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当皇帝》第894章


至于另外的袁谭、沮授、郭图、辛评、颜良等人,除了早期还在雍州时,与赵风麾下的人有过书信往来,现如今已经隐踪很长一段时间了。
不过赵风估计,袁谭、沮授、郭图、辛评、颜良等人,应该是准备在雍州另有所图。
说不定马超与白文的交恶,除了有韩遂旧部的影子,或者是张绣、贾诩的影子,就属袁谭这一行人了。
当然,更有一种可能,就是袁谭、张绣、韩遂旧部,已经暗中走到了一起,达成了某种协议,在西凉与雍州,兴风作浪。
因为张绣、贾诩,当初也‘被迫’在袁绍麾下一段时间的,这期间与袁谭亲近、交好的可能,还是挺大的。
毕竟袁谭是袁绍的嫡长子!
不过,从目前来看,袁绍的几子,好像还是爆发了某些矛盾。
当然,也可能是分头行事,以图袁家东山再起。
这天。
一哨骑跑进议事厅,对赵风一拱手:“启禀主公,张将军来报!”
“在梁县以南五十里的山路上,发现曹军行踪,具体兵力不明。”
赵风一听是梁县那边的情报,就知道这个张将军,乃是张燕。
虽然张燕的职务,乃是司隶校尉,算是刺史一职,而现在的普通校尉一职,已经沦落为中低层将领。
所以叫张燕为张校尉,显然不太好听,有贬低之意,一般还是称张将军。
赵风点了点头:“我知道了。”
然后转头看向熊大:“去传令华雄,让他率领本部骑兵,开赴梁县,在阳人聚一带策应张燕。”
熊大与哨骑分别对赵风一拱手:“喏!”
说完,便转身退出了议事厅。
华雄的本部,除了五千余老骑兵部下,赵风已经补齐至一万五千骑兵的编制。
另外,赵云所部,也同样补齐至了一万五千骑兵的编制。
也就是说,赵风手中,还有三万骑兵,可以随时分派给其余将领统领。
翌日。
一哨骑跑进议事厅,对赵风一拱手:“启禀主公,太史将军让属下送来情报一份。”
说完,便把手中的情报,双手呈上。
熊大直接走到哨骑身前,双手接过情报,然后转交给了赵风。
赵风打开后,仔细查阅了一遍。
里面的内容,便是太史慈派出哨骑,在颍川郡发现了曹操大军的动向。
根据哨骑判断,应该有十余万人,最多三日,便会进入河南尹!
从颍川郡与河南尹的边界,抵达河南尹新郑,只要大半天的时间便可。
也就是说,还有三天半左右,曹操的十余万大军,便会兵临新郑城下。
赵风放下情报,沉吟了一下,看向熊大:“传令各部,收拾行囊,明日一早,大军开拔!”
熊大对赵风一拱手:“喏!”
说完,便转身退出了议事厅。
PS:在考虑到底该如何与曹操一战,所以今天只有一章了。
非常抱歉!
………………………………
第一千零九十八章 举贤任能
两天后,赵风便带着十五万余大军,抵达了河南尹密县。
密县距离新郑不过三十里,一但曹操确定要率兵进攻新郑,大军从密县出发,也不过半日功夫。
赵风虽然在密县暂时停止了前进,但依然派遣了一万新兵与五千女兵,前去新郑,暂时交给太史慈统领。
另外,鲁肃率领着两万余河内郡大军,与五千女兵,赶往范陵驻守。
赵云则率领着一万五千骑兵,在密县、范陵、新郑的中心处偏范陵的琐侯亭驻扎。
以骑兵的机动性,不管密县、范陵、新郑哪处发生战事,赵云都能在半个时辰内赶到。
之所以偏近范陵,也是因为密县拥有十余万大军,正常情况下,是不需要赵云赶来的。
从地图上来看,赵风的这种部署,是以新郑为锋矢,密县、范陵、琐侯亭为一条大防线。
这样一来,新郑以南的城门,会因为洧水这个天然的护城河,而给曹军造成阻拦,新郑以北的城门,曹军也不敢轻易包围起来。
所以,不管是之后的派兵增援,还是运送粮食、辎重增援,都不会形成太大的阻碍。
因为曹操如果敢围困新郑,必然会受到后方密县、范陵、琐侯亭的大军突袭。
而又因为密县地处洧水上游,曹操就算想通过洧水,来水淹新郑,那也是做不到的。
另外,如果曹操放弃进攻新郑,转而进攻范陵,新郑又随时可以去骚扰曹军的后方。
至于密县,因为驻守了十余万大军,曹操是不会选择进攻这里的。
所以,从整体来看,曹操要么进攻新郑,要么更换目标,率领大军开赴陈留郡,从陈留郡那边,进攻河南尹开封。
但曹操毕竟是率领的十余万大军,只要曹操想更换进攻目标,赵风这边必然会发现曹操的行踪,同样可以随时改变防守的方式。
当然,更重要是,曹操也不敢轻易更改进攻目标。
否则曹操要是率兵赶往陈留郡,赵风直接派赵云率领骑兵,突袭进入颍川郡,后果就不好预料了。
毕竟,河南尹新郑,距离颍川郡许都,也就只隔了一个长社!
