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史》第122章


苏联的关系,为新德里和北京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
尽管中国领导人对这种可能没有投入过分的热情,但是,他们也不
想阻止它。 1979年初,印度外交部部长 A。B。瓦杰帕伊访问了
中国,这是近20年来中印两国之间的最高级接触。
然而,瓦杰帕伊访华期间,正值中国进攻越南,这使新德里很
不愉快地想到了1962年北京与印度的边界战争。部分是因为表示对
河内的支持,但也因为北京仿佛漠视了印度人的感情,访问还未结
束,瓦杰帕伊就一气之下离开了中国。中印双方没有机会认真探讨
有关边界纠纷,以取得相互谅解。改善中印关系的进程遂告中断。
1979年12月,苏联入侵阿富汗,这使中印关系在短期内得到改
善更是困难重重。新德里不愿强烈谴责苏联的行动。莫斯科入侵阿
富汗,大大加剧了苏美在南亚地缘政治中的争斗,也使北京和新德
里的对立形势越来越紧张。由于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北京进一步
加强了对巴基斯坦的支持,既支持伊斯兰堡面对苏联潜在威胁的决
心,又为阿富汗境内的抵抗力量开辟了一条军事援助的通道。为了
使中印关系有可能发展,消除主要在政治和军事上存在的紧张关系,
进行适当的外交往来,这些都是基本的要求,但在那个时候,这些
东西都非常缺乏。
但是,从长远的观点看,和解的大门仍然是敞开着的,特别是
80年代初,英迪拉甘地总理开始使印度摆脱与莫斯科过分牵扯的
关系。1981年4月,中国提出为改善中印关系进行谈判,北京的积
极姿态促成了这年6月黄华访印。黄华的印度之行,是20多年来中
国外交部长的首次访印。同年12月,双方在北京开始了边界谈判。
在这次谈判以及1982年5月中印在新德里举行的第二轮谈判中,两
国代表团都反复重申各自在边界问题上的一贯立场。尽管如此,由
于没有以前的冲突,谈判中的攻击也显得更有意义。①中印不太可能
出现公开对抗的关系,但是,苏联不断介入阿富汗,以及印度继续
关注中巴关系,严重地束缚了双方政治关系的发展。
① 华国锋:“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载《北京周报》 1977
年8月 26日,第60—61页。
② 奥克森伯格:《中美关系十年》,第184页。
③ 同上,第182页。
④ 赛勒斯万斯:《艰难的选择》,第82页。
① 赛勒斯万斯:《艰难的选择》,第82页。
② 哈里森E。索尔兹伯里:“一位高级领导人说,中国对卡特关照台湾‘很不高兴’”,见
《纽 约时报》1977年8月30日;路易斯博卡迪:“邓说万斯之行使正常关系受到损害”,
见 《纽约时报》1977年9月7日;“中国高级领导人断然反对台湾与美国协调一致的做法”,
见 《华尔街杂志》,1977年10月3日;“中国副总理重申在台湾问题上的强硬态度,叫嚷
必然 要使用武力”,见《华尔街杂志》,1977年10月4日。
③ 奥克森伯格:《中美关系十年》,第182页。
① 任谷平:“慕尼黑的悲剧与当代的绥靖主义”,载1977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
② 奥克森伯格:《中美关系十年》,第183页。
③ 见万斯:《艰难的选择》,第120—139页。
④ 引文源自1979年10月5日布热津斯基给卡特总统的备忘录。布热津斯基在《权力与原
则》 第566页中曾引用。
① 理查德鲍姆的“引言”,见理查德鲍姆编:《中国的四个现代化:新技术革命》,第
4— 6页。
② 《红旗》杂志评论员文章:“从越南当局反华看苏联的战略意图”,载《红旗》第8期(1978 
年8月1日),第101—104页。
③ 《人民日报》社论:“毛主席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贡献”,
载 1977年11月1日《人民日报》。
① 布热津斯基:《权力与原则》,第216—218页。
