不多吧。赵安,你说我要是在这里建城,你们是高兴啊还是不乐意?”反正偷奸耍滑的机会没了,洪涛干脆也不着急赶路,下了马慢慢的向前溜达,顺便和这个向导头子聊聊,摸摸他们对新政策的态度。
“大人您说的都是大事儿,像我们这种小民,哪儿懂这么多。”赵安没有正面回答洪涛的问题。
“不懂也得有态度,如果谁都不说意见,那我就会觉得你们都不反对,倒时候真要是开工了,谁再蹦出来说三道四可就晚了,不仅得不到我的认同,搞不好还得成为我的敌人。所以啊,有话还是说在前边的好,不用考虑别人如何想,就说说你自己的想法。没有说对说错的分别,就当随便聊天。”洪涛才不相信这个赵安没想法,他越是不想说自己就越想让他说。
“大人您是个好人,待人和气处事也公道,那我就多句嘴。您在这里建城倒不是坏事,可是最终恐怕没什么人会高兴。”赵安和洪涛一起待了几天,觉得洪涛这个大官挺顺眼的,既然非让说那就说说呗,但这一张嘴就不是好话。
“能说说大家为什么不高兴吗?”洪涛本来就没想听别人夸,他需要听的是意见,不管对不对,多听听没坏处。
“劳役呗!大人您修城肯定要在附近征集青壮,建城又不是件小活儿,好几年都不见得能完工。我听老辈人讲,当初修这座中都城的时候,用了差不多百万人,其中一半是军队,另一半都是百姓。光是从涿郡往这里拉夯土,就用了足足十万人,生生踩出一条大路来。您说这城建好了,大家伙儿又住不进去,白白耽误了自己的收成,搞不好还得死在工地上,谁乐意干啊。不是我给您瞎说,一旦建城这件事宣扬出去,这附近的百姓估计全得逃走。”赵安也没忌讳,怎么想的就怎么说,而且还有理有据,连前朝建城时候的例子都举出来了。
068章不一样的城
“干嘛要去涿郡拉夯土?”洪涛没说赵安说的对不对,先提了一个问题。
“这里的土不合用,要想把城墙弄结实,最近的也得去涿郡弄土。”赵安觉得洪涛太不懂行了,人虽然不错,但来建城有点不合适,语气中不由自主的带上了一点轻视。
“哦,是因为这个啊。如果我不建城墙,是不是就省事多了?”洪涛明白了,这时候的城墙不管外面用不用砖石垒砌,里面也得用上夯土填充。而夯土不是随便找个地方挖就能做的,合算还得挑土质,真是活到老学到老,长见识!不过自己没说要按照这时候的规制来建城,看来这个赵安是误会了。
“不建城墙……那还建什么城,不就是村子嘛。”赵安此时看洪涛的眼神已经不是轻视了,而是和看二傻子一样。自古至今谁建城不建城墙?或者说建城的百分之七十工程量,都在城墙上呢。没城墙的那还叫城?大点的村寨还有个寨墙呢。
“嘿嘿嘿……小赵啊,看来你是没弄明白我建的是座什么样的城,也不知道我建城的目的是什么。正好现在不用赶路,我就和你聊聊。如果你觉得可行,就去和你的街坊邻居多给我宣扬宣扬,让更多的人理解,别一说修城就逃跑。我修的城一不用征召民夫、二没有城墙、三没有苛捐杂税,你说好不好?”既然中都城无法利用,洪涛也就不急于一时了,急也没用。现在闲着也是闲着,一边走一边和这个只认识几个字就敢在当地成为读书人的向导聊了起来。这个人是不是大宋人都得好好讨论讨论,用当时流行的说法,赵安更应该被归为化外之人。
“……我从来没见过您说的这种城,我爹也没见过,我爷爷应该也没见过。”赵安觉得自己好像跟错人了,这位总理大人不光是个废物,还是个傻子。
“等你儿子长大之后,他会说他见过,还会自豪的说他爹就是亲手建造这座城市的人。”洪涛也知道赵安不会相信,别说他这么一个化外之人,就算临安城里的那些大宋朝廷官员也不会相信的。
“我家里只有两个女儿……您要是把我抓走去建城,她们就全得饿死。”赵安现在又给洪涛打上了一个标签,疯子。
“哈哈哈哈……放心吧,我手里有的是人,不会抓任何人来帮我建城的。怎么你不信?好吧,我再和你详细讲讲。你知道大宋吧?它有六十多万军队,其中多一半都是厢兵,厢兵就是老弱残兵和辅助兵的意思。他们不能打仗,只能干些运输、养马之类的活儿。这些兵干的活儿不多,但每年都要让朝廷花很多钱养着他们,而这些钱多一半又让他们的上官给层层贪污了。”洪涛虽然是和这个赵安闲聊,但还真不是瞎说,他确实没打算在当地抓民夫去建城、建工厂,也不打算用雇佣之类的办法,这些词儿大宋内陆的人还听不懂,也不会相信。现在罗有德正在协助皇家海军,用运输船把集结在长江南岸几个地方的厢兵往北方运。这些人就是自己的建设大军,城市和工厂就指望他们了,北方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