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舅子》第725章


崔一叶听闻柳木在华亭临时停留几天,特别放下公务来迎柳木。
“你很闲?”柳木见到崔一叶之后第一句话就伤了崔一叶的心,崔一叶可不是一个会需要人同情的主,很淡然的回答道:“是有点闲,最近也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大地,每天三筐文书对于本公子来说,还能抽出时间来品个茶。”
三筐文书很恐怖了。
柳木尝试过连续处理三筐文书,感觉头都要裂开。
“很吃惊?”崔一叶笑问。
柳木微微的点了点头:“原本以为你很闲,所以会来陪我在华亭走一走,三筐文书很让人头疼。”
柳木正经说话,崔一叶却没打算就此放过柳木,依然是一副云淡风清的神情:“这个就是智商问题了,最近我才学到的新词,从长安医圣馆内传出来的,智商问题。”
崔一叶没直接说柳木智商低,不过意思却是非常的明显。
柳木当然懂什么叫智商问题,干笑两声没再回击,转身介绍身边的人:“这位叫罗密欧,来自地中海的一位贵族,去年年底的时候燕王为他请功进封伯爵。”
崔一叶收起笑容,很是认真的用大唐贵族间的礼节对罗密欧施了一礼。
罗密欧赶紧回礼,虽然他不知道崔一叶是谁,但刚才的对话他听得出来,明显就是相互间的调侃,很显然这位的身份不会低。
罗密欧身边的其他人柳木没介绍,他们还不够资格由柳木来介绍。
唯独罗密欧的老管家柳木提了一句。
对于忠仆,大唐的上层贵族都是非常有好感的,崔一叶立即派人取了一只折扇赠予罗密欧的老管家,上面有他亲笔绘画与提诗。
柳木又对崔一叶说道:“罗密欧代表地中海商团,希望可以采购到十五万匹各色细麻布用为今年的采购量。地中海商团作过计算,地中海沿岸各国每年对高档麻布的需求量大约在一百二十万匹左右。”
“十五万匹。”崔一叶用疑惑的眼神暗中扫了一眼柳木。
若是别人提到十五万匹,崔一叶还会解释一下,柳木能不知道十五万匹麻布算什么。
别说华亭,就是慈溪那边没有大规模的麻布坊,多是以处理原麻、麻制品、丝绸与制作机器为的产业,各色细麻布的产量也接近年百万匹。
噢!
崔一叶瞬间就懂了。
柳木这是准备让这些地中海蛮子见识一下,什么叫麻布。
这个好办!
崔一叶吩咐了随从安排,而后对柳木说道:“今个正好有空,华亭第二纺织坊培训的新一批学徒织工进入上机实习期,不如去看看。”
“好。”
柳木很清楚的知道崔一叶明白自己的意思了。
为什么选第二坊而不是第一坊,柳木也清楚原因,第一坊因为最先选址的时候考虑到河道运输的便利,结果让自己没办法再扩张,这才建了第二坊。
第一坊因为面积、地域等种种限制,眼下已经变成精品麻布以及织工学校的地点。
华亭还在策划建纺织第三坊,是因为一个坊规模过大不易管理,所以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只能再建新坊。
第0984节 繁荣的华亭
马车带着柳木等人到了河边,然后换上船。
第二坊的位置就是黄浦江口的位置,那里运输条件更方便,而且距离海运码头也不算远。
还没到工坊区,罗密欧就惊的张大嘴巴说不出话来。
在罗密欧眼前,江面、海面上连绵的船只数以万计,不断的有装满货物的船在排队进港、出港。他坐船过来走的是华亭军港并没有见到民港的样子。
船多到连水道都拥挤不堪,就连崔一叶的官船都排队等了小半个时辰这才进港。
接下来出了码头之后,罗密欧已经看不懂眼前的一切。
为什么会有一座座无比细高的高塔,塔顶喷出白色的烟雾,而且还是很整齐的排列着,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根。
柳木不会解释,也不会告诉罗密欧什么叫蒸汽机。
蒸汽机这种东西大唐是不会轻易外传的,镇国级高端机械,关乎国运。
换一个更直白的说法,一个负责给锅炉加水、加石炭的扶桑锅炉工,就凭身上戴的精钢徽章,比起寻常的唐人还高半级。
每一个与蒸汽机接触的人,都会查数代。
那怕是来自扶桑的工人,也基本上失去了远行的自由,要出远门至少需要三个衙门的审批,当然每个月也会领到数额不小的保密费。
大唐华亭州第二纺织坊。
所有的门都有护坊队负责检查每一个进出工坊的人,这里代表着大唐纺织业的顶尖技术,每一架织机对于大唐之外的国度来讲,就象是神话中的产物。
罗密欧身边与其随行的地中海商人,仅仅只有三人得到更衣进入工坊的资格,其他人只能在窗户外看上几眼。
只见不知道有多少个长一里,宽五丈的巨大工棚,全部是砖石打下基柱,空心砖为墙,顶分为木顶与精钢棚顶两种。
连柳木在内,都需要套上一件反穿的麻布长袍,然后系紧袖口。
在其中一间工棚入口,崔一叶对罗密欧说道:“入内之后不得大声喧哗。”
喧哗,为什么会大声喧哗?