② 本节所引用的更为广泛的讨论,见丹尼尔特雷蒂亚克的“1978年的中日条约:钓鱼
岛事 件的前奏”,载《亚洲概览》第18卷第12期(1978年12月),第1235—1249页。
① 奥克森伯格:《中美关系十年》,第187页。
① 见所罗门:《中国因素》,第300—302页。
② 《北京周报》1979年1月5日,第17页。
③ 引文源自中美关系正常化协定签署之际中国单方面发表的声明,见所罗门:《中国因素》,
第 304页。
④ 见邓小平1979年1月5日会见美国记者时的谈话,《北京周报》1979年1月12日,第
17页。
① 关于对这方面的全面论述,参见纳严詹纳达著:《兄弟仇敌:战争之后的战争》和罗
伯特 S。罗斯:《印度支那纷争:中国的对越政策(1975—1979)》。
① 布热津斯基:《权力与原则》,第409—410页。
① 关于对这一问题的更广泛的讨论,参阅张保民(音):《处在中国和越南之间的柬埔寨》,
特 别是第113—133页。
① 良清国分:“中国对外经济决策中的政治:取消与日本建造工厂事件”,《中国季刊》,1986
年 3月第105期,第23页。
① 原文见所罗门的《中国因素》第304-314页。
② 《洛杉矶时报》,1979年3月25日。
③ 《纽约时报》,1979年4月20日。
① 《北京周报》1979年4月4日,第3—4页。
① 在1981年初的一次会见中,邓承认“我们,包括我自己,对经济建设一直过于乐观”。
引自 良清国分:《中国对外经济决策中的政治》,第39页。
② 同上,第23页。
③ 杰伊马修斯:“中国为美核查《限制战略武器条约》提供便利的资料”,1979年 4月 20
日 《华盛顿邮报》。
① 卡特总统的话引自布热津斯基:《权力与原则》,第421页。
① 所有引文出自评论员文章:“当前战争危险与保卫世界和平”,《红旗》1979年第 11期,
第 53—58页。
② 观察员文章:“警钟敲响了”,《人民日报》1980年 1月15日。
① 本刊评论员:“反面教员在给大家上新课——评苏联侵略和占领阿富汗”,《红旗》,1980
年 1月16日第2期,第46—48页。
① 有关这个问题的详细情况,见亚科夫Y。I。弗尔茨伯格:《中国的西南策略:包围与反包 
围》,第63—85页。
① 杰罗尔德F。埃尔金、布雷恩弗雷德里克斯:“中印边界谈判——新德里的观点”,载 
《亚洲概览》第 23卷第 10期(1983年 10月),第 1132—1134页。 
树立独立自主的形象(1980—1982年)
苏军入侵阿富汗带来了一系列的政治和战略后果。尤其是莫斯
科的行动,改变了美国认为自冷战以来苏联很少“热战”的观念,
并导致了华盛顿与北京关系的新的发展。当美国在对华政策上争吵
得沸沸扬扬、不可开交的时候,美国国防部长布朗于1980年1月初
预期访问北京,这是美国国防部最高官员的首次访华,而苏联入侵
阿富汗是这次访华的决定性因素。美国的外交政策不再把苏美关系
缓和置于优先地位。莫斯科不得不为其侵略行径付出代价。卡特总
统从美国参议院撤回对《限制战略武器会谈条约》的进一步讨论,
对苏联实行谷物禁运,并抵制莫斯科奥运会。卡特总统还明确强调,
波斯湾的安全对美国的安全利益至关重要。邓几年来的频频游说得
到了报偿:美国改变了所有关于中国安全问题的立场。同时,美国
政府最终放松了向中国出口各种尖端技术的限制;美国在对中国和
苏联的关系上不再维持等距离的形象了。由此,中国领导人更清楚
地认识到中国对美国的政治和战略价值。
然而即使在美国国防部长访华的情况下,中国的态度仍不明朗。
按道理,反苏战线已把中国拖入了日趋恶化的超级大国的关系中,
但中国无意介入美国和苏联之间日趋紧张的冲突。邓十分清楚,中
美关系现在是苏美关系的晴雨表,中国是这一进程的受益者而不是
受害者。中国领导人认为,凶神恶煞的扩张主义者苏联,其威胁的
矛头首先指向西方和日本,其次才是中国。①
1980年,邓小平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元旦讲话中表达了
这种政治意图。1月16日,在中共中央委员会召集的高级干部会议
上,邓在一个重要的政?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