赵风安排完军务,一哨骑跑进中军大帐,对着赵风一拱手:“启禀主公,田别驾送来文书一份,与名册若干。”
说完,便把手中的文书,与背上背着的三个竹筒,一起双手呈上。
熊大直接走到哨骑身前,双手接过竹筒、文书,转而便交给了赵风。
赵风先打开文书,仔细查阅了一遍。
其中主要内容便是,司隶、青州、徐州,已经改用新法,那么便需要派遣大量熟悉新法的基层官员,前去赴任。
另外,还要派遣各书院大量的老师,前去建立新的书院。
这三分竹筒里,分别是基层官员、摇篮书院、其他各书院,分别各自推选出来的名册。
看到这个情况后,赵风内心一动,感觉到了推广考试的最佳时机。
赵风虽然在变法郡地,建造了大量的书院,以准备普及基础教育。
但在选才这一块,依然用的是老办法,还是举孝廉制,也就是举荐制。
毕竟赵风成立了这么多书院,本身就要背负不少的压力,不可能一次到位,全部大刀阔斧的去改变。
否则世家、豪强,根本接受不了,从而会引发对立的情况。
一但出现内患,那对外战争也不用打了!
虽然赵风大量建立书院的举动,看似比较出格,但这类书院,本身就是存在的。
比如王烈、邴原等人,他们当初一个就是自己在青州建立了书院,一个是以前在书院求过学。
所以赵风的举动,虽然看似出格,但世家、豪强,也不是不能接受。
但你要是直接推行科举制,那就是动了世家、豪强的奶酪。
毕竟世家、豪强,他们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他们有举荐权,或者有人脉拥有举荐权。
比如赵风当初,就是因为齐有轶的举荐,加上自己的运作,最后才当上九门令的。
另外,庞统也是手持黄承彦的举荐信,前来投靠的。
你要是直接一刀把他们的举荐权都收回了,连一个乡的有轶,也就是最基层官员,你都给得罪了。
这批人,不反你,反谁?
而这次司隶、青州、徐州,需要大量的人员,赵风便可以找个由头,先从内部开始试行。
毕竟这些人,本就是被举荐上来的,因为人数众多,我弄个考核,来筛选一下,不过分吧?
反正又不是要把他们给剔除出去,也没有动到众人的权利。
而只要这批人没有反对,那么后续可以照旧。
毕竟以目前的情况,赵风也无法完全在司隶、青州、徐州,普及开来。
所以只能先从各县开始,以后在逐年往各乡、各亭去普及。
而在这几年,大家便会接受这种考核分配的方式。
另外,这批人,目前已经被举荐了出来,算是体制内的基层官员,他们为了以后的仕途,也不会跳出来反对。
否则,不说被直接剔除出去,你与赵风叫板,那以后还不是仕途堪忧?
赵风看完所有名册,沉吟了一会:“举贤任能,可这批人员,实在是太多了!”
“我又没见过这批人,如何来区分谁更有才德?”
“另外,同一个地方的人员,谁为主?谁为假(副)?”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