罗密欧带着怀疑进入工棚之后,当下就大叫了一声。
崔一叶的表情之中带着一丝轻蔑的笑意,罗密欧却是呆傻了。
在他眼中,一排又一排的怪东西发着怪声,然后快速的吞出布来。每四架怪机器有一主五副共六个人看管着。
几乎没有看到停下的,只见到不断的有布被吞出来。
蒸汽机首先带动的就是纺织业,作来平纺的细白麻布,这样的工坊已经是大唐工业的最巅峰产物。
柳木听着那连绵不断的卡嚓声,想到了自己看过的旧电视剧。
“一架织机,除了每天必要的检修之外,一个日夜可以织出七十丈标准宽度六十织麻布,大唐的麻布大匹是十丈,小匹是四丈。这里有……三千架织机。”
崔一叶说到这里就不再说什么。
罗密欧所谓的希望得到十五万匹各色细麻布的要求,在崔一叶看来只需要再让一个新的工棚开始工作就可以了。
罗密欧确实是傻眼了。
在地中海的织布机全靠手工操作,所有的织布机都源自古埃及的纱织技术。
宽度,只有成年男人手臂那么宽,而此时在他眼前,大唐布匹的标准宽度是地中海的二倍还多。
唐标准宽度是三尺三,加宽面最宽为六尺六,加宽的多用在床单之类的织物上。
崔一叶摆了摆手,几个工坊的管事带着罗密欧在有限的区域内参观。
崔一叶这才对柳木说道:“织机的技术已经到极限了,木制的织机已经完全没用,木钢结合的也慢慢被淘汰,眼下这个工棚内最为数不多大唐最顶尖的织机,纯钢制飞梭织机。你不在这段时间,我去了不下二十次慈溪的织机坊。”
“恩!”柳木只是点了点头。
崔一叶继续说道:“我听柳姡Ы玻又牟牧稀⒔峁股辖玻砉ひ丫话旆ㄔ偬岣咚俣龋荒茉谖榷ㄐ杂肟矶壬舷鹿Ψ颉8咭患兜恼羝椭谏杓频氖焙蛲耆挥锌悸枪玖希耆种瞥伞!?br />
“挺好。”柳木依然没有评价。
崔一叶问道:“你就不说点什么?”
柳木回答道:“事实上,我也不怎么懂织机。水力与畜力织机已经是一种进步,使用蒸汽机之后变成纯钢制织机也是一个进步。织机我个人认为是达到了一个瓶颈期,眼下就我所知道,依然还有蒸汽机带动木制的织机的。”
“有,木制的织机受速度的限制,和纯钢制成的织机相比,也只有十分之一的效率,却是比人快了十倍不止。”
柳木笑问:“那就是最优秀的织机已经相当于百人的工作效率?”
“达不到,但二十倍还是可以的,主要是机器织的更宽。我刚才说的七十丈只是普通的细白麻布,或是织纱可以更快,织冬天用的厚密麻布一天一夜最多也就是四十丈。”
四十丈不少了,平均一个班次有四十米的一台机器的织布量,而且是高密加厚的,柳木知道这已经比起工业革命时的织布速度快了。
“麻布最近什么价?”
“低,低的可怜。但因为织机效率高,利润很惊人。咱们初次见面的时候,细麻布四百至四百四十文一匹。当年是四十尺长,